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五大家族--孙中山家族(上)
四、孙中山家族
1.孙中山先人事迹
元朝末年,孙常德(孙中山十七世祖)由浙江杭州迁居广东南雄县,任何真(历任元朝广东分省右丞、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元末岭南统治者,归顺明朝后封东莞伯)家族塾师,遂定居何真家乡东莞县员头山乡(今东莞茶山镇)。孙常德有四子孙贵荣、孙贵华、孙贵绍、孙贵武。
孙常德次子孙贵华(孙中山十六世祖)迁居东莞县长安镇上沙村(在珠江口东岸,距离员头山乡70余里),有三子孙礼和、孙礼忠、孙礼仪。
孙贵华三子孙礼仪(孙中山十五世祖)居上沙村,有三子孙受、孙广、孙晟。
孙礼仪长子孙受(孙中山十四世祖)居上沙村,有三子孙能、孙通、孙玄。
孙受三子孙玄(孙中山十三世祖)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香山县南朗镇涌口村(今中山市南朗镇涌口村,在珠江口西岸,与上沙村水上距离约100里),有二子孙乐千、孙乐南。
孙玄次子孙乐南(孙中山十二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四子孙桂廷、孙日昌、孙耕隐、孙容窝。孙玄长子孙乐千分居左埠头(今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居涌口村约1里)。
孙乐南三子孙耕隐(孙中山十一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一子孙怀堂。
孙耕隐独子孙怀堂(孙中山十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二子孙派清、孙派源。
孙怀堂次子孙派源(孙中山九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二子孙直吾、孙直尚。
孙派源次子孙直尚(孙中山八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一子孙瑞英。
孙直尚独子孙瑞英(孙中山七世祖)在顺治年间(1644-1661)迁居南朗镇迳仔蓢开荒种田(涌口村南约20里),有三子孙连富、孙连德、孙连昌。
孙瑞英三子孙连昌(孙中山六世祖)居南朗镇迳仔蓢,有一子孙迥千。
孙连昌独子孙迥千(孙中山五世祖)回迁南朗镇涌口村,有二子孙殿侯、孙殿朝。
孙迥千次子孙殿朝(孙中山高祖)迁居南朗镇翠亨村(迳仔蓢邻村,两村相距300米),有一子孙恒辉。
孙殿朝独子孙恒辉(孙中山曾祖,生卒?-1800)居南朗镇翠亨村,有一子孙敬贤。
孙恒辉独子孙敬贤(孙中山祖父,生卒1789-1850)居南朗镇翠亨村,有田10余亩,早年读书,11岁丧父,22岁娶妻黄氏,有三子孙达成、孙学成、孙观成。孙敬贤迷信堪舆、常登山察看地形,与风水先生钟盛扬(来自惠州龙川,为翠亨村地主杨启文供养)常相往来,28岁将父亲孙恒辉迁葬村西南“黄草冈马眼地”。39岁,翠亨村北极殿重修时捐银1两。59岁,租耕翠亨孙氏祖尝(即祖坟祭田)。61岁病逝,葬村西南犁头尖山东北阳坡“黄帝田”。妻子黄氏(1792-1869),晚年曾照看年幼的孙中山,享年77岁。
孙敬贤长子孙达成(孙中山父亲,生卒1813-1888),嘉庆十八年(1813) 出生于南朗镇翠亨村。清道光八年(1828),孙达成(15岁)赴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年。道光十一年(1831),孙达成(18岁)澳门板樟堂街一间葡萄牙人开设的鞋店当鞋匠,月工资四元。道光二十五年(1845),孙达成(32岁)回村成婚务农,有田四余亩,妻子为崖口乡隔田村(今崖口村,在翠亨村北约5里)杨氏(时年17岁,生卒1828-1910)。道光三十年(1850),孙达成(37岁)父亲去世,来自嘉应州的钟姓风水先生为其觅得风水宝地,遂供养其十八年,后破产失地,遂租田6.5亩(祖尝地2.5亩、弟媳程氏田地4亩)种水稻及杂粮,夜晚兼做村中更夫(年俸二百斤谷),农闲替人补鞋以帮补家计。咸丰四年(1854),孙达成(41岁)长子孙眉出生。同治五年(1866),孙达成(53岁)次子孙中山出生(孙眉、孙中山之间尚有一男,但早夭)。光绪六年(1880),孙达成(67岁)年迈不再做村中更夫。光绪十四年(1888),孙达成病逝于翠亨村,享年75岁。有二子孙眉、孙中山。
注:翠亨村六七十户中,5%为地主(占地80%),25%为自耕农(占地15%),70%为佃户(无地,游贾打工于四方),还有3户卖身奴隶。孙达成在村里为人和气怕惹事,常给孩童讲故事,挑粪路过地主杨宝门口被骂而默默躲开,地主杨启焕妻诬蔑孙达成夫妻偷其鸡而忍受(后发现鸡是跌下粪坑淹死了)。
2.孙眉事迹
孙眉,谱名孙德彰,是孙达成长子、孙中山长兄,咸丰四年(1854)出生于南朗镇翠亨村。
同治十年(1871),孙眉(17岁)随同乡赴夏威夷王国首都檀香山打工,后在茂宜岛(夏威夷群岛第二大岛,面积1890平方公里)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数年后成为当地首富,被称为“茂宜岛王”。
光绪四年(1878),孙眉(24岁)接母亲杨氏(50岁)、弟孙中山(12岁)到檀香山帮工。
光绪十四年(1888),孙眉(34岁)父亲在翠亨村去世,享年75岁。
