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和印度交手解放军是不可能吃亏的!

500

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中印边境接连发生冲突。

尤其是6月15日晚上的那一次,印度方面证实已造成至少20名(后来又追加到至少23人)印度军人死亡,其中一人的军衔为上校,职务是比哈尔步兵团第16团的团长桑托什·巴布

500

中国方面,6月16日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发表声明称,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500

17日王毅外长在与印度外长苏杰生的通话中,要求印方严惩肇事责任人,并停止一切挑衅性举动。

500

但中国官方没有公布冲突的细节,也没有公开解放军的伤亡情况。

与此同时,印度的一些媒体和网民,却放出各种各样的爆料,有说中印战损1比1的,有说中方5死11伤的,甚至还流传着中方43人死亡的说法。

500

以至于网上有些人非常不安。

这里先上我的判断——印度媒体放出的解放军伤亡情况完全不可信。

冲突现场可以说完全是一边倒的局面。

以下进行详细分析。

5月份,中印双方就已经在加勒万河谷和锡金段发生过肢体冲突,原因是印方越过了实控线,到中国的地盘来搞基建。

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中印的边境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纠葛(本文的后半部分会详细展开讲),双方至今未能就边境线达成一致,所以我们一般讲的都是实控线(实际控制线),实控线两侧是各自的实际控制区,但中印双方都没有放弃对实控区外领土主权的声索。

在发现印军越境非法施工之后,解放军一度派出了联络员进行沟通,结果印度仗着人多势众,不仅砸了我们的车子,还围殴了我方的“使者”。

500

当时的详细情况并没有对外公布,但5月底的时候有“热心人士”曝出了下面这张照片。

500

据传是中印双方在班公湖附近打了一架,解放军重伤1人,打伤并俘虏印军72人。

6月6日,中印双方举行了军长级的会谈。

印度外交部于6月7日发表声明称,“此次会谈是在亲切与和平的气氛中进行的”,双方同意根据各项既定协议解决对峙僵局,并称2020年是两国建交70周年,双方将继续进行接触,并尽早解决当前的对峙局面。

从这份声明中我们可以推断,这次会谈达成了一些原则性的共识(都想解决对峙的僵局),但并没有完全谈拢(还需要继续接触)。

然而印度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就比较迷了——同时和中国、尼泊尔以及巴基斯坦闹矛盾。

6月12日,印度和尼泊尔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并开火,印方1人死亡2人受伤。

6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拉格纳特·辛格对巴基斯坦喊话,说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人民“很快会要求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引发巴基斯坦强烈不满。

6月15日晚上,印度越过实控线进入中国控制的加勒万河谷地区,双方随后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

加勒万河谷位于中印边界西段阿克赛钦地区的西部,那里有两条河,一条是南北流向的什约克河(印度控制),一条是东西流向的加勒万河(中国控制),两条河的交汇处,就叫做加勒万河口。

500

而河谷指的是河流地质作用在地表所造成的槽形地带,加勒万河谷大致是下面这块区域。

500

现场实景图如下。

500

500

根据《印度时报》等印方媒体的报道,在6月6日的军长级会谈中,双方对实控线的理解存在偏差。

印度方面主张的实控线,是从加勒万河口还要再往河谷推进5公里左右的位置。

500

(谷歌地图就是按照印度主张的边界做标注的,把加勒万河口和一部分河谷地带划到了印度这边,我方是不承认的)

而中国方面则认为,整个加勒万河谷地区(包括河口),都是中国的领土。

1959年,印度趁着西藏叛乱开始侵占了加勒万河口并沿着河谷持续向前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中国在中印边境战争中一举收复了被印度侵占的领地,加勒万河口也一并被收复了。

但当时为了缓和局势,中国主动后撤了20公里,印度最初也后撤了,但之后就开始玩起了“机会主义”——趁着中国的后撤,从河口沿河谷向里侵占中国的领土。

显然,中国是不会认可这一做法的。

6月16日,张水利大校的声明中,有一句话就是“加勒万河谷地区主权历来属我”。

偏偏印度想要在这地方架桥修路。

2019年,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将在中印边境修建66条边界公路,其中不仅有沿着什约克河修建的战略公路(DSDBO),甚至还有一条是从加勒万河口通向加勒万河谷的一段支线公路,并要求在2022年之前竣工。

