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我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今天语境下的理解

一个小孩子的视频,让无数家长吵翻,反对者认为应该引导孩子模仿正能量,支持者则强调从孔子时代就提倡的八个教育箴言: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字面意义看就是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学问就教他什么学问,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因势利导;什么样的孩子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换作两千年后的今天,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升学竞争压力巨大,大多数孩子被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框成了标准化的“零件”,直接后果就是就业困难,同质化的知识结构,使得就业竞争更多的是人脉竞争、资源竞争。

在今天的教育模式背景下,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认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个教育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同样作为家长,个人是支持孩子这种表达的。他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在同龄孩子中是非常出色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发散性,稍加用心,就能在很多岗位上表现得出类拔萃,是一个难得的特材,无论家长还是学校和老师,这样的学生可遇不可求,值得所有人用心呵护,悉心培育,才是我们孜孜以寻的因材施教,而不是所谓的正能量引导后,孩子直接把视频删了。可能很多老师觉得难堪,但孩子表现的老师形象,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曾经是学生的人心中,就是活灵活现。这样的老师,到了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觉得是真心为学生负责,真心为孩子付出的好老师。我自己做老师的朋友,多年后根本不会跟孩子较劲,坦言教师就是一份职业,犯不上置气。反对者可能以老师居多,另一方面可能反映出老师群体的不自信,也或许是我们几千年把尊师重教看得过于严肃,其实每个人都有囧态的时候,如果内心强大且充满自信,调侃幽默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吧。在我认识的老师中,凡是能跟孩子开得起玩笑的,都是受孩子欢迎,孩子愿意交心的老师。我想如果孩子的班主任不是严肃的去“引导”孩子,而是拍拍肩膀说表演的不错,问问孩子喜欢老师什么状态,我不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甚至对老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再说有教无类,其深层意义在于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为有用的人。换做今天统一的教育模式下,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包容,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包容他们的自我发现。我们每一个做家长是不是可以反思,孩子提出一些学习外的想法时,我们是否给予了尊重?典型的一个例子,侄子小时候说想要学电子琴,被他爹一句“好好学习”给否了,其实后来发现,孩子无论是音准还是节奏,都有极高的天赋,无师自通,如果当初抱有欣赏的心态,让孩子尝试一下,没准就是又一个朗朗。另一个例子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从五六岁时就展现了心灵手巧的禀赋,家长比较开明,找老师让孩子学习各种手工,小学就获得很多手工大赛的奖项,后来拜了以为做旗袍的老师傅,现在专做旗袍定制,一件旗袍几万块,订单多到排期几个月。

所以我想说,今天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并不是说我们要实现怎样的师生比才能实现,一定要硬件达标才能创造条件。记得葛优说的一句台词:真喜欢音乐,吹口哨也行。在条件还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对孩子的多样性爱好多一点支持,就是在践行因材施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