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孙眉(40岁)是初创会员,并游说在檀香山的亲戚朋友二三十人参加兴中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孙眉(41岁)贱价售牛以捐军饷,广州起义流产孙中山流亡海外。同年,联络同乡接母亲杨氏、弟媳卢慕贞、侄子孙科、侄女孙娫等逃往檀香山。
光绪二十二年(1896),孙中山经欧洲转往檀香山,孙眉勉励孙中山说“这不算一回事,还应该干下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威夷王国并入美国,孙眉(44岁)继续经营农场。
光绪三十年(1904),夏威夷政府改订租地年限条例,按新章对原租地者极为不利,孙眉(50岁)延请律师上诉失败。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行革命债券,孙眉将一千多头牛变卖认购革命债券。母亲杨氏劝孙中山说“革命目的在救人,行医目的也在救人,何必东奔西跑”,孙眉闻知答曰“行医只能救少数人,革命则能救多数人,吾弟奔走革命多年,应始终一贯,岂可轻易变更,前功尽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孙眉(53岁)退出茂宜岛农场,携母亲杨氏、妻子谭氏、儿子孙昌迁居香港九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孙眉(54岁)前往广东湛江经商,期间建立湛江同盟会机关,培养会员骨干,建立基层分会,筹集大量经费支援防城、钦廉、上思等地起义。
宣统元年(1909),孙眉(54岁)筹备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回香港联络会党。
宣统二年(1910),7月,孙眉(56岁)母亲杨氏在香港去世,享年82岁。9月,孙眉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赴英占马来西亚槟城。
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11月,孙眉(57岁,任同盟会南方支部副部长)回湛江组织民军收复雷州半岛各地。12月,离开湛江赴广州。
民国元年(1912),广东同盟会提议孙眉(58岁)任广东都督,被孙中山否决;同年,孙眉在澳门风顺堂4号购买住宅。
民国二年(1913),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刺杀。7月,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9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10月,孙眉(59岁)携家人移居澳门。
民国四年(1915),孙眉病逝于澳门,享年61岁,有一子孙昌(1881-1917)和二孙孙满(1906-2001)、孙乾(1908-1999)。
3.孙中山生平录
同治五年(1866),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南朗镇翠亨村,父亲老迈(53岁),家境贫寒(无田地,靠租地6.5亩为生)。孙中山,谱名德明,学名孙文,自号孙逸仙,流亡日本后改名孙中山。
同治十年(1871),孙中山(5岁)长兄孙眉(17岁)随同乡赴夏威夷王国首都檀香山打工,其后家境好转。
光绪元年(1875),孙中山(9岁)入村塾,学习四书五经。
光绪四年(1878),孙眉(24岁)接母亲杨氏(时年50岁,生卒1828-1910)、弟孙中山(12岁)到檀香山帮工。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13岁)在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国教会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小学),学会了流利的英文。
光绪七年(1881),孙中山(15岁)在檀香山就读于美国新教开办的奥阿胡学院(初中),志向献身宗教事业。
光绪九年(1883),孙中山(17岁)回到翠亨村,与同村陆皓东(父亲陆晓帆在上海经商,家境富裕,与郑观应是好友,生卒1968-1895)一起砸毁村庙北极殿内神像,被村中地主责难。同年,与陆皓东一起就读于香港拔萃书院(香港基督教圣公会开办的中学),期间经老师喜嘉理(美国牧师)洗礼入基督教,并陪喜嘉理到香山县传教。
光绪十年(1884),孙中山(18岁)转学入香港中央书院(香港公立中学)。同年,与同县外坣村(今珠海市香洲区金鼎镇外沙村,在翠亨村西南约60里)卢慕贞(1867-1952)结婚。
光绪十二年(1886),孙中山(20岁)从香港中央书院毕业,经老师喜嘉理介绍,入广州博济医院南华医学堂(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开办的专科学校,1930年并入岭南大学)学习行医。同年,陆皓东入上海电报学堂学习(1891年在上海电报局任译报员,不久升任芜湖电报局领班)。
