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标,我觉得源于不同的国情。
过去,我没机会取笑美国;因为只有它给别人添乱,从来它自己不乱。今天,我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也总算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双标”——因为国情不同。
当我今天在这里看美国热闹时,我抱着嘲讽的态度和开玩笑的态度写着评论。但回想起去年,当我们看到美国在香港煽风点火时,我作为被害方,与今天我对待美国的感觉、用语 截然不同。我瞬间发现:我也双标了。
为什么会双标?我觉得:跟评论者的文化视角不同,当我在嘲笑美国时,我不是嘲笑他们游行的民众,甚至我没有嘲笑他们全国各阶层民众的半点意思,我嘲笑的是“被过去一直标榜的先进社会制度——民主制度、三权分立、大众参与普选——最后每次都选出一个根本不专业的政治素人;而与之不专业对比的,却是中国的专业领导团队——这是我嘲笑的核心”。而西方国家嘲笑我们的是什么?——是我们没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就是说,当对方陷在坑里时,我们总习惯拿对方区别于我们自己的方面做文章,指出:因为他们没有这些,所以他们不如我们。这种用词,有时是含混不清、摸棱两可的定义,而说话的人和知识面也并不专业,更多像是普通民众在调侃,而不是作专业陈述;所以,当这些人在评论同一性质在不同地域发生的事务,就会产生双标。
此外,双标也来源于国情不同。当指责别人时,我们可以毫不留情的阐述对方的不足;但当剖析自己时,我们却手下留情,是我们本质双标吗?还是说:对国情的认知不同?对自己不下狠手是因为“太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可逾越这个障碍”,而指责别人时,先天假设“对方应该逾越任何障碍,否则就是不努力”。
最后,作为被害方,当我们听到对方的双标评论时,我们应该如何听、如何理解?我们要带着一层滤膜去听:首先,我们要过滤掉评论者的主观偏见,并且要结合那些自己国情可以操作的方面去理解对方的评论。如果对方的评论在本国完全不具备操作性,就要果断忽略;同样,美国为什么忽略我们的防疫策略,也是因为它的国情根本做不到。
当我国推行一带一路时,很讲究受益国要对症下药、因地施策,也是这个道理,适合自己国情的才有用,不适合自己国情的应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