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个好汉一个邦!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英雄人物众多,但有三个人物发挥的作用最大,那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可以夸张地说,正是这三人的组合,形成了牢固的铁三角,成为了我党、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也是人才济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张国涛、向忠发、周佛海、陈公博等等,他们无论在文化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上,都是个顶个的厉害。他们初期在党内的地位大多远远高于朱、毛、周,为什么最后这三位后来居上,走到一起,形成为天造地设式的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前进的铁三角呢?

通过细细了解研究这三人的经历和理念、品行,他们在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而正是这些一致,成为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和矛盾,求大同,存小异,紧密携手前行的内在基础。

相同点之一:三人投身革命均系对救国救民的高度自觉和强烈向往,引发革命的起源思想因子完全相同。

他们参加革命,不是因为家境贫寒生活所迫,不是个人遇到特别劫难所逼,不是轻浮求个新鲜追赶时髦,而是在读书阶段接触到进步人士或进步书刊后,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对民众苦难的感同身受,对囯家存亡的无比忧虑。他们宁愿摒弃平稳的生命,宁愿冒着坐牢杀头危险,把救国救民当作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毕生使命。他们对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内心高度自觉性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如出一辙,毫无二致。

朱德虽然出身佃农,但凭家族共同支助读小学、中学、一直到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毕业,受聘于仪陇县高等小学堂,担任教员和庶务。此职虽不能大富大贵,应该无忧于衣食,过上体面平稳的生活。但内心救国救民的欲望,驱使他毅然辞职,远赴他乡参加新军。

毛泽东家境虽然不能算富裕,但从韶山冲故居看,在当时当地也应该算得上是吃得饱穿得暖的小康家庭。并且凭毛泽东的天资,在文史方面稍费气力,定能成为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优裕生活,自然不在话下。

从保存下来的淮安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年少时身着丝绸服装的照片看,周恩来出身家境比朱德、毛泽东更优。

相同点之二:三人都曾担任过国民党高官要职,不迷恋高官厚禄,不迷恋荣华富贵,不迷恋个人享乐,以天下苍生之苦为自己之苦,以天下苍生之乐为自己之乐,人生境界的至高至尚,完全相同。

朱德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官至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月薪大洋2000元,已是功成名就财广。但朱德认识到囯民党军阀只是为私利混战而已,于是彻底弃职,踏上寻找共产党组织之路,寻求正确的救国之道。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毛泽东担任囯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倘若贪慕金钱女色,贪慕个人享乐,他们完全可以在国共分裂时,留在国民党内,凭他们的才干,不费吹灰之力,便可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

相同点之三:救国救民,为国为民的宏伟志愿完全相同。

朱德早在顺庆府(南充)中学堂上学时,接触到了进步书刊,就大受启蒙。1906年底离校时赠诗同窗戴与龄,其中诗曰:“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抒发自己的雄心和豪情。1909年辞去教员职务,从仪陇徒步70余天至2000多里外的昆明,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希望通过讲武堂加入新军参加革命。临行时给他的几位好友留诗言志:“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拯救国家的宏伟志愿和急迫心情,跃然纸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1910年12岁时就立下的宏志,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1919年中止日本留学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时作诗赠友留念,诗曰:”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再造中国之豪迈气概,誓不罢休之昂扬斗志,舍身忘死之奉献精神,令人血脉奔沸。

17岁那年,毛泽东在父亲的帐薄中留下了自己的字条,上有七绝:“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其志气之高,其决心之大,撼人魂魄。1912年6月,在湖南省立一中作文比赛中,以巜商鞅徙木立信论》获得满分,老师柳潜(前清秀才)从文中读出毛泽东忧囯忧民的思想情怀和立志“利国富民”的改革抱负,拍案叫绝,评语称毛泽东为“伟大之器”。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作《心之力》一文,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全篇准确分析国内国外时势以及中国旧学和西方西学的弊端,决心创建既不同于旧学又不同于西学的中国新学。文章非但立志高远,并且还初步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文章最后说:“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可谓昆鹏之志,气吞万里;苍鹰之目,洞穿时空;胸襟之宏,盖函寰球。文章立意之高,惊世震俗。

相同点之四:面对千难万险,信仰从不动摇,目标从不动摇,信心从不动摇,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钢铁般意志完全相同。

朱德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惜辞去国民党高官厚禄,从昆明到上海,找到陈独秀申请遭拒。听说周恩来在法国有欧洲支部,随即远涉重洋到巴黎,一直追到德国柏林,终于如愿。可见入党意愿之坚决之急迫。