光绪十三年(1887),孙中山(21岁)考入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1887年成立的医学专科学校,1913年并入香港大学医学系)。期间与陈少白(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同学,生卒1869-1934)、杨鹤龄(孙中山同村朋友,父亲在香港开杨耀记店铺,生卒1868-1934)、尤列(杨鹤龄在广州算学馆同学,生卒1866-1936)结拜为兄弟,大谈反清逐满及太平天国遗事,时人称为“四大寇”。
光绪十四年(1888),父亲孙达成(1813-1888)病重,孙中山(22岁)、孙眉(34岁)回乡照顾,孙中山妻子卢慕贞亲奉汤药、侍公婆甚孝,同年,孙达成在翠亨村去世,享年75岁。
光绪十六年(1890),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学生孙中山(24岁)致信退休官员郑藻如(香山县人,举人,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时已退休还乡,生卒1824-1894),提出“兴农会以倡革农桑业”“立会设局以禁绝鸦片”“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
光绪十七年(1891),孙中山(25岁)写《农功》一文。10月,长子孙科出生于南朗镇翠亨村。
光绪十八年(1892),7月,孙中山(26岁)从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毕业,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8月,经同学陈少白介绍认识陈粹芬(时年19岁,祖籍福建,父母在南洋打工,生卒1873-1960)。9月,在澳门镜湖医院担任实习医师。12月,孙中山向兄长孙眉借钱在澳门开办中西药店卖药兼行医。同年,郑观应(香山县人,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和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中法战争后隐居澳门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生卒1842-1922)在澳门创立的少年中国党(英文名Young China Party,兴中会的前身),该党致力于渐进改良而在清朝行宪政。
光绪十九年(1893),6月,孙中山(27岁)经同村陆皓东介绍结识郑观应(时在澳门处理父亲丧事)。7月,孙中山加入郑观应创立的少年中国党。9月,由于未能在澳门办成行医执照,中西药店难以营业,孙中山遂回广州与朋友合股开办冼基东西药房继续行医。12月,陆皓东、孙中山、尤列、郑士良、程奎光、魏友琴等人在广州广雅书局南园抗凤轩开会,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同年,孙中山与陈粹芬同居,纳其为侧室。
光绪二十年(1894),1月,孙中山(28岁)写就《上李傅相书》(提出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建议,并谋求从事农业改革的工作)。4月,与陆皓东一起赴上海拜访郑观应,并结识王韬(上海格致书院院长,《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生卒1828-1897)、宋耀如、陈廷威,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书》。3月,长女孙娫(1894-1913)出生。6月,郑观应致函盛宣怀高度评价孙中山之才,希望盛宣怀安排其面见李鸿章,孙中山、陆皓东由上海到天津,由于李鸿章忙于中日朝鲜冲突而无暇接见。7月,孙中山、陆皓东去北京游玩后回上海,经王韬推荐《上李傅相书》在《万国公报》发表。8月,孙中山赴檀香山。11月,二十多个进步华侨,在檀香山聚义成立兴中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会议选举刘祥(时为商店司理)、何宽(时为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不久刘祥退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光绪二十一年(1895),1月,孙中山(29岁)回到香港,经好友尤列(辅仁文社成员)介绍结识辅仁文社(杨衢云在1892年建立)社长杨衢云(时年34岁,是香港沙宣洋行副经理,生卒1861-1901)。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通过了修订的《兴中会章程》,杨衢云任会长,孙中山任秘书长,辅仁文社并入兴中会,对外以香港乾亨行商号作掩饰。3月,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求和,民情激愤,兴中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作为革命根据地,采取“分道攻城”之策,召各地民团会党分顺德、香山、北江三路会集广州举事,陆皓东设计出了青天白日旗(即后来的国民党党旗),并赴广州建立起义指挥机关,对外称农学会。