主席为何严令林彪进行【四平保卫战】?

主席为何严令林彪进行【四平保卫战】?

500 

毋庸置疑,在陈云为东北局起草《七七决议》,即《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的决议》前,中共挺进东北初期的战略方针是错误的,形势是严峻的,根本没实现主席"独占东北"的战略目标。出现这种状况,主责当然由彭真承担。在此期间,作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在军事上浑浑噩噩、无所作为,是不无责任、推脱不了的。

正因为如此,主席才出于无奈,不得不严令林彪死守四平。

一、当时挺进东北的敌我兵力

1、我军兵力

1945年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委,下辖10个军区。

从11月25日起,开进东北的归林彪指挥的中共军队主力已达11万人。

2、敌军兵力

1945年11月5日,国民党先期挺进东北的只有第13、52两国军,共计7万余人。

国共于1946年1月达成停战协定,按照停战协定,国军有接收东北之责,故继续向东北调军。

此后,国民党才将号称五大主力的新一军、新六军,以及七十一军等相继调往东北。到1946年3月中旬,开往东北的国军共有7个军,30万人。

是不是觉得林彪统领的部队有些少呀?想想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开始与国军交手时,他是3万对李默庵的12万美械装备,敌我兵力比是1:4;彭德怀与胡宗南交手时是3万对30万,是1:10。敌强我弱并没妨碍粟裕、彭德怀夺取胜利。所以,从兵力上说,林彪的兵力不少了,特别是杜聿明初期出关时才有7万余人,兵力反而不及“东北人民自治军”了。

二、1946年前双方的战绩

1、我军的战绩

1)曾克林部于1945年8月30日,协同一支苏联部队攻下日军驻守的山海关;

2)林彪曾指挥梁兴初向已被杜聿明占领的锦州侧翼发起进攻,然而梁兴初才交火就撤退了,把孤军深入的杜聿明吓出了一身冷汗。杜聿明对此役百思不得其解,卧槽,原因居然是林彪没有电台,无法控制作战,才下令撤军的。

2、国军的战绩

1)1945年11月5日,国民党军13、52两个军攻下我山东7师驻守的山海关;

2)1945年11月22日杜聿明大军占领锦州,据老兵回忆,当年杜聿明的先头部队只有2000余人,很快就抢占了锦州。而防守锦州的是我抢先进入东北的冀热辽李运昌部队,其拥兵10万(李运昌部收编的大部分是“皇协军”,没有什么战斗力),交战中李运昌部出现整团、整营向敌人投降的败象。

三、【四平保卫战】前我军的战绩

1)1946年2月11日,当国民党军第13军第89师之266团及265团1营、师属山炮连、输送连进至秀水河子时,林彪率众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的4个营加1个山炮连和1个运输连。

2)1946年3月13日,驻四平苏联军队全部撤离。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四、林彪无视山海关的重要性

林彪途径山海关,于1945年10月29日到达沈阳。

山东7师在陈光(原红一军团代军团长、115师代师长,是林彪的老搭档)率领下,奉命驻守山海关。林彪居然没停下来组织、加强山海关的防御,让杜聿明轻松击败山东7师,顺利出关。说明林彪根本就没注意到山海关的重要性。

五、战术有千百条,第一条就是肯打。

正如林彪自己说的:“战术有千百条,第一条就是肯打。”纵观林彪【四平保卫战】前的作为,他配得上“肯打”二字吗?

面对杜聿明的7万大军,感觉林彪恰似“狗咬刺猬,找不到下嘴的地方”,是不是被杜聿明的美式装备吓着了?要知道,粟裕首战打的就是国军美械化装备的十九旅,歼灭其山炮营及五十六团、五十七团。感觉林彪面对敌美械装备有些畏葸不前,从而错失了在锦州歼灭孤军深入的杜聿明兵团的良机,没及时关上山海关大门。

综上所述,东北民主联军在林彪的统领下,在【四平保卫战】前是浑浑噩噩、畏缩不前,似乎在“坐地等花开”。致使杜聿明率部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让我方连连丢城失地。面对此情此景,主席能不焦急吗?能不严令林彪振作精神,不畏强敌,在四平与杜聿明好好打一仗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