5月份因为印度在河谷地区架桥修路和构设障碍物,中印双方已经爆发过一轮冲突了。

500

解放军随后就加强了对河谷地区的控制,并且也开始在河谷地带搞起了基建。

而6月15日晚上的冲突,就和印度阻扰我方施工有关。

具体经过中国官方没有透露,而在中文互联网流传着一个所谓的“一手消息”(未经证实)。

500

按照这个说法,相当于打DOTA的时候印度想要越塔杀小鸡,结果被埋伏在塔后的解放军包了饺子,打出了一波团灭。

而按照印度网站“The Print”的说法,16日当晚,印军指挥官认为中方在加勒万河谷搞基建属于“未完成全部降级程序”,于是带来士兵前来阻扰。

双方从最初的吵架演变成互相推攘,再然后升级到了用石头和铁棍进行打斗。

500

(网传中国的铁棍是这样的)

打斗持续了几个小时,一直持续到午夜。

巴布上校等3人死于“肢体冲突”,另有17人因坠落河流而被冻死。

在双方的参与人数和伤亡方面,不同信息源的说法完全对不起来。

比如BBC援引一名印度高级军官的说法是,现场有55名印度军人和300名解放军发生了冲突,双方是用棍棒和石块互相攻击,造成至少20名印度军人死亡,此外,还有不少印度士兵被俘虏。

500

News18 则是在医院采访了印军的幸存者,幸存者诉说解放军在现场是如何地对他们进行追击的,有些印军士兵为了逃命不得不跳入加勒万河中,造成印度方面至少有24人死亡,110人受伤。

500

按照这个说法,现场印度士兵就不止55人了,毕竟光受伤的都有110人了。

总之,在现场人数和伤亡数据方面,不同消息源的说法完全对不起来。

但部分印度媒体所谓的解放军5死11伤,甚至是43人死亡之类的说法,肯定是不可信的。

原因有三:

1.在事前部署阶段,解放军占优

在5月份的冲突之后,解放军已经加强了对加勒万河谷地区以及河口两侧山头的控制,印度方面一有风吹草动,山顶的巡逻人员肯定能侦查到从而做好准备和支援工作。

2.事发现场,解放军优势更加明显

加勒万河谷地区山高坡陡,谷深沟窄,这完全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形。

哪怕双方士兵具有同等的素质,也一定是守方优势,更何况是解放军对上印度兵。

另外,在一些印度媒体的描述中有提到,“由于地势狭小,山坡陡峭,许多印军士兵掉入什约克河与加勒万河交汇处”。

也有印度幸存士兵向媒体控诉,解放军是如何凶(英)残(勇)地对他们进行追击的,以至于有很多印度士兵慌不择路,纷纷跳河。

哪怕是印度媒体在对现场进行描述时,也完全是一边倒的场面(但他们在描述完现场后,有些竟然能得出战损1:1的结论,都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500

3.事后救援阶段,依然还是解放军占优

按照印度方面的说法,印军第一时间死亡的只有3个人,而第二轮曝出的17例死亡,全部都是因为缺乏救援在大半夜被冻死的。

另外有印媒报道说,当晚见到解放军多次出动了直升机,他们猜测应该是在运送伤员。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两边的救援能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无论从事前的部署阶段,事发的冲突阶段还是事后的救援阶段,你都可以看出,印军和解放军的差距是极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怎么可能出现重大伤亡?