4月,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5月,江苏布政使邓华熙将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主张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上呈给光绪帝,光绪帝嘉许并下旨“饬总署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阅看”,郑观应看到改良希望不再联络兴中会。10月,兴中会发起广州起义(第一次反清起义),杨衢云在香港任总指挥,孙中山、陆皓东在广州发动,但事泄失败,陆皓东等七十多人被捕,杨衢云、孙中山被通缉,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压力迫令二人离境且五年内不准入境,杨衢云逃亡新加坡,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逃亡日本横滨(距离首都东京约40里)。11月,陆皓东(27岁)等人被杀;孙中山母亲杨氏、妻子卢慕贞、儿子孙科、女儿孙娫等逃往檀香山,投奔孙眉。
光绪二十二年(1896),1月,孙中山(30岁)回到檀香山与家人团聚。3月,去美国旧金山拜访了美洲洪门总部。9月,孙中山抵达英国伦敦。10月,孙中山被清驻英公使诱捕,囚于驻英使馆,经康德黎先生(孙中山在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的老师)等营救旋获释,撰写《伦敦蒙难记》登报,使孙中山获得巨大国际声誉。11月,孙中山游历法国、比利时等国,次女孙婉(1896-1979)出生。12月,孙中山抵达檀香山与家人团聚。同年,杨衢云赴南非并创立兴中会南非分会,又赴日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3月,郑士良、冯自由创立兴中会横滨分会,陈少白创立兴中会台湾分会。4月,日本众议员犬养毅(1855-1932,1898年任内阁文部大臣,1931年任日本首相)受日本外务省委托,派平山周(1870-1940)、宫崎寅藏(外号宫崎滔天,生卒1871-1922)、可儿长一前往中国,秘密调查反清会党,并寻访孙中山行踪。8月,孙中山(31岁)赴日本,与陈少白住在一起,经陈介绍认识日本外务省职员宫崎寅藏、平山周,并到东京拜见日本众议员犬养毅,犬养毅让下属平山周(1870-1940)雇佣孙中山,孙中山遂得以留日。9月,孙中山租住在横浜华侨温炳臣(广东在日茶商,生卒1866-1955)的房子中,日籍女子浅田春(时年15岁,懂得中文、英文,实为日本外务省雇佣的间谍)被聘为孙中山生活秘书,其后两人成为情侣而同居。10月,经宫崎寅藏引见结识黑龙会创始人内田良平(1874-1937,黑龙会主张日本占领满蒙,与中国划长城而治)。同年,孙中山在日本宣扬大亚洲主义(主张黄种人联合起来,避免被白种人灭亡),主张将满洲委托给日本治理,换取日本支持汉人推翻满族统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经犬养毅引见,日本首相大隈重信(1898、1914两次任首相,生卒1838-1922)接见孙中山(32岁)。9月,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孙中山(32岁)予以帮助并商谈合作,但因康有为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0月,日籍女子大月薰(时年10岁,为横滨初一学生,生卒1888-1970)因家宅失火,全家租住在孙中山寓所二楼(孙中山住一楼),随后邂逅孙中山。
光绪二十六年(1900),1月,杨衢云辞去兴中会会长,兴中会和三合会、哥老会在香港开会,共推孙中山(34岁)为总会长。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维新派唐才常(1867-1900)率自立军起义,计划夺取武汉三镇,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镇压,唐才常被杀。9月,孙中山由日本来香港被拒登岸,折返台湾(日占),亦未能在福建登岸。10月,杨衢云、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归善县三洲田村(今属深圳盐田区)发动起义(第二次反清起义),率三洲田山寨的三合会众(600余人、300余枪)连败清军,直逼新安县城(今深圳),义军奋战半月,队伍发展至2万余人,后因饷械不继而解散。11月,杨衢云在香港设私塾辅仁文社教授英文以养妻儿。期间,经香港总督斡旋,兴中会欲与两广总督李鸿章联手,在两广建立革命政府,推举李鸿章为总统,终因李鸿章不允而作罢。同年,侧室陈粹芬赴日本横滨与孙中山团聚,此后跟随左右十余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1月,杨衢云被清廷刺客枪杀于香港寓所,终年40岁,有三女一子(其子早夭)。
光绪二十八年(1902),孙中山(36岁)在日本同居情人浅田春(1882-1992)病逝,卒年20岁。孙中山通过房东温炳臣向租户大月素堂(大月薰之父)提亲,大月素堂以女儿年幼而拒绝。
