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追女友也用朋友圈分组可见,你对好友分组可见了吗?

小明星张铭恩被新女友手撕,顺便爆出不爱发朋友圈的他,为女友发朋友圈分组可见。明星也玩分组可见,那你朋友圈分组了吗?

500

500

曾经火爆的微信朋友圈这几年总是给人江河日下的感觉,越来越少的人愿意频繁发朋友圈,是大家真的不愿在朋友圈表达了吗?前段时间,微信邀请部分用户对内测升级版本进行了测试,表情包评论火遍了笔者的朋友圈,像这样:

500

(上下滑动查看)

虽然这个功能现已结束测试(也许今后还会再见),但笔者不禁疑惑,为什么一时之间表情包评论功能受到这样热烈的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在朋友圈的表达需求,处于一种压抑多年无法满足的状态。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朋友圈一方面持续凋零,另一方面年轻人表达的欲望无法实现?

500

作为曾经的高中生,我们都曾被“保驾护航”准备跨进大学校门,然鹅后来才发现,大学=(不)大+学习+学工+学搞科研+学做志愿(+学谈恋爱)+……果真是个小型社会,微信好友猛增,朋友圈推送满天飞,社交强度大大增加。

500

500

这样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中,槽点、泪点、笑点肯定都不少,发朋友圈分享心情再好不过,但也许你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学工添加的好友成了微信通讯录的主力军,后悔分手前在朋友圈疯狂撒狗粮,合作不愉快的小伙伴不想见面再尴尬,朋友圈碰面也不愿意那种……谁还不想维持个好的社交形象呢?奈何在朋友圈表达情绪却是麻烦又低效,摆在你面前有三条路:一,耐心给所有微信好友贴标签设置分组或屏蔽,二,疯狂戳好友私聊甚至开个小号只跟亲密朋友加微信,三,把一肚子话憋回去。

500

根据戈夫曼的拟剧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演,这种表演能为观察者呈现被观察者的基本情况,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虚拟网络世界也是社会交往的一大场所,尤其如今实名制下,网络自我呈现更是不得不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更契合。因此,为了了解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屏蔽分组和“小号”使用行为,我们对某大学2018级本科生(留学生除外)展开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并从中抽取了6位受访者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关注年轻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呈现与社会认同。

本文中小号的概念根据使用最频繁的大号来界定:除大号外的其他账号都称之为小号。包括在同一个网络社交平台上拥有多个账号,其中一个为大号,其余为小号,也包括在不同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账号中选取部分作为小号的情况。

500

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与恋爱状况有关吗?

500

首先关注恋爱状况不同的人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样本中没有恋爱经历的约占40%,正在恋爱中的人占不到30%。正在谈恋爱和没谈过恋爱的同学中,几乎不发朋友圈的比例相近且较大,约为25%,而单身且谈过恋爱的人中很少有人几乎不发朋友圈,如图1。也可以说,情侣狗和母胎solo更可能处于“不发朋友圈”的状态。

500

图1

那么不同恋爱状况的大学生,除了发朋友圈的频率,在区隔强弱关系这方面是否有差异呢?亦即他们屏蔽和分组的情况。交叉分析发现,朋友圈分组内容的比例与恋爱状况显著相关(p = .04)。从表1可看出,目前单身、但经历过恋爱的大学生,其分组朋友圈占比要显著高于其他两类人。这表明有过惨痛恋爱经历的年轻人对于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更敏感,更具备区隔网络社交关系强弱的意识,在网络上发布内容时可能更注重分组和屏蔽。

500

表1

500

从参加学生工作/加入社团看屏蔽分组对自由表达的帮助

500

屏蔽和分组真的有帮助吗?真正起作用的是哪一个?