中国官方之所以不公开实际伤亡数据,我认为是不想把事情闹大。

1962年的那场溃败,让印度在关于中国的问题上特别敏感,而莫迪走的又是民族主义路线。

500

一旦印度人明明白白地知道他们在这场冲突中吃了大亏,这只会再度刺痛印度人敏感的神经,到时候民意绑架政府,怕是要一发不可收拾。

500

(印度国内已经有声音在说,莫迪对中国的态度不够强硬)

这并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利益。

中国现在要面对美国的打压,要面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问题,这两个才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退一步讲,即便是要解决领土问题,那更优先要解决的也只会是台湾问题,而不是中印的边界问题。

更何况现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销往印度,这也是在为中国创造就业岗位和经济利益。

500

(印度现在又在抵制中国制造了,有砸中国制造的电视机的,也有戴上写有“抵制中国”的棒球帽的,讽刺的是,据说这帽子也来自中国制造)

中国不公开伤亡,说白了就是“人艰不拆”,给印度人留一点念想,避免莫迪政府被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让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至于事态的后续会如何发展,我认为大概率会慢慢降温。

因为中国不想打,而印度没实力打,所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和印度交手,解放军是不可能吃亏的,只不过我们不想和印度打,也没必要去和印度打。

接下来分享一篇我2017年写的旧文《中印边境问题的来龙去脉》(2019年印巴冲突时,对文章进行过补充),这篇文章对中印的边境问题应该说梳理得算是比较清楚的了,欢迎大家阅读。


01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只是一笔带过,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其中的细节,甚至也不关心。

但对于印度人而言,这场战争的意义极其重大。

知乎上曾(现在没了)有一个话题: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

当时顶在最上面的是知乎答主@王震宇 的回答:

不久前,我去槟城出了趟差,期间搭了一个当地司机的出租车,和他聊天知道他是印度人,出生在印度的那种,后来去了马来西亚工作,年纪大概60岁,他是说泰米尔语的印度人,应该是南方人。

他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中国。他说:“中国我知道啊,我还知道你们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我心里想,对于普通外国人来说,知道中国这个国家,应该不算稀奇,知道毛泽东也算正常,居然还知道周恩来。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周恩来去过印度,那个时候中印关系还行。当周恩来看到印度那么落后,回到中国,立马对印度发动了一场战争”。我就笑了笑说:“这个是你们媒体宣传(propaganda)的结果,我们也有不同的版本”。他立马说:“不是,我亲眼看见和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

那段历史其实我不太清楚,也没法和他反驳什么,就友好的说了句:"The past is past, now we're friends"(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是朋友)。没想到这大爷说:“不,我们不是朋友,中国占领了印度很多的土地...”。

好在整个谈话都是在微笑的气氛中进行的,各抒己见吧,也不至于尴尬。但这个可以算是一个普通印度人对那场战斗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印度时报》有一期的栏目提到了麦克斯韦尔的作品《印度对华战争》,其中阐述了导致印度战败的一些原因。

底下有一条评论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印度1962年的大溃败是尼赫鲁的政策导致的,他的国防部长梅农从未关心国家安全,以为不会有国家进攻印度。中国人一边喊“印中是兄弟”的口号,一边进攻印度原来的东北边境特区和拉达克,夺走了大片地区。

拿着303步枪的印度士兵成为了拿着机关枪的中国军队的靶子,而且印度士兵穿不暖,吃不饱,后勤不给力,最终导致印度遭受最惨重的失败,在世界上丢尽颜面。尼赫鲁也失去了声望和支持,不得不要求梅农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500

但看到印度人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时,你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在我们的认知里,明明是印度先入侵了中国的领土,为什么印度人却认为是中国侵略了他们?

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有句口号叫做巴伊、巴伊!意思是中印是兄弟,并且印度还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

所以在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有一段“蜜月期”,但英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埋下了祸根。

02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

东段长650公里,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主要是藏南地区,英国曾在那儿画了一条麦克马洪线。

西段长600公里,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塞钦地区,英国曾在那儿画了一条约翰逊线。

中段长450公里,争议面积约0.2万平方公里,这一段面积最小,重要性也远不如东西两段。

用地图来标注的话大致是这样的。

500

当然,上面这张图是中国主张的边界线,实际控制情况是下面这张图。

500

从图中可以看到,西段的阿克塞钦基本控制在中国手里,而东段的藏南地区则控制在印度手里。

这是1962年中印战争后形成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03

先来说说边界争议的由来。

中国对外声称,阿克塞钦和藏南地区都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要依据在于:

阿克塞钦和藏南地区位于新疆和西藏,而新疆和西藏都是中国的,所以这两块领土都应该属于中国的。

但其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和印度的边界,一直遵循的是传统习惯线,而没有划定法律意义上的边界。

之后英国自作主张在地图上画了两条非法的分界线——约翰逊线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界问题搞得无比复杂。

先来说大家耳熟能详的麦克马洪线。

当年英国殖民印度后,不断向北扩张,逐步控制了印度周边的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地,然后就把目标瞄准了西藏。

1888年,英国第一次侵略西藏,藏军一边调集兵力三次反攻,一边向清政府求援。但晚清国力衰弱,中央自顾不暇,无力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清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和谈,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开放亚东为商埠。

1904年,英国再次入侵西藏,攻占拉萨,十三世达赖被迫出逃蒙古,后来辗转到了五台山、北京、青海……流亡期间,达赖喇嘛希望清政府出手收复故土,但此时清政府已是自身难保(8年后——1912年,清朝自己都灭亡了), 无力出兵西藏,于是将主战派的驻藏大臣换成了投降派,达赖大失所望。

最初,英国曾有过吞并西藏的念头,但由于达赖和班禅时代受清政府册封,要想吞并西藏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英国转而谋求分裂西藏。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国、中国和西藏地方的三方代表在英属印度(即英国在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的总称,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的西姆拉开会。

开会之前,英国派人重新绘制了一幅地图,将中印边界线从传统习惯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脚)向北推移到喜马拉雅山的山脊线,把原本属于西藏的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到了英属印度。

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威逼利诱西藏与会代表签署了《西姆拉条约》,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当场发表外交部的声明:该条约未得中国同意,英、藏方面签字画押,中国不予以承认。

西藏地方政权了解情况后,称未授权与会代表划定边界的权限,也对麦克马洪线不予承认。

西姆拉会议以破产告终。

麦克马洪在给伦敦的最后一次报告中称:“我离开印度前,没有能够使中国政府在三边协定上正式签字,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尽管中方未正式签署《西姆拉条约》,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英国还是向西藏不断进行渗透。

1947年印度独立,继承了英国原先占有的土地和特权,并开始在西藏非法驻军,而民国政府从来没有在西藏地区驻过军队,所以一度让印度“继承”了英国两次侵藏战争的“成果”。

直到1951年解放军进入西藏,印度撤出了部分非法侵占的土地,但藏南地区依然控制在印度手里。

500

04

由于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又同是被西方列强侵略过的难兄难弟,中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有一段“蜜月期”。

毛在外交策略上也一度认为:“印度不是我们的敌对者,而是我们的友人。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所以最初中国是打算通过谈判解决边境问题的。

1954年6月,周恩来和尼赫鲁进行第六次会谈。周恩来说:

“麦克马洪线不仅中印边界有,而且在中缅边界也有,这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他们用铅笔从喜马拉雅山画过来,就像瓜分非洲一样。因此,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目前维持现状,双方都不要越过这条线。”

尼赫鲁表示,如果有机会,双方协商进行调整。

1956年,周恩来与尼赫鲁再次提到“麦克马洪线”,周恩来说:

“这个线是不合法的,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新中国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认。这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产物,中印两国人民不负这个责任。现在中国、印度、缅甸都独立了,我们应该根据新的现实情况,加以现实的解决。”

什么叫根据新的现实情况加以解决呢?