光绪二十九年(1903),3月,日本宫崎寅藏出版《三十三年落花梦》,记叙宫崎寅藏33年的人生经历,详述了自己参与孙中山革命的事迹,及协助康有为逃亡日本经过,使孙中山在日本留学生中声望大涨。7月,孙中山(37岁)在日本横滨与日籍女子大月薰(时年15岁,为横滨高中高三学生,生卒1888-1970)结婚,纳其为妾。11月,黄兴(1896年中秀才,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1902年留日,1903年在日参加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生卒1874-1916)邀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1901年中秀才,1902年考入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武昌普通中学堂,生卒1882-1913)、章士钊等人在上海秘密集会,筹划组建反清革命团体,取名华兴会,宗旨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方略为湖南发难,各省响应,直捣幽燕。12月,孙中山回檀香山。
光绪三十年(1904),1月,孙中山(38岁)经孙眉介绍结识美洲洪门首领黄三德,随后加入洪门,任檀香山洪门致公堂洪棍。2月,华兴会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会长为黄兴,副会长为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3月,黄兴、刘揆一拜见湖南哥老会首领马福益(1865-1905),并与之结为兄弟。4月,孙中山由檀香山来到美国旧金山,清廷驻旧金山领事向美国政府举报,美国海关遂以“中国乱党”罪名将孙中山拘禁(准备遣返回国),经洪门首领黄三德营救被保释,并被法院判准许入境;随后孙中山在美国30多个城市进行革命募捐,历时半年。8月,华兴会、湖南哥老会商订长沙起义计划,公推黄兴为主帅,刘揆一为总指挥,马福益为副总指挥。11月,华兴会起义事泄未遂,黄兴、宋教仁流亡日本,马福益逃广西。当月,蔡元培(翰林院庶吉士,时任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生卒1868-1940)、龚宝铨(留日学生,军国民教育会长,1886-1922)、陶成章(留日学生,1878-1912)创建光复会,主张以暗杀和暴动为手段光复汉族王朝,积极联络会党、策反新军。
光绪三十一年(1905),4月,湖南哥老会首领马福益被捕被杀。7月,孙中山(39岁)去日本横滨看望妻子大月薰,其后随宫崎寅藏去东京黑龙会总部。8月,经黑龙会(日本军国主义组织,谋求占领清朝东北三省)斡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黑龙会总部合并为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即副总理),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内田良平、宫崎寅藏、北一辉亦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光绪三十二年(1906),2月,同盟会派刘道一(1884-1906)、蔡绍南(1875-1910)整合长江中游哥老会,组建洪江会,会员很快增加到十多万人。5月,孙中山(40岁)三女宫川富美子(大月薰所生,1906-1990)出生。12月,洪江会在江西萍乡和湖南浏阳、醴陵发动起义,义军攻占萍乡上栗镇、浏阳文家市镇,队伍三万余人,向浏阳县城进发,清军集结近五万人方平息。
光绪三十三年(1907),2月,孙中山(41岁)与黄兴(33岁)因为国旗样式发生争执(孙主张用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黄主张用井字棋代表平均地权,认为青天白日旗是效法日本不妥),最后黄兴屈服。3月,宋教仁不满孙中山独断而辞去庶务干事,后刘揆一(1878-1950)代理庶务干事。因同盟会萍浏醴起义,日本受清政府压力将孙中山驱逐出境,但给其1.5万元资助,其后孙中山带领胡汉民、汪精卫经新加坡去越南,同盟会由黄兴主持,留两千元给章太炎负责的民报社(章嫌太少,应留一万元)。4月,孙中山在越南河内建立同盟会分会,设立粤桂滇三省武装起义机关,并在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5月,同盟会在广东潮州饶平县黄冈镇发动起义(第三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陈涌波(黄冈镇人,生卒1882-1912)、余既成(黄冈镇三合会首领,生卒1874-1912)率会党七百余人攻占黄冈镇,遭清军围攻,坚持战斗数天,终因死伤过重而告失败。6月,同盟会在广东惠州汝湖镇七女湖(今属惠州市惠城区)发动起义(第四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邓子瑜(1878-1925)在惠州城外七女湖截获清军水师枪械,攻占附近村镇,义军与清军战斗十余日而败散。