此后,朱德在中国革命的几个关键节点,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南昌起义后,主力全军覆没。担负断后任务的朱德率领2000名义军完成阻击任务后,孤军无援,失去联系。官兵信心动摇,逃散不止。在这绝境之中,朱德召集队伍,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事例,鼓舞士气,以“我们也会有一个1917”的必胜信念,稳定了剩余800多人加军心,并将这支包括后来成为元帅的林彪、陈毅和成为大将的栗裕的队伍,经过千辛万苦,带上井岗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余部汇合,成为中国革命武装的中坚力量。如果当时没有朱德用自己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烈焰般的革命热情来影响、疑聚南昌起义的残部,就没有后来的朱毛红军,就会对我党开展武装斗争的信心造成更为重大的打击。仅凭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后被打败了的主要以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农民为主的义军,要想在井岗山长久立住脚,也会十分困难。

在红军长征中,张国焘自恃所控制的四方面军兵力数倍于中央红军,个人主人澎胀,挟持红军司令部,公开分裂红军,分裂中央,抗命南下。总司令朱德面对张国焘的威逼利诱,坚持原则,不为所动,忍受羞辱,沉重周旋,耐心斗争,竭为争取,对避免红军和中央的重大分裂和可能发生的内部战争,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事后,毛泽东:盛赞朱德在与张国焘斗争中,“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周恩来在漫长而艰难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从未有过退缩、动摇。红军时期,周恩来拖着病体,呕心沥血,除了指挥军事,还要协调中央内部的矛盾,维护团结。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主要精力放在与国民党的各项重大谈判中,在西安、在重庆、在武汉、在南京,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对千变万化的局势,面对反反复复的周折,面对敌特势力的威胁,从不畏惧,从不气绥,从不退缩,在对敌斗争的特殊战线立下不朽功勋。

在革命处于最低潮时,毛泽东不为困难所吓,总是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及超强的睿智,点燃起革命队伍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以林彪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发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怀疑时,毛泽东写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驱散笼罩在红军思想上的悲观迷雾。在受到党内“右倾”势力的处分、排挤,被剥夺红军指挥权力时,没有萎靡,没有消沉,愈挫愈坚。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国内弥漫着亡国论,畏战惧战。毛泽东准确、详细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写出《论持久战》,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军民积极抗战的信心,成为指导全国抗战的有力思想武器。在民族危亡时刻,冒着生命危险,飞赴重庆,与悬赏几十万银元索要自己人头的革命对手蒋介石面对面谈判,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大局的形成。正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次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党和军队驱除前进道路上的迷雾,力挽狂澜,取得胜利,一步一步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一致公认的不可或缺的领导核心人物。

相同点之五:不计个人名位,豁达大度,善于团结,大局意识完全相同。

毛泽东作为党的一大代表,初期在党内的地位并未显现,但毛泽东从未以此为资格向党争位置。在井岗山时期和瑞金时期,毛泽东由于坚决反对“左倾”路线而遭到排挤甚至处分,事后不计前嫌。在别人议论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岗山的地位作用时,毛泽东总是把朱德放在首位。遵义会议彻底摒弃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受到排挤的毛泽东得到重用,张闻天等代表要求毛泽东担任党的总书记,毛泽东考虑到当时复杂的外部军事斗争形势和内部刚刚经历的思想路线斗争,突出军事重点,淡化内部冲突,坚辞不就,这对维护中央的团结,特别是稳定和团结犯了“左倾”错误的同志起到了极大帮助。

毛泽东竭力主张我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结交党外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在红军初期,朱德与毛泽东在红军开展军事斗争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决策方式上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在经过后来对敌军事斗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的认识,虽然自己是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从来没有专权、擅权,更没有霸权,服从中央的安排,将军队绝对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朱德参加革命后,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机智能干,有王者气度,却无霸者野心,德高望重,备受尊重。建国后毛泽东称其为“人民的光荣”。

在朱毛红军开辟井岗山根据地直至遵义会议后相当一段时期,周恩来一直是中共中央军事方面的最高负责人,党内位置和军内位置,都高于毛泽东和朱德。在毛泽东因红四军执行错误路线而受到不公待遇甚至党内严厉处分时,周恩来慧眼识珠,支持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斗争策略,使毛泽东重掌军权。王明“左倾”军事路线使红军反围剿失败,红军深陷敌军重围,面临生死存亡之时,又是周恩来通个充分沟通,排除阻力,在遵义会议上力挺毛泽东进入中央军事核心,将自己在中央的军事实际指挥权移给毛泽东,心甘情愿成为毛泽东的辅助。在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中央,恃兵要挟中央时,为防红军内部发生重大变故,周恩来主动把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张国焘以平息其猛怨气,避免了数万红四方面军将士的流失,避免了发生红军内部火拼的危险。毛泽东能逐步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核心,与周恩来的大力推助甚至主动积极让贤密不可分。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虽然年令有异,性格不同,理论水平有高低,但由于这三个人具备类似的经历,一样的抱负,同样的品德,所以,相互之间,更容易建立互信,更容易统一认知,更容易相互包容,更容易相互互补,求大同,存小异,弥矛盾,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砥砺前行,成为领导中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铁三角。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三位伟人能奇妙地走到一起,注定中华民族要再度辉煌,重放异彩,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