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避免与印度的战争

6月15日,中印边境再次发生冲突,两个有核国家用棍棒打了一场战斗,据信已经造成20名印度士兵死亡,双方关系再次紧张。

500

对于印度,中国的军事实力早已在其之上,战争潜力更是远超印度,如果发生战争,笔者相信中国将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战争发生在中印西部边境,那里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仅600公里,而距离最近的中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成都,则有2500公里,如果战争爆发,中国对战争的承受力亦是远超印度。

500

中国的军费是印度的4倍

500

如果战争爆发,那么战场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600公里,而距离成都有2500公里。对于中国而言仅是边境战争,而对于印度而言却可能是亡国之战

但是,我们仍然应尽可能避免与印度的战争。崛起中的大国,应该小心翼翼地营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千方百计地避免受到现有列强的集火围攻。如果我们在西南边境浪费我们宝贵的实力,那么我们将不得不在主要的战略方向,与美斗争的前线——东南沿海,收缩力量。

回看历史。崛起的关键,在于国民努力,战略正确,顺应形势,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赶超,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搞均势外交,营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对世界局势判断正确,对自己的弱点了然于胸。借他强而强己,他国却无可奈何。而崛起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在于轻率地四处伸手,四面树敌,列强警觉,疲于对抗。

01

德意志第二帝国,兴于均势外交,亡于腹背受敌

崛起中的大国最忌讳两线甚至多线作战。在德国完成统一之际,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有强大的对手。西边是世仇法国,东边是羸弱但是巨大的俄国,东南是奥匈,南边整合出了一个意大利,西北是最强大的英国。这些国家都对新生的德意志充满猜忌。

于是,俾斯麦的外交永远把握两个原则:

1. 孤立法国;这是摆明了的对手,毫无弹性可言

2. 避免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反德阵营,尤其是避免两线作战状况的出现

为了打消列强的疑惧,德国韬光养晦。俾斯麦宣称德国是“满足的帝国”,对欧陆领土再无要求;在殖民地政策上也极为谨慎,避免与列强的摩擦;通过眼花缭乱的条约,建立一个大陆体系,确保除了法国以外的所有列强都与自己保持友好,避免多线作战。

500

俾斯麦的大陆体系,确保除了法国以外的列强都与自己友好

在俾斯麦的经营之下,德国一方面压制了法国,一方面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空间。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是英法之和,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综合国力仅次于英国,科技成为世界中心,这一时期的德国已经具备冲击全球老大的潜力。

而俾斯麦下台之后,威廉二世很快抛弃了上述原则。他拒绝《俄德再保险条约》,把俄国推向法国怀抱;在殖民地问题上号称要为德国争取阳光下的土地,不必要地刺激了英国;在中东铁路上同时与英俄交恶;再加上原有的宿敌法国,德国被英法俄三大敌对列强环绕。德国失去了外交上的灵活性,选择与奥匈结盟,最终随着奥匈走向一战耻辱的失败。

500

一战时期的德国——威廉的中二政策,很快让德国陷入列强的围剿之中

01

苏联的灭亡,一国何以敌天下

当苏联在越南挫败美国的雄心,她的声势达到顶峰。苏联的装甲洪流让欧洲颤抖,苏联的闪电突击让中国恐惧,苏联的红色海军让日本胆寒,苏联的洲际导弹让美国坐立难安。同时苏联还拥有强大的意识形态输出,亲苏热潮在全世界的年轻人当中蔓延。

但是,一旦列强联合绞杀的网络形成,即使强大如苏联也无法幸存。苏联不得不拿出百分之十几的GDP充当军费,同时保持对欧洲、中国、土耳其、日本、美国的均势。在列强的支持下,小小的阿富汗塔利班竟然成为苏联不断失血的伤口,无节制的军费拖垮了苏联的财政。

500

从70年代开始,苏联事实上已经陷入列强的包围之中

1973年毛泽东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就是从日本、中国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苏统一战线。1974年,毛泽东在北京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又提出了“一大片”,主要是“团结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国家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

列强的封锁掐断了苏联的融资渠道,也扼杀了苏联的技术进步。整个苏联被阻挡在全球化大分工之外,使得苏联技术落后、生活水平停滞,物质基础再也无法支撑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终于轰然倒塌。强大的红色帝国竟然未经一枪一弹就自我瓦解。

500

苏联的崩溃有很多因素,列强的联合绞杀是重要原因之一

01

对印度应威慑+斡旋,而不是轻率地走向战争

中国必须尽可能的避免走进德意志第二帝国、苏联的命运。目前中国与除了美国以外的列强的关系大体友好,尤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算太糟。这使得我们可以集中力量,专心应对与美国的竞争。必须珍惜这一点。

需要认识到,中国周边列强环伺,有核国家有4个(俄朝印巴),军事实力排名前十的国家有4个(俄日印韩),一旦周边形成围剿中国的局势,那么中国绝不可能达成崛起的目标。

对于印度,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威慑+斡旋

实际上,中方已经对印度形成一定威慑。对于印度的挑衅,我们采取了果断措施击退了印度的试探,并且通过近几日的行动划出了明确的红线——双方不应越过实际控制线。中国已经在边境部署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包括空军和火箭军部队。要知道,这里距离新德里不过600公里,这对印度的军事冒险形成了强有力威慑。如果印军越过红线,那么战争会教会印度如何做人。

中国一直在寻求外交解决的途径。5月初,双方爆发大规模斗殴。中印立即着手召开军长级会议磋商,希望平息事态。6月6日双方已经达成一定共识。6月15日再次发生冲突并有伤亡之后,笔者关注了国内官媒的报道,都十分低调,说明中方的态度仍然不希望事态扩大。

另外,笔者相信印度也不希望事态扩大。印度面临的地缘形势并不比中国好太多:跟巴基斯坦打打停停;与尼泊尔正在爆发领土争端。如果说与巴基斯坦的摩擦总是在印度可控范围之内,可以帮助印度执政者凝聚国内支持,而与中国开战则远在印度控制能力之外,印度执政者这个时候无法承受与中国开战的风险。

就如王毅外长的表态中所言:“中印两国都是10亿级以上人口的新兴力量,加快实现自身发展振兴是我们各自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此,双方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是正道,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中印不要互相残杀,两家都好好发展自己,然后我们去分美国和西方的dollar。


最后,讨论一个思考题:6月6日双方军长级别会谈已经达成共识给事态降温,为什么6月15日印度边防部队仍然越境挑衅呢?

从印军这次行动的规模、组织性和操作水平来看,笔者认为这是印度底层官兵的一次“下克上”的冒险,类比日本关东军的操作。如果这个猜测为真,那么印军的问题绝不是摔几架飞机那么简单了。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风生于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