我们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的学生组织/社团数与其认为屏蔽分组的主观帮助程度显著相关(p = .08)。如表2,当参加的学生组织及社团总数不多于2个时,随着数量的递增,认为屏蔽分组帮助表达的大学生比例也在增多;而当学生组织和社团数超过2个时,认为屏蔽分组帮助大与认为其帮助不大的群体人数相差不大,前者在数量上略多一些。总体来说,屏蔽分组被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较多参加学生工作和学生组织的大学生。

500

表2

为了探究起到帮助作用的是屏蔽还是分组,对大学生发朋友圈时屏蔽/分组的选择倾向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与大学生参加的学生组织/社团数量显著相关。由图2可以看到,学生组织和社团数在2个及以内时,随着数量增加,选择分组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大,当学生组织及社团数量多于两个时,大学生对分组与屏蔽的选择并没有明显倾向。

结合表2与图2可以得出结论,让大学生感到对自由表达有帮助的更可能是分组功能,也就是说,与屏蔽相比,分组功能在帮助自由表达这一问题上完胜。

500

图2

学工/社团数的影响or因此添加的微信好友数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学生组织/社团对于加微信好友有不同的需要,这可能对屏蔽与分组的选择有影响,研究者对“大学生参加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数”与“因此而添加的微信好友数”进行了交互分析,并未发现二者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加入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数量对分组/屏蔽选择偏好的影响,与因此添加的微信好友数量无关。

这反映出,在更高的学生工作强度下,学生或许意识到了对于工作或生活中所加的陌生微信好友,无法采用“一刀切”的屏蔽法,不得不通过分组来将来源不同的好友分为不同的群体,以细化自己的社交圈子,更灵活地划定自己的社交范围。

500

屏蔽分组的实现

500

由上述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屏蔽分组功能很有帮助,而随着大学生参加的学生组织/社团在一定限度内增加,可以明显看到他们对于分组的偏好。发朋友圈时的分组是通过贴标签进行的,接下来研究者将分组偏好与标签功能的使用情况联系起来,探究大学生对屏蔽分组的评价是否也与标签功能的使用情况有明显相关。

约75%的大学生在使用标签分组,大多数人设置了屏蔽(不让他/她看)。有63.2%的大学生认为屏蔽分组对自由表达的帮助大,且研究发现二者相关关系显著。如表3所示,用标签分组的人中有69.7%认为屏蔽分组帮助大,而不用标签分组的人中只有42.9%认为帮助大(这些同学有没有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呢,嘻嘻),比例少了26.8%。可见使用标签分组对于自由表达有明显的帮助。

500

表3

但是大学生发朋友圈时使用标签分组的频率并不高,超过八成的人其朋友圈分组内容占比小于30%,如图3所示,也就是说,大多情况下,大学生发朋友圈时是没有分组的。

500

图3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屏蔽分组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自由表达的需求。相比于屏蔽,通过贴标签来分组对大学生帮助更大,更受欢迎。

500

为什么分组比屏蔽更受欢迎?小号又与他们有什么异同?

500

在本次调查中,使用分组的同学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使用小号的同学,难道“分组”与“小号”相比也更受欢迎?分组和小号到底有什么特点,引无数学生竞折腰?

在个案访谈中我们发现,小号与分组各有拥趸:

“分组派”认为分组优于小号,分组比小号更方便进行社交圈子的细化,小号由于其极高的私密度,在划定社交范围时易受到局限,无法准确地选择好友。

而“小号派”则表示,小号优于分组,因为小号比分组更私密,更利于自我的表达;同时,设置“分组可见”需要耗费自身精力对不同社交场合的人进行分组,而使用小号可以直接地将自己的情绪呈现给亲密好友,既满足了表达需求,又少有印象管理压力。在他们眼中,小号在自我表达时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

总的来说,相比于小号,分组更便于灵活划定社交范围、细化社交圈子;而小号则有方便、私密性强等优点。虽然受访者对小号与分组二者孰更优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肯定了小号与分组在虚拟社交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能帮助大学生进行印象管理,从而减轻社交压力。

500

500

结语

500

为了避免过多的社交压力产生社交网络倦怠,为了更好地进行印象管理,屏蔽分组与小号是在网络平台中帮助我们管理前后台行为、高效自我呈现的好帮手,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广,效果显著。

500

本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本科生 韩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本科生 陈可霓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本科生 林炼

(图片来源:微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