7月,光复会成员徐锡麟(湖南巡抚俞廉三表侄,时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生卒1873-1907)在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时举义,杀死安徽巡抚恩铭,并率学生军攻占军械所,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被杀,其弟徐伟(1876-1943)供词牵涉绍兴大通师范学堂(校董为秋瑾,当年2月与徐锡麟约定皖浙同时举行反清起义),秋瑾(在大通师范学堂大力发展光复会成员,使会员由四五十人增至六七百人,1875-1907)被捕被杀。8月,黄兴离开东京去河内协助孙中山开展珠江流域起义,让刘揆一在东京代行总理职务,东京同盟会总部日益涣散。同盟会成员张百祥、刘公、孙武、焦达峰等认为同盟会行动舒缓、不重视在长江流域起义,另建共进会,张百祥为会长,结纳会党,谋划长江流域起义。9月,同盟会在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钦州市)发动起义(第五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王和顺(1868-1934)联合钦州抗捐群众两百余人占领防城县城、杀知县,并率义军五百余人攻打钦州府,黄兴潜入钦州策反守军未果,转攻廉州灵山县城未下,占领横州、永淳两县城,队伍发展到3000多人,奋战半月,遭清军围攻而败。12月,同盟会在广西凭祥县镇南关发动起义(第六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黄明堂(钦州洪门首领,生卒1866-1938)、关仁甫(广西十万山洪门首领,生卒1873-1958,1902年曾率两千人反清起义,失败后逃亡越南)率广西游勇80多人联和清军内应,攻打镇南关,占领右辅山三个炮台,孙中山、黄兴亲赴前线督战,后因枪械弹药不足,又遭清军四千人反攻而失败。当月,孙中山赴美国筹款。
光绪三十四年(1908),1月,美洲洪门变卖加拿大多处房产筹款数十万美金,供孙中山(42岁)作革命活动经费。3月,同盟会在广东钦州马笃山发动起义(第七次反清起义),同盟会副总理黄兴率越南华侨两百余人攻打广东钦州,遭清军(600余人)阻击,退守马笃山而击溃清军,又转战廉州、上思县数十村镇,队伍发展六百余人,清军增兵三千人穷追不舍,义军退守越南。4月,同盟会在云南河口县发动起义(第八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率三百余人占领河口县城。5月,云南起义军连克新街、南溪、坝洒,直迫蛮耗、蒙自,部队发展到三千余人,孙中山(42岁)命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并赶到河口指挥各军,但黄明堂、王和顺及投诚清军均不听调遣,黄兴折返河内遭法警截留而驱逐出境,清军增兵击败义军,义军600余人退守越南被法军缴械解散。6月,日本政府查封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1月,安徽安庆新军起义,光复会成员熊成基(江南炮兵学堂毕业,加入安徽岳王会、江浙光复会,时任马炮营队官,1887-1910)等率领驻守安庆城外骑兵营、炮兵营夺取菱湖嘴弹药库,围攻安庆城,因城内内应未能及时打开城门,巡抚朱家宝迅速加强城防,义军苦战一昼夜后退至合肥而失败。
宣统元年(1909),安庆新军起义极大鼓舞了同盟会,孙中山(43岁)总结教训认为“军事斗争不能仅靠会党,还应策反清军”,遂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胡汉民为支部长,负责策反广东新军。8月,因经费问题,陶成章、李燮和等发表“七省同盟会中匿名书”,列举罪名攻击孙中山。
宣统二年(1910),2月,广州新军与巡警发生冲突,同盟会成员倪映典(时任新军炮队见习排长,生卒1885-1910)趁机率三千新军起义(第九次反清起义),被广州水师突袭失败,倪映典被杀。当月,陶成章(1878-1912)在日本东京重建光复会,正式脱离同盟会,举章太炎(1869-1936)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在南洋建立执行总部。7月,孙中山(44岁)母亲杨氏(生卒1828-1910)在香港去世,享年82岁。8月,孙中山(44岁)赴日被驱逐出境。9月,孙眉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赴英占马来西亚槟城。11月,孙中山召集同盟会在马来亚槟榔屿开会,决定再次策动广州新军起义,建立广东根据地,然后由黄兴率军入湖南,赵声率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同年,孙中山之妾陈粹芬回香港治疗肺病。
