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中日奥运大比拼的预演
1984年是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的年份。这一年在新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意义已勿需赘言。彼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舰刚刚扬帆起航,海中遥望仅见桅杆的尖头。国人在黑白电视机前见证过许海峰甩零的神奇一枪,中国女排“振兴中华”的呐喊和体操王子李宁的悲情谢幕……
但要说在家门口亲身感受一场大型体育盛会带给华夏大地的狂热,不得不提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这届亚运会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承办大型区域性体育盛会,如果说1984年奥运会是顺势而动,那么1990年则是凿空之举。所以说,亚运会在老一辈体育迷的记忆中一直扮演着一个相当特殊的角色。
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的原型——盼盼,曾在1991年的春晚舞台上表演过节目
四年前,如果有人说在2018年的亚运会的赛场上,中国军团要在多个重量级项目上和日本队一决高下,很可能会遭到众人哂笑。
四年后,很明显的趋势是,这种可能性正在越来越朝着现实性靠拢。
即便是最有忧患意识的体育迷,也不会对本届亚运会中国队在奖牌榜上的排名或者金牌数产生什么焦虑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体育健儿首次参加亚运会(1982年)便在金牌数上超过了日本,至此之后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牢牢占据头名的位置,从未旁落。
然而,纵观最近三四年的两国在很多传统优势项目上的走势,预判中日体育界要在2020年来一场大比拼,恐怕已经不是单纯预警性质的居安思危的棒喝,因为居未安,危已来。
笔者本人也并不是十分认同这样一种情绪,即要对两年后的东京奥运会做一种悲观性的展望,因为各个奥运项目毕竟还有两年的调整期、但综合最近五六年体育界的全盘情势,中日好像的确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竞技水平曲线。
奥运红利周期
2016年里约奥运会,虽有南美“水土不服”的某些客观因素存在,但中国队总体表现低于预期则是业内共识,至少,金牌数居然被英国(虽然英国吃着奥运惯性红利)压了一头让中国体育迷如鲠在喉。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奖牌榜,就会发现,奖牌榜前半区名次和往届相比变化最大的国家莫过于日本。
相比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6年的日本的金牌数多了5块,总名次从第11名升至第6,以12金8银21铜的成绩力压法国和意大利,并且超过了老冤家韩国队。
把每个国家的奥运战略规划以时间段来划分,基本都有一个准备蓄力期——收获期——惯性延长期三个时间段。奥运会每4年一届,这三个时间段跨度则是8年。
以中国为例,拿到的是2008年的奥运主办权。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是播种耕耘,2008是丰年多黍,2012年筵宴饮饫,这8年也恰好契合一名运动员的成长周期。从18岁崭露头角开始算,到26岁,这三届奥运会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期,参加过四届奥运会的运动员并不多,一大原因就是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没有12年的运动员保质期。
作为2020年奥运会东道主的日本,他们已经在人力、财力的奥运周期的蓄力阶段(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经做足了准备,一个突出的表征就是传统优势项目如柔道和摔跤固守拓新,在其他准强项方面聚力发力,而且这些“准强项”,很多都恰恰是曾经被中国追赶超越过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游泳和田径中的径赛。
再一一具体阐述中日在这些项目的具体比拼情况之前,不妨我们引用一些数据来看看是否存在一条坚实清晰的奥运红利时间线。
笔者查阅资料,做图表如下: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道主的金牌数量基本上都比上一届都有40%-50%的增长,巴西的金牌数更是翻了一番(虽然基数比较低)。
以此推算,日本在2020年的本土奥运会,金牌榜破20是很有可能的,如果中国军团维持里约奥运会那种竞技水准的话,即便是没有被超越之忧,恐怕也在奖牌榜上仅仅只能险胜日本队。
项目优劣盘点
日本队在奥运赛场上有两个极为强势的项目,号称日本梦之队——女子柔道和女子摔跤。
从2000年奥运会开始,这两个项目能贡献日本奥运全队金牌总数的至少50%,偶尔会达到70%。
而且日本队采取了类似于中国田径和游泳的一些策略,以女子作为突破口带动男子项目,可以看到近年来日本男子柔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摔跤项目和日本相比,整体上实力轩轾,2016年奥运会只拿到两枚铜牌,在通往决赛的道路上,孙亚楠和张凤柳均以比较悬殊的差距败给日本队的登坂绘莉和土性沙罗。
日本女子摔跤名宿吉田沙保里
但随着像吉田沙保里等日本黄金一代的女子柔道和摔跤选手的老化退役,中国军团在这两个项目上未必不能在2年后的东京和日本队一较高下。
从本届亚运会的情况来看,中国队的突破口仍是女子75公斤级以上级别,北京时间8月21日晚,岳阳市体育运动学校走出来的“摔跤女王”周倩以8-0完胜日本选手皆川博恵夺得金牌,整个过程处于碾压对手的状态。而且截止到8月23日,中国队在摔跤金牌数上和日本持平(都是三枚)。可以说,强化一些回报周期短的较劣势项目蚕食对手,也是中国队在中日较量中的一大策略。
然而,对国内的广大体育迷来说,中日较量的主战场不在这里。在哪里?
