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抱负和野心很大,但当他的实力支撑不起时将会是悲剧与灾难

当一国的抱负远胜过他的资质与禀赋,国家环境与资力支撑不起他的野心时,抱负和野心不仅不会有助于建立丰功伟业,反而会给自身带来悲剧,也会给国家与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

不幸的是,印度这个国家很可能就是这样!

A. 印度次大陆的古代史就是一部四分五裂,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分裂远多于统一的历史

其实,现代印度是一个继承大英帝国遗产而于1948年建立的国家,在此之前,古代的印度并非国家,而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

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750年(也有说是前1500年),位于当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哈拉巴文明,文明范围辐射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到纳巴搭河下游,东起德里附近,西至巴基斯坦西南部旁遮普省境内。

500

1921年与1922年,考古学家萨尼和班纳吉分别主持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遗址的发掘,哈拉巴文明重见天日。这个面积约为260万平方米,人口仅超过4万,遗址中有少量文字,但至今尚无法解读的文明,成为印度次大陆最早的文明源头。而在印度河文明被发现以前,印度次大陆的上古历史笼罩在云山雾罩之中。

约公元前1750年后,有来自北部操印欧语系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通过兴都库什山口入侵印度河流域和恒河上游,通过征服印度原住民达罗彼荼人,然后进入恒河流域定居下来,在雅利安人统治下形成了种姓制度,达罗彼荼人沦为种姓制度的“贱民”。

这些白皮肤的“高贵人”,在征服了黑皮肤的当地土著居民后,创造了一个与哈拉巴文明并无承袭关系的新文明体系一吠陀文明(吠陀即知识的意思)。然而它很快就加速度发展,并进入高水平的成熟期——婆罗门教文明。吠陀文明和婆罗门教文明是前后相承的一个整体,产生了今日印度人民视为自身文明之源的成果——吠陀经典、历史史诗、梵文、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吠陀文明让许多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一直延续到今天。

随后,印度的发展一直沿着这条路走入中世纪和近现代,历经波斯人、马其顿人、大夏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突厥人、葡萄牙人与荷兰人、英国人与法国人入侵;又经过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以及西方基督教等先后扎根次大陆,在不断注入新的文明元素中,最终铸造出印度种族、语言、宗教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印度历史上只有两次统一王朝时期——

一次是孔雀王朝的建立。公元前4世纪,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巅峰。

另一次是莫卧儿王朝的建立。公元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占领了德里,1529年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500

从公元15世纪开始,印度次大陆遭到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入侵。到18世纪,英国人打败法国人成为印度次大陆的统治者,印度次大陆整体上沦为英国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不可维持,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950年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

B. 当今的印度实际上是一个依靠继承英帝国遗产而形成的国家

古代印度在英国殖民之前分裂远远多于统一。由于地理原因,古印度人不断遭受外族入侵,本土难以形成统一而又持久的王朝。满打满算,印度两次统一王朝的历史也不过400年,其余全是国土分裂与地方割据的历史。

印度缺乏真正意义上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印度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共有10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是印度斯坦,占人口的46.3%,并无一个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语言两千种以上,也无统一的国家语言,印地语与英语为较多的书面语言。

当今印度仍是一个前现代国家。印度从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独立后,至今仍存在事实上的种姓制度;男女严重不平等,妇女地位极其低下,强奸案见怪不怪;全国至今没有统一的语言,除了印地语、英语两种联邦级官方语外,宪法还承认包括印地语在内的22种邦级官方语言;直到今天,印度至今只是基本普及了小学三年级教育,女性文盲率为34%。

印度是个宗教冲突众多的国家。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基督教、犹太教、拜火教等千奇百怪的宗教遍布全境,其中,印度教徒占比82 %,伊斯兰教徒占比11%。在印度历史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冲突不断,延续了几百年。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约提亚寺庙之争导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庙之争又导致三干多人丧生;2002年,两教在此问题上的冲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现代印度作为国家继承的是英国殖民者统治遗产。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他们共同接受英国殖民统治,奉英国女王为皇帝。是英国殖民者统一并整合了四分五裂的印度。现代印度作为国家继承了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近40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英语语言以及近现代工业遗产。印度独立时,其工业产值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印度的铁路总长超过5.3万公里,远高于1949年中国2.1万公里,亚洲第一;印度上世纪50年代的公路铺面总里程就达到16万公里,未铺面公路为24万公里,均为亚洲第一。印度还被英国纳入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等国组成了英联邦国家,享受着与上述国家一样的市场经济待遇。

