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高考依然是相对最公平的考试

受新冠疫情影响,高考推迟一个月,再有四天,这群开学最晚的高三学生们,将踏入高考考场。

大哥家的孩子,今年也是高三,7月7日,他也将迎来自己所经历岁月中最大的考验。我不知道对于这样的考验,他有怎样的想法,尤其是看到最近接二连三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新闻之后,他会对高考有什么看法,但不管怎样,我依然告诉他:高考,依然是相对最公平的考试,没有之一。

高考的公平性,在于国家赋予它的意义。

国家组织高考,可真的不只是为了更多的人接受更加高等优质的教育,如果真的是,完全可以投入更多的财力、修建更多的学校、招聘更多的老师,类似于义务教育一样,让每个人的知识、学历、能力都通过义务的高等教育来实现。但为什么没有这样,还要通过高考这样的形式进行分层和取舍。关键就是国家赋予高考的象征意义。

高考是竞争的象征。就是希望让众多的孩子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提前感受下竞争的感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要锻炼孩子们积极向上的这股劲。考试,只是一种形式。考上的,可能乘风破浪;考不上的,也可能迎头赶上。在社会中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事实上,考上的不一定就一定比考不上的过的好,就比如冒名顶替苟晶的邱小慧。

高考是公平的象征。社会是竞争的,但要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高考的公平性在于,它是众多考试中组织最严密、保密最彻底的考试,它也是几乎只看你笔试分数的考试。不管你长得高矮胖瘦、不管你腰缠万贯还是权倾天下,高考面前,只看分数。当然分数之外的志愿填报、高校的自主招生,不在讨论之列。前者可以理解为一种投机,后者有时是对绝对公平的无奈。说志愿填报可能存在投机行为,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自主招生,则是为了增加招生的确定性,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高考的公平性。

高考是平等的象征。说他平等,是因为谁都可以参加,不分性别、年龄、民族,不看身体是否健全;说他平等,是因为对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分数不骗人,能真正反映出你三年的学习水平;说他平等,还因为你所报的院校对所有报考的人,看到的东西几乎都是一样的。除高考和其他资格考试以外,几乎没有一种考试,可以做到“双盲”。

高考的公平性,在于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参加高考,基本上都在十八九岁,懵懂少年,年少无知,有时候甚至会不知道高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或者参加高考究竟是为了啥。多数考生是一种从众的心态,同学这样做,我也这样做;或者家长要求我这样,我就这样。等到回过味来,就会发现,其实相较于高考而言,其他改变命运的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但高考不是,而且对每个人都一样,这应该是一种机会均等。

高考的机会均等,在于起跑线是一致的。起跑线一致,是说对于参加高考的每个人,几乎都参加了同类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再经历高中,一个省内的学习教材、学习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说是同类的教育,而不是同样的教育,是因为参加高考的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一定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不是高考导致的,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虽然在高考招生过程中,会考虑到这种不平等,但几乎都是以省为单位,导致省内的不平等几乎被忽略。事实上,公平都不是绝对的,所以才需要去调整。而高考的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弥补教育的不公平。

高考的机会均等,在于终点线是一致的。每个学校在一个省域范围内招生的名额是一致的,对于报考这个学校的考生而言,终点线从来都是一样的,只要你的分数达到了你报考学校的分数,你就是高考的胜利者,反之,就会落榜。当然,这种终点线的一致,要排除投机者的存在。但社会就是这样,机会均等,更多时候存在于理论上。因为不管概率大小,对于个体,就是全无或者全有,不是0就是100。

高考的公平性,还在于他的违法成本高。

近期通报的关于高考顶替的个案中,看看整个作假的流程,以及事发后处罚的人数,就能看出违法成本的高昂。如果你铤而走险,必然是会有类似的下场。因为高考的公平性,会有亿万人关注、会有亿万人见证、也会有亿万人为你保驾护航。

相较于未来,你可能经历到的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其他类考试而言,高考的公正性、公平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甚至都不可以在同一个维度上进行比较。但对其他考试的不公平性,了解的较少、知道的不多、而且也不便于展开说。能说的只是高考是最公平的,而且没有之一,哪怕出现了这种这样那样的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