中国当时开出的条件是以“东段换西段”,即中国拿走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而印度拿走东段的藏南地区。

但是印度不同意(站在今天回头看,这个决定足以让印度肠子都悔青,后面会再展开)。

1960年4月25日,周恩来在新德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东段和西段都有争议,中段争议比较小。由于中国在东段采取了谅解和让步的态度,东段边境的讨论为时不长。但由于印度政府不愿意在西段采取谅解态度,因此在西段存在较大争议。

500

尽管中国做出了让步,但印度想把东西两段都独占。

而西段的争议和英国人画的另一条线有关,也就是约翰逊线。

这条线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甚至不曾听说。

05

1865年,英国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南疆地区。

这个测量员在穿越西藏的阿克塞钦无人区到达了新疆的和田,然后私自画了一条线,把包括阿克赛钦在内的三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到了印度殖民地,这就是约翰逊线。

英国政府并没有通知清政府他们画了这条线,但约翰逊回来后把他画的旅行地图刊载在了1867年第37期《皇家地理学会杂志》上,在西方流传很广。

后来,在中印边界谈判中,印度拿出按照约翰逊线(有一定修正)画的地图,要求把西段的争议地区也全部拿走。

500

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甚至表示,印度地图上所标明的边界线“是没有怀疑的余地的”。

但事实上,英国和印度从来没有占领过阿克塞钦地区。

印度的主张霸道且荒谬,但印度当时自以为很有底气。

在中印战争前,印度在对邻国的军事冲突中所向披靡,尼赫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

和苏联决裂,和美国交恶,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国内又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而印度同时受到了苏联和美国的支持,获得了苏美军事物资的援助,印度国防部长梅农更对外宣称一个印度人能打败六个中国人。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外交策略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对利益的判断。

在当时的形势下,尼赫鲁大胆地采取了“前进政策”。

所谓的前进政策,就是不断地往前推进。

印军越过了双方实际控制的边界——麦克马洪线,蚕食中国领土。但他们也不是一上来就干仗,而是绕过中国的哨所,把他们的哨所建到了中国哨所的后背。

在此期间,双方爆发了多次冲突,直到1962年10月20日,战争正式爆发。

中印边境战争的作战地区在高原山地,飞机坦克等现代化装备无法展开,完全是轻步兵对决,补给也十分困难,而印度之前的“前进政策”则成为了印度军队的灾难。

深入中国境内的印军被切割包围,如同瓮中捉鳖。

此后,中国军队顺势而下,在东、西两线大获全胜,仅仅1个月时间,中国就收复了藏南地区。

据统计,中国击毙击伤印军4885人,俘虏3968人;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双方的伤亡比例大致为1:6,彻底打脸了印度国防部长梅农所谓的一个印度人可以打败六个中国人的狂妄论调。

06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战争开始。

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声明无条件停火,22日战争结束。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麦克马洪线,还向后退了20公里。

在我们的官方宣传中:

“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但真实的外交博弈哪里会是这么简单?

1962年10月到11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美国强烈抗议,差一点就引发了苏美之间的核战争,时间上正好和中印边境战争重合,两国无暇顾及中国和印度的局势。

但美国为印度提供了大量武器和物资援助,还派遣12架C-130大型运输机赶赴印度帮助把克什米尔前线的印度士兵运往东部。苏联一边说自己站在中立立场,一边向印度出售当时最为先进的米格-21型战斗机。

11月20日,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11月21日,中印边境战争中国宣布停火。

所以我的一个推测是,中方开展反击的时间点,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可以说是可以抓住了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好时机。

迫于苏美压力,见好就收,是中国选择停火的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后勤保障问题。

三年困难时期导致中国粮食短缺,老百姓已经吃不饱饭,中国在物资的储备上已严重不足,而要把有限的物资运送到前线更是难上加难。

当时西藏地区公路还没有普及,东线作战区域更是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区。

靠人力翻越4、5千米高的大山,往前线运送粮食和弹药,政府不得已发动藏民和牦牛帮忙运输物资,才得以支持军队1个月时间的补给。

但这种靠牦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系统,根本不可持续(当时藏独势力也在闹事)。

发两张图让大家看看那里的山路。

500

500

在正面战争上,中国军队确实是取得了大胜,但后勤保障系统已经达到了极限。

及时停火,完全是处于现实情况的考量。

07

这场战争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印度眼里,1962年的溃败,可以说是奇耻大辱,其震撼程度不亚于甲午海战对中国的影响。

