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改革的动因和目标兼议家乡(山东菏泽)的合村并居

农业是第一产业,虽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占比越来越低,但这丝毫不能否定农业的基础作用,农业依然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基石,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

要想农业好,就必须让农民好、农村好;或者说只有农民好、农村好才能保障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好。

中央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有清醒认识,提出我国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不少地方也开始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改革,涉及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等等方面。面对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大家也都纷纷建言献策,因为我们大部分家庭都是农民出身,有一种不能也不会割舍的情感。

其中有部分专家学者,从“大义着眼”(不是大处着眼),纵论农村的某些改革对农民生活方式、农耕文化传统以及农民固有传统习惯的损害,感叹:可以入诗的炊烟没有了、可以入画的参差低矮的民居村落没有了,承载童年时代画面没有了!还要占据着大义,把农村想象成国家经济不景气时农民工的避难所,进退自如,并以此臧否一些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全然不顾这些是不是大多数农民现在和未来想要的。

有一些农村的网友根据自身的经历,从小处着手,批评了一些地方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准备不足、分配不公、缺乏必要的农村生产设施建设、生活成本提高甚至一些地方乱作为等等。我想,这些问题必须正视和改正,否则就影响农村改革的积极性和稳定发展。

但是这些构不成否定农村改革的主要因素,改革中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来解决,停滞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无论任何改革都是由内外动因和目标组成的,这是改革的本质。那么我国现阶段农村改革的动因和目标是什么?本人认为实际上就是两个问题:

一、按照中国的农业资源禀赋,在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支撑多少农业从业者及家庭获得全国平均生活水平(包括不限于衣、食、住、行、学、医、养,不能说农民连平均水平的追求也不行吧)?

二、我们需要多少农业从业人员、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在发展的前提下,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确保国家基本的粮食安全?

这把两个问题画成圆,交叉区就是这次农村改革的动因和目标。

按照《矛盾论》的观点,主要矛盾是改不改革,答案是确定的;改革中出现的准备不足、分配不公和其它乱作为行为虽然是次要矛盾,但解决不好就会转化成主要矛盾,必须及时克服和纠正。

山东的合村并居开展的有些年头了(虽然名称不一样),东部经济发达地市已经基本完成,而相对落后的鲁西南、鲁西北有的还刚启动。原因就是这些地方财政不富裕同时融资也困难,因为地方财政对基础设施的配套投入要大于土地整理收益,是个赔钱的活(多年来财政投入多集中在县、市城区,现在也该轮到农村了!)。

本人家在菏泽,菏泽是山东著名经济落后地市(脸红也得说)!大家戏称落后都是配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自己也总结:目光短浅、守旧!几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期,不掌握政策、不会用政策更不会要政策,就在那里呆着傻看,等东部地区已经发展起来了,再匆匆忙忙去学,但是政策窗口期过去了,连一点残渣剩饭都捞不着,一步慢、步步慢。在贺教授诘问菏泽张书记是否折腾的要破产的时候,能想的到吗:2014年新《预算法》和地方政府债券政策落实前,在东部一个县都发行100亿以上城投债的时候,全菏泽市总共发了7个亿的债,政府财政承债率不足40%(本人参与了政府项目融资,还是核对过数据的),如果不是棚户区改造政策,菏泽欠账了多年城市建设和基础配套不知何时才能找到大额启动资金呢!那菏泽现在是什么样子?

山东的这次合村并居,对菏泽这样的地市也是一个政策窗口期,省政府要给与配套资金、融资和土地增减挂钩等等政策,能够帮助菏泽筹集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设施提升。也正如贺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目前还有点复垦的耕地指标可以换成钱,否则,发达地市完成城市化不需要指标了,我们这点被廉价的资源连换钱的资格都没有!资金从哪里来?不快点行吗!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如果我们的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治理结构依旧落后,大家畅谈大力发展这个那个产业不是空话吗?真正关心我们家乡长远的你们说呢?

同时也发现某些网文跟风者,普法这么多年了,还整个一法盲,无知无畏还嘚瑟,还要吓唬老百姓!农村合村并居后,复垦多出的耕地,政府交易的仅仅是指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还归当地村民集体所有(如果符合政策、有需求还可以转宅基)。何来农民失地之说?

山东是农业大省,和全国一样,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村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停滞只能掩盖和积累问题。这次改革是:一次利益调整+比改革还困难的是移风易俗。即使这样,该改的还得改。特别菏泽,现在被推着走,总比哭着喊着求人拉着走、求帮扶强吧!

改革中的问题必须以进一步优化改革的方式解决,不能动辄气势汹汹,要杀要打,而是要不断总结完善、不断解决新问题。毕竟,要为山东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在和将来负责的是山东省政府和各个层面的政府。大家还是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要善于发现问题、更善于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多措并举,不能一停了之、裹足不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的成败还是要落实到基层,做好群众沟通,坚决践行“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他们才是做好根本的、关键的、基础的工作的保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