宣统三年(1911),1月,孙中山(45岁)来到旧金山,建议美洲同盟会和致公堂联合,共同为革命筹款,美洲同盟总会会长李是男和美洲致公堂大佬黄三德议定全体同盟会员加入致公堂。4月,同盟会副总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在东辕门外与清军血战,死难86人,其中72人遗骸由潘达微(同盟会成员,时为广州《平民日报》老板)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遂称“黄花岗起义”(第十次反清起义)。当月,美洲洪门筹款10万港币,救济黄花岗起义逃亡者、抚恤死难者家属。5月,孙中山去美国、加拿大筹款,黄兴去香港养伤。6月,四川爆发保护运动;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立美洲洪门筹饷局(成立一年筹得40余万美元)。7月,鉴于珠江流域起义屡遭失败,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为总务会议长,谭人凤、宋教仁、陈其美、潘祖彝、杨谱笙五人为总务会干事),策动长江中下游新军起义,“奉东京本会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同盟会陷入分裂。9月,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队伍发展到20多万,清廷调1/3湖北新军入川镇压。10月,同盟会发动湖北武昌起义,月余十五省独立,内地十八省只剩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朝廷。11月,清廷任命袁世凯(52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抵京撤销皇族内阁、重新组阁;当月广东独立,胡汉民任广东军政府大都督、陈炯明任副都督。12月,孙中山从美国经英国回国,并与英美银行协商借款,均遭婉拒;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开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出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同年,大月薰将富美子(5岁)送给的宫川梅吉(横滨酒商)为养女,改嫁三轮秀司(芳川银行副行长三轮新五郎之弟),婚后育有一女三轮寿子。
民国元年(1912),1月,孙中山(46岁)在南京宣布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职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美洲洪门筹饷局汇出20余万美元,并购买6架飞机供临时政府组建空军;孙中山委托江苏铁路公司向日本借款300万元(50万留江苏都督府,250万给南京临时政府),委托汉冶萍公司向日本借款500万元(实际未付款);同盟会元老兼金主宋耀如(1864-1918)推荐长女宋霭龄(此时23岁,1889-1973)担任孙中山秘书;沪军都督陈其美派蒋介石将光复会领袖、光复军总司令陶成章暗杀。2月,孙中山委托上海轮船招商局向日本借款1000万元(实际仅付100万),孙中山表明若阴历年底日本不能将1500万元借款到账,军队将缺饷涣散,只能将政权交给袁世凯;孙中山欲将满洲委托日本治理换取日本军援,但日本鉴于国际形势没有同意;当月,南北和议签订,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妻子卢慕贞(此时45岁,生卒1867-1952)带孩子从南洋来到南京与孙中山团聚。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袁世凯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黄兴为参谋总长,黄兴辞不就任,改命为南京留守府留守;美洲洪门筹饷局汇出30余万美元犒赏起义军官兵。7月,宋教仁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主持同盟会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黄兴、宋教仁为理事,孙中山委托宋教仁为代理事长、主持国民党工作。9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赴京,受到临时大总统热烈招待。10月,孙中山之妾陈粹芬赴澳门,与孙眉一家居住在澳门风顺堂4号。12月,袁世凯委任孙中山为全国铁路督办、黄兴为川汉铁路督办。
民国二年(1913),2月,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参议院议员名额245人、任期6年、两年一选,众议院议员名额596人、任期3年、三年一选),登记选民共四千万以上(占全国人口9.98%),根据开票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占国会议员的45%),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负责组阁。3月,孙中山(47岁)携夫人卢慕贞(46岁)访问日本,在东京受到日本政府热烈款待,派人去横滨找大月薰未得见(已嫁三轮秀司,后又离婚,远嫁东光寺主持实方元心,生一子);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4月,查出宋教仁遇刺系国务总理赵秉钧指使;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签订《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以关税盐税做抵押借款2500万英镑。7月,孙中山(47岁)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54岁)。9月,张勋率武卫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逃亡日本。10月,国会选出袁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孙中山妻卢慕贞、妾陈粹芬及孩子跟随孙眉赴澳门定居。11月,袁世凯以叛乱罪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国会由于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运作。