开战前印度一度号称是世界第三大强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是第三世界的老大,也是美苏同时拉拢的国家。

而仅仅1个月时间,之前还所向披靡的印度就被中国打得溃不成军,完全出乎了国际社会的意料,也让印度声望大跌。

印度一度焚烧了大量的纸币,沉溺在亡国的恐惧中,而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也由此彻底破灭,尼赫鲁本人在战后不到2年时间就抑郁而亡。

整个印度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所以印度一直对这场战争耿耿于怀。

对于中国而言,在战后控制了西段阿克塞钦地区更多的土地(当然,我们对外从来只说做出了多少让步),但在东段却主动放弃了藏南地区。

这一决策在今天依然被一些激进分子所诟病。

但是,抛开客观的历史条件论是非,都是耍流氓。

首先是后勤保障跟不上,这个刚才已经说了,而11月末,又到了喜马拉雅山大雪封山的季节,中国的前线部队不可能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继续作战。

其次是中国当时的外交处境,是真的没朋友,以至于国际舆论一面倒地支持印度,尤其是苏、美、英都为印度提供了军事援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当时的国力,已经不可能像抗美援朝一样,派几十万人去藏南跟印度来一次国运之战。

在政治博弈中,你所有的主张都必须有国力做保障,国力不足还想一揽子所有解决问题,最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了解了当时的处境,再看中国当时取得的成果,真的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中印边境战争,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用武力让印度接受了我们在边界问题上的底线。

并且,随着两国国力的改变,中国的底线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1962年之前,中国的底线是东段换西段。

其实东段的藏南地区面积更大,自然条件也更好(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所以有西藏的“江南”之称),而西段的阿克赛钦是一片不毛之地。

为什么中国却如此重视西段的阿克塞钦?

因为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阿克赛钦的价值是无法取代的。

阿克赛钦是新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如果失去阿克塞钦,新疆至西藏要绕行数千公里,这是中国绝对不能接受的。

500

(G219国道:新藏公路)

除此之外,阿克塞钦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只有400多公里,如果中国在那儿修几个机场或者建立导弹发射场,对印度而言无疑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500

换成是你,你怕不怕?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一直对阿克赛钦耿耿于怀。

08

中印边境战争奠定了之后几十年中印的边境格局。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收复了更多的领土,但藏南地区目前依然被印度所控制(印度将藏南地区称为“阿鲁纳恰尔邦”,邦在印度类似于中国的省这一级,中国对此是不承认的,所以即便是提到阿鲁纳恰尔邦,也会用“伪阿鲁纳恰尔邦”这样的表述)。

500

2005年,中印签署《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该协定同意,中印边界各段问题应该本着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对各自在边界问题上的主张做出富有意义的和双方均能接受的调整。

但其实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暗中发力。

2003年之后,青藏铁路和拉日铁路陆续通车,铁路和公路体系逐渐完善,中国的后勤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并且在不断地向西南边境地区延伸。

500

(帕里镇到亚东的路,距离洞朗70公里左右,路况非常不错,可见经营已久)

2014年中国曝光了新一代的轻型坦克,这是世界上第一款非水陆两用的轻型坦克,却可以在异常复杂的山地环境作战。

据外媒判断,这种坦克已在解放军部队中大量列装,用于西部山地作战,针对的是哪个国家显然已十分清楚。

500

2017年,中印在洞朗发生对峙,一度引爆了两国舆论。

其实洞朗对峙事件并不涉及到中印之间的争议领土,当时的事发所在地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亚东县。

500

亚东县西面和印度的锡金邦接壤,东侧和不丹(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一个小国)接壤,与锡金接壤的边界线早在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就已经划定,这也是中印边界纷争中,唯一一段法定边界线。

而亚东县东侧和不丹的边界确实存在争议,而洞朗对峙事件发生地,正好就处于中不的争议地区。

500

当时中国正在该地区修建公路,然后印度就越过了边境,阻挠中方施工,理由是为了“维护不丹利益”,然后还被不丹媒体炮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