主要是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操和田径。
羽毛球
在本届亚运会之前,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了羽毛球世锦赛,虽然赛前的姿态放得很低,但毕竟拿了两枚金牌,混双和男双,虽然分量不是最重的,但也算差强人意。
整个过程来看,西班牙的马林和印度的辛格在女单方面实力非常突出,估计将重演2016决赛的一幕;羽毛球迷们关注的男单,则是中日竞争白热化的阶段。
羽毛球作为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虽然称霸力略逊于乒乓,也是战功赫赫,曾一度睥睨全球,但在林丹老去,谌龙战意起伏不定,石宇奇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国队能否可以把日本的一哥桃田贤斗斩于马下?如果可能的话,这算一个巨大的奇迹,比2000年吉新鹏挑落叶诚万更加提气,因为业界已经普遍认定,男羽进入了桃田时代,他几乎无懈可击。单打独斗,今年24岁的桃田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再加上东道主天时地利,2020年男单决赛,中国队恐怕只有20%的获胜概率。
世锦赛决赛石宇奇不敌桃田贤斗
此外,中日女团不出意外在亚运会会师决赛。在陈雨菲2:0战胜山口茜之后,不料另一场女单何冰娇输给了2017年世锦赛冠军奥原希望,女双陈清晨/贾一凡0:2不敌福岛由纪/广田彩花,总比分1:3败于对手,笔者看了比赛录像,判断这还是日本队只使出了8分力的结果。这突出说明在女羽这个领域,中国队原有的优势确实已经丧失殆尽了。
从世锦赛和亚运会的结果上看,也许在奥运会设立的羽毛球5块金牌中,面对着日本羽毛球整体实力的提升,金牌恐怕还是只能寄希望于男双和混双上。
如果说在羽毛球场地上还有印尼、印度、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搅局,那么在泳池之内,全亚洲基本上就是中日之间针尖对麦芒的比拼。
游泳
游泳这个项目在奥运赛场上绝对是个大项,即便抛开跳水和花样游泳,泳道内拼速度就能决出近35枚金牌。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匈牙利等国都是长期吃游泳大户的国家。这个项目的特点是距离和泳姿混杂,很多时候极易兼项,所以某国冒出一个游泳天才,往往能带动一串金牌数。
笔者还记得1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那个中日泳坛后备力量同时爆发的前夜,两国在游泳赛场上同时拿了唯一一枚金牌,而且都是200米蛙泳,中国是蛙女王罗雪娟,日本则是他们的蛙男神北岛康介,赛后还传出北岛向罗雪娟求爱被拒的传闻,是赛场内的一大花絮。
白驹过隙,2006年之后,中日泳坛梯队逐步都进入了收获期,而且形成了游泳距离和泳姿的双重多元化,多点开花,阶段性地打破了白人在泳池中的群体垄断地位(之前中日只能在某届大赛零星拿一两枚金牌)。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日目前在游泳这个超级大项上直接比拼的项目倒并不多,而是往往在接力赛这种团体配合的项目中相拮抗。
随着北岛康介的退役,萩野公介随着年龄的增长状态起伏不定,日本项目将由濑户大也、小关也朱笃等这批抢班夺权的92后联合萩野组成集团军作战,小关也朱笃主攻200米蛙泳(和北岛康介是同一类型),濑户大也则是亚洲人比较不擅长的蝶泳,他也会参加自由泳的比拼,这两人在本届亚运会中,目前都各自拿了两枚金牌。
亚运会比赛,截止到目前为止,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00后的日本小妞池江璃花子,她在本届亚运会一共报了8个项目,目前拿了4金1银!她在短距离自由泳和短距离蝶泳方面已经是亚洲顶级,并且曾经击败过超级女霸王莱德基。
池江璃花子
国内泳坛评论家看了池江的表现,认为她将是未来至少五年内我国女子水军的大敌,而且池江的野心很大,目标是成为“日本的菲尔普斯”,今年只有18岁的她将在2020年迎来真正的巅峰期,日本有很大概率抢先中国一步,出现一个怪兽级的女泳将(在这里不得不为叶诗文感到惋惜)。
50米仰泳冠军刘湘,将在2020年继续对奥运奖牌发起冲击
体操
和游泳不同的是,在体操赛场上,中国队将继续以相当程度的哀兵姿态出战,这个哀兵姿态和羽毛球放低身段去拼对手还不同,体操使用的是代际格差的战术,以一个几乎全新的阵容挑战日本的体操久经沙场的老将。
四年前的韩国仁川亚运会,中国体操男队丢掉分量最重的团体冠军,中国长达40年的亚洲体操男团金牌统治被日本队打破。雅加达亚运会体操男团决赛,中国小伙们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22日,由林超攀、肖若腾、邹敬园、孙炜、刘洋组成的中国队力压日本队,夺得这枚沉甸甸的金牌。
肖若腾(中)目前是中国体操男队的领军人物
内村航平仍然是中国男队的最大拦路虎之一
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此次亚运会,日本队采取了练兵的策略,犹抱琵琶半遮面,打起了情报战,派出了二线队员。