500

C. 印度的抱负和野心很大,但缺乏硬实力的支撑很可能吞下难以下咽的苦果

印度自从1948年独立后,以大英帝国的遗产继承者自居,将南亚次大陆上的几乎所有国家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他国染指,甚至通过武力威胁,侵占或吞并周边国家。即便是其他国家与其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印度也视为对自己势力范围的冒犯。印度依靠在南亚远大于其他国家的规模与实力,吞并了锡金,直击不丹,挤压尼泊尔,强攻巴基斯坦,使得上述国家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印度实现抱负和张扬野心的第一次失败发生于印巴分治。二战中及其结束后,英国无暇顾忌印度次大陆的统治,印度的上层精英的理想是建立统一而又幅员辽阔的国家。1946年,英国派出内阁使团与印度各派政治势力讨论自治事宜并提出了联邦制下自治(或独立)的构想。但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单方面撕毁协议要求重新谈判,导致了穆斯林联盟退出建立统一印度的计划。

1947年2月英国派出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协调印度和巴基斯坦,蒙巴顿仍然致力于维持印度的统一并留在英联邦的内部。在协调无果情况下,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声明同意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印巴独立后至今仍在为克什米尔问题多次开战。

印度对克什米尔最新进展是,2019年8月5日,印度宣布取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地位并改为直辖区;同日,8000印军空运至印控克什米尔首府,当地高官要么投降要么被抓,共4万大军封锁并切断了该地区的对外通讯和交通系统;8日,军管下的克什米尔政府连夜逮捕了包括政客、大学教授、商人在内的“克独”超500人。上述动作充分暴露印度企图单方面改变克什米尔现状的野心。

印度实现抱负和张扬野心的第二次失败发生于1962年。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印度军队越过中印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1959年,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500

1962年10—11月,中国军队对印度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克节朗和达旺地区印军部署兵力,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对侵入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印军据点发起攻击,对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强攻,全歼守敌,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中印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中国军队全歼印度两个旅和另外三个旅的大部分,印军损失8700人,中国军人死伤仅仅几百人。

印度总体上仍是一个工业与国民经济相当落后的国家。印度独立时就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工业体系的国家,但独立后一直到现在,其工业产品始终缺乏竞争能力。除了在少数领域如航天科技、计算机软件、制药业等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外,其他工业几乎均没有多少建树。印度国家的军工产业几乎就是各国武器的大杂烩,国民经济的50%依靠服务业。目前的GDP仅仅为我国的20%左右。

印度抵制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虽有成效但没有对中国造成根本损害。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但印度不仅态度消极,还发力抵制中国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的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印度明里暗里拉拢以上国家,破坏中国与上述国家的经济合作,致使中国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合作项目部分延迟和搁浅,但总体上,中国仍在上述国家顽强推进“一带一路”的项目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中印1962年边境战争后仍发生过多次冲突。第一次是1967年9月11日—14日。印军山地步兵第112旅一个连110人在一名中校营长指挥下从103阵地沿公路进至山口马尼杆附近兵分两路,分别南北向逼近乃堆拉山口中国哨所,中国军队警告无用,遂爆发冲突。此次冲突历时4天3夜,中国军队摧毁印军8个炮击阵地,两个指挥所、两个观察所和23处工事及两辆汽车,印军共伤亡607人,以印军打白旗到中国境内接受移交印军尸体和武器弹药而告终。

第二次是1986年2月。印方开展了一项"棋盘计划"的军事演习,有5万印军被派往阿鲁纳恰尔邦(中方称为藏南地区)。中国对此感到震惊,而后便立即将自己的军队派往边境线上与印军对峙。该事件虽未造成直接的军事冲突,但是两国之间紧张的形势已经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开战的边缘。经过多次会谈,最终在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的协议,这场边境危机由此告终。

第三次是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针对这一起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安全利益的行为,中方保持高度克制并迅速表明态度且划出底线。2017年8月28日14时30分许,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这场对峙了一年有余险些爆发战争的冲突到此结束,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

500

第四次是2020年5月6日凌晨开始。按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说法,印度边防部队乘夜色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蓄意挑起事端,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在中方强烈要求下,印方同意并撤出越线人员,拆除越线设施。6月6日,两国边防部队举行军长级会晤,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双方通过现地指挥官会晤商定分批撤军事宜。但6月15日晚,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共识,在局势已经趋缓情况下,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事后报道,印度军人至少死亡20人,中国军队伤亡情况未见通报。这是1962年中印爆发战争以来第二次严重冲突伤亡事件。

中国的典籍《周易》说:“德薄位尊,必有灾殃;智小谋大,必有祸患;力小任重,自取其辱。”德薄位尊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智小谋大就是智不能周,谋不会成;力小任重就是自不量力,自取其辱。

无论是国家或个人,当他试图驾驭远超他能力之外的事项时,无论他如何用尽气力,鲜有不打回原形的。但愿印度能够汲取教训,真实面对自己的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免陷入力有不逮,坠入深渊的境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