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争议,我们的基本战略就是维持现状不谋求改变,避免事态升级影响经贸关系
微博搬砖
在今后相当长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于漫长的中印边境的基本战略就是维持现状,不谈不打,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
总有那么一些人,包括印度和中国的网民,要么不切实际地幻想用重装部队越过喜玛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山口,推到青藏高原/印度平原,要么杞人忧天地担心对面的重装部队会这样推过来。
但是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漫长而绵延的山峦,以及高海拔限制,极大地阻碍了重装部队的使用———达成突破并不难,难的是保障后续持续作战的物资保障,尤其是突破边境进入腹地后如何对抗对方优势兵力依托内线组织的反击。
更何况只要这两个国家中央政府还能够冷静地掌握核武器的,这种可能性是基本不存在的,两国之间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最多也就是互相开几枪、打几炮,连空军也不会动用到对地支援上来。所以其实两国并没有大规模开战的想法。几十年来的默契就是:虽然使用拳头、石头、棍棒的打斗已经成为日常,但是大家都不会动枪,连枪刺也不用,也不会去抢夺对方武器,一旦有人被打趴下了,默契分开各自后退抢救伤员。
附带说一句:网上所谓的1987年5月桑多河谷战斗现在看来存疑,昨天又查了很多资料,比较官方的资料(如《1987年中印边境危机及反思》姬文波,《南亚评论》2018第一期)均否认期间爆发过营连级别并且持续三天、造成多人伤亡的战斗,但是有多位874演习的参与者在回忆录中提到听到过发生过小规模交火的消息,但是均不是亲历而是听说。
那么为什么印度如此几十年来如一日不断试图向北、向东推进实际控制线,尤其在藏南方向?原因就是62年我军凌厉的穿插战术把印度人打怕了,从麦线到印度平原的短暂空间,即给印度到来短促且良好的后勤保障线优势,又带来我军随时一个穿插就能打到印度平原的恐惧。而同样的情况在西线、中线也是如此。 所以印度的战略就是尽可能构筑一条由诸多前哨封锁、又有足够防御纵深的防线,为二线兵力封堵穿插创造条件。所以印度才有那么多的小动作。
对于本次班公湖—加勒万河谷对峙的分析昨天已经说过,不再啰嗦。今天早上的消息说印度在昨天的冲突中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20人,如果属实,的确是最近几十年来最大一次事件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双方高层已经灭火,双方驻军也已经进行过会商来缓和的情况下,我判断如果报道属实,那么毫无疑问这次冲突又是印度方面基层指挥官的独走———再次强调,我们一般不会主动越过实际控制线搞事情,从西部战区的公告来看,很大可能是那位上校带了一个连队越境来找事,结果被我们收拾了。单单从伤亡情况来看,这就是一次缺乏精心准备、没有后援和升级应对的独走。否则当时加勒万河谷早就应该枪炮大作了。
但是这次印度方面的巨大伤亡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对峙的持续和升级,尤其是两边的民间舆论都无法冷静应对这次意外事件,尤其是印度方面。这给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中印关系和边防安全带来了不可知的因素。
我们之所以在近年以来的历次中印边界冲突中,始终保持高度克制,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基本战略就是维持现状不谋求改变,避免事态升级影响经贸关系———2019年我们对印度的贸易顺差接近4000亿人民币,我们近年来之所以有大量资金投入完善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边防部队战斗力提升,说句不好听的,这钱其实是印度人民提供的。
在这种局面下,我们会贸然采取恶化中印关系的进攻性活动嘛?其次,通过立足防御巩固边防,迫使印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应对,几十年来我们用很少的兵力,依靠边防部队官兵的坚韧和牺牲,拖住了印度超过1/4的国防力量,这种疲印战略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有改变的必要吗?
我们不会惹事,但是我们也不怕事。在中印边境漫长空间和历史的对抗上,保持克制不等于软弱,我们已经展示了我们拒绝印度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不屈决心,也展示了哪怕在边境搞军备竞赛和对峙我们也完全不虚的实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明确地向印度展示了我们的大国意志:收起你们的小动作,我们不会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