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考得出真才华么?
高考作文出题,年年当谈资。
大概出得正了,会被嫌呆板;出得偏了,会被嫌浪荡;引经据典,会被嫌陈腐;结合时事,会被嫌功利。
而且每年高考后,总要流传几篇半真半假的作为“高考零分作文”和“高考满分作文”——其实多半倒是指桑骂槐,拿来浇胸中块垒的。
其实这件事,说穿了并不吓人:
考场作文,从来也不太考才情。
这一点,古今皆同,而且早有古人吐槽了。
韩愈这种继往开来、博古通今的大才子,现在的文章都可以上课本,但他老人家当年考完了,回身一读自己的考场作文,甚为羞臊:
“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
他思考的结论是:考场作文这体例太没劲了,这是考试制度的问题。还特意搬出司马迁、孟夫子、司马相如、杨雄、屈原这些心中偶像感叹道:
这五位如果蒙了名字去参加考试,估计也要吃亏吧。
既然韩愈都觉得考不出才华,那何以还要考呢?
众所周知的传奇:王维年少时,听说太平公主内定了位叫张九皋的做头名,于是打通关系,酒席间给公主弹了首《郁纶袍》琴曲,再献诗文。公主心醉,当场就定他为头名。
这故事听来浪漫,但如果搁到现在,让人冷汗直冒。
王维有门路与琴艺,见得到公主,而且他的天才,中了也是合情合理,我们都服气。
那其他见不到公主的呢?
如果真的考才华考修养,考琴棋书画,普通人家的孩子,是比得过王羲之王徽之这代代相传的书法,还是比得过谢朓谢灵运这一门的好诗?
如果考其他没法量化、完全看主观意愿的玩意,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办?
之前讨论过这个问题:阅读理解。
两年前的事了:之前似乎石景山高中的高考模拟卷、长沙雅礼中学的考试卷、贵阳的中考语文卷,都用过我的文章。
诸位出卷老师的阅读力和理解力,我很是佩服:他们不但读出了许多我写作时的想法,还读出了许多我没想到的念头,甚至拿出题来考学生……
说实在的,许多题目,我自己也未必答得对标准答案。
所以这考试也是扯淡吗?
不是的。
截止到高中阶段的一切教育,都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重在考较基本的东西。
说难听点,重点不在于审美,而是交流技能。
这一点也适用于高考。
文艺评论当然没有标准答案,但语文教学与考试,并非宽泛自如的审美训练,而是为了考验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技巧:遣词造句、辨析语义,之类。
换言之:是个规定动作训练与考核。
被选进考卷的考试范文,像我被选走的篇目,不一定是什么好文章,但可能遣词造句比较典型,比较符合技巧规范,适合拿来做考题。
出一篇文章让你做阅读理解,好比是,用体育举例的话:找一场特别规矩的比赛录像带,让你做球赛技术分析,针对某几个规定动作提问:
他当时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投篮方式?他当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传球?
当然这样很无趣,而且很容易连作者都回答不上来。
但教学与考试,本来就不重在文艺审美欣赏,而是在教导你熟练了各色规定动作后,才能融会贯通的,各行各业都如此。
上过大学的自然都知道,我们上大学之前学的东西,的确只是基础中的基础罢了。
所以,无论高考作文还是阅读理解,归根到底,都是考试,重点在评分的标准化。
实际上,既然是考试,那可量化的(甚至带有机械化的)公平,比妖艳多姿的脑洞更重要。
说残忍点:
各级考试这玩意,说是甄选才能,其实是设了条线,将许多人出生时就自带的不平等,尽量拉平。
哪怕是家世显赫,也许依然只能考303分;哪怕家境贫寒,也许就能考546分。
分数最公平。
303分的可以大呼我有才华我有资质我有别的才能我还有个厉害舅舅能安排我见主考官呢——但那是场外招。分数本身搁那儿呢。
所以,大概就是这样:
考场作文见不出什么才华,可能会埋没若干天才。
阅读理解的答案很模式化,甚至连作者自己都不一定答得对。
但却可以,让普通人家的孩子,不用去跟世代诗家的谢家后裔比写诗,不用去跟世代书家的王家孩子比书法,也尽量杜绝了公主听一曲琴,就点了王维的可能性。
可量化的、标准化的、可能相对缺少个性的考核,却可能意味着相对的公平。
而稍微经历过些的人自然知道,公平,对孩子而言,在这个许多东西可以世袭的时代,是多么重要。
最后,如果看到这篇的您正好在高考期间,那么……
喝水,深呼吸,睡好,保持体表温度不要过高(以影响睡眠)。
别因为考完了第一天就松下来,但也别紧张。就当这一天什么都没发生过。
不用特别回忆这一天,反正多年以后,你还会梦见今天的……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