2020年,25岁的肖若腾领军的中国男子体操队将挑战31岁的老将内村航平领衔的日本队。笔者分析,在经验劣势方面,中国队突破点将在难度上下功夫,尤其要弥补自由操和吊环等弱项。
中日女子体操队相比男子之间的比拼就比较尴尬了,这俩在美国、俄罗斯和东欧各国的夹击下现在都处于低估,有点菜鸡互啄的感觉,人才断层都比较严重。中国女子体操队的一大问题不光是训练水平,还有管理体系出现了很多漏洞,有名望有资历的教练团队流失严重,这也是2016年里约溃败的一大原因。
20多年来,体操项目上中国队都是阳盛阴衰,女子项目上虽然在单项比拼不乏明星级运动员,但女子团体已经很久没有亮眼的发挥了。
田径——男子短道项目
恐怕没有哪个项目能和中日的百米飞人大战更能激起两国体育迷的肾上腺素。观察者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日本把男子短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且培养出了1993年左右出生的桐生祥秀、剑桥飞鸟等亚洲一流的短跑名将。
不过本届亚运会比较遗憾的是,状态火热的谢震业因为脚踝的伤势缺席,让这场预演的质量打了很大的折扣。
如果我们期盼在两年后的东京奥运会上黄种人能站上百米的领奖台,这算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的话,但看点依然还有不少:
1 中日两国的短跑选手能否发挥出最高水平,将10米以内的记录再次刷新;
2 谢震业、桐生祥秀等新一代短跑明星谁将站在决赛的赛道上;
3 中日的百米接力能否再次创造奇迹。
客观地讲,我国百米接力的成绩大都在奥运之外(主要是钻石联赛和世锦赛),而日本队早就取得了零的突破。
另外一点,目前摆在中国短道竞赛队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集团军优势的削弱。随着苏炳添的老去(已经为退役后的生活找好了后路)和张培萌的退役,百米接力面临着黄金一代后新一轮的新老交替和更新换代。在后博尔特时代,被寄以厚望的谢震业能否在飞人大战新战国时代分一杯羹,在奢望之外,我们不免在内心深处还保有这样一份希望。
黄金时代的中国男子百米接力队: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莫有雪(从左到右)
至于中日乒乓球的较量,鉴于亚运赛场上目前尚未掀起乒乓球的高潮,再加上中日两国都有意在雅加达留力迷惑对手(中国派出了非一线选手),所以参考作用有限;再加上乒乓球在国人心中的特殊意义,可以单独成篇和读者们探讨一下。
结语
亚运会的比赛激战正酣,目前在奖牌榜上,虽然中国依旧遥遥领先,但日本稳坐第二集团的头把交椅。笔者查阅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的历届奥运会的奖牌榜,发现除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日本的金牌数险胜韩国之外,其余均被韩国队稳稳压在身下,某几次甚至出现了韩国金牌数是日本两倍的情况。
考虑到日本和韩国的人口体量,这是注重“小宇宙爆发”,一直把体育健身当做半军事类国民精神塑造的日本所无法容忍的。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向日本那样去渲染和灌输“体育乃和平时代之战争”这一理念的,数不清的日本体育漫画、电影电视剧塑造和描绘了他们心中的国民体育英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体育健儿为国拼杀。
1970年的游泳热血电视剧《绿水英雄》,80年代后被大陆引进
2006年之后日本体育界的痛定思痛和加大投入,走了一条国家和民间相结合的众筹再掀大众体育高潮的路子,目前来看,这个人口毕竟还有近1.3亿的国家展现出来的绵绵后劲是韩国所无法抗衡的,在中国作为东亚体育老大的地位不变的情况下,老二的交椅易位看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在今年7月份曾撰文,世界杯是民主国家的运动,喜欢在奥运奖牌榜上风光一把的一般都是专制独裁国家,比如东西德的对比。
然而这本杂志可能有点健忘,2004年的英国仅拿了9枚金牌,让英国体育部觉得颜面无光,英国文化传播体育部(DCMS)牵头Sport England(英国体育局)和 UK sport(英国体育总会),成立了英国奥运战略小组,背靠大政府体育的理念,英国才彻底走出奥运竞技体育水平下滑的低估。
近年来,国内抨击“金牌至上论”的调子甚嚣尘上,连带着受到批判的还有“举国体制”。无论如何,奖牌榜仍然是体现一国体育总体竞技水平、人才储备的最基本的参照系。这些年以来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岛国为了奥运金牌,都由政府高层成立了专门的类似n年规划的体育战略委员会,效果非常显著。
奥运会的口号本来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本属于非体育的另一套外交修辞。日本教育界的宽松教育、快乐素质教育的理念曾一度远渡重洋,给中国的教育部门指定大政方针时造成了不少困惑甚至走了一些弯路。我国的体育部门应以此为戒,为2020年的东京做好充足和切实有效的备战。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