民国三年(1914),1月,袁世凯(55岁)解散国会。2月,解散各省议会。5月,成立参政院行使立法职能,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6月,孙中山(48岁)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拒绝加入而去美国,蒋介石积极加入;美洲洪门想在国内注册成合法政团,不愿加入中华革命党,遂与孙中山疏远。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日本对德宣战,攻打德国租借地青岛和德属胶济铁路。9月,孙中山秘书宋霭龄(1889-1973)与孔祥熙(1880-1967)在日本横滨结婚,并介绍妹妹宋庆龄(此时21岁,1893-1981)接替自己的秘书工作。11月,山东德军投降,日本占领山东。12月,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同年,孙中山之妾陈粹芬离开澳门赴马来西亚槟榔屿定居,后抱养一位苏姓华侨的女儿,取名孙容(后嫁给孙眉次孙、孙昌次子孙乾,恢复原名苏仲英,生卒1909-1956),陈粹芬晚年与孙乾一家生活。
民国四年(1915),1月,袁世凯(56岁)政府向日本交涉,要求日军撤出山东;日本趁欧战正酣、列强无暇东顾,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将中国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并要求中国不得外泄。2月,孙中山、陈其美在东京与日本人犬冢信太郎(前满铁株式会社理事)和山田纯三郎(满铁社员)签订《中日盟约》,内容与“二十一条”类似,但《中日盟约》真伪一直存疑,且签字方均非在职政府人员故不具有法律效力;孙中山(49岁)长兄孙眉(1854-1915)病逝于澳门。5月,孙中山回到上海旋被驱逐出境,返回日本;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军舰游弋渤海,增兵山东、奉天,为避免开战,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同意21条中的14条)。9月,孙中山召妻子卢慕贞从澳门来东京商谈离婚事宜,同盟会元老纷纷反对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宋庆龄不愿做妾,表示只有孙中山离婚才同意嫁给他),卢慕贞当着大家的面慨然表示“孙先生为革命奔走海外,到处流浪,身心为之交瘁,既然现有人愿意照料他的生活,我愿意成全其美,与先生离婚”;代行立法权的参政院开幕;蔡锷密信黄兴(在美国)在西南起事反对帝制,受到黄兴大力支持。10月,孙中山(49岁)在东京与宋庆龄(24岁)结婚;参政院通过《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1月,蔡锷摆脱监视离京,以赴日治病为名经台湾、香港、越南到达云南昆明;全国选出国民代表1993人。12月,国民代表大会以全票通过同意君主立宪制,并拥戴袁世凯为皇帝,袁世凯同意就任皇帝,预定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当月,云南原都督蔡锷、现都督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通电发对帝制,组织讨袁护国军约2万人北伐。
民国五年(1916),1月,贵州独立加入护国军,护国军占领湖南大部。2月,护国军占领广西。3月,护国军占领四川大部,袁世凯(57岁)取消帝制,仍担任大总统;孙中山(50岁)、黄兴(42岁)电商筹款500万元支持护国军。5月,护国军占领广东、四川、湖南,陕西独立;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从东京回到上海。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加重而病死,副总统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宣布废除《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制定),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制定)和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7月,蔡锷任四川督军,南北议和;孙中山、黄兴相聚上海。8月,第一届国会正式复会;当月,袁世凯归葬河南安阳。9月,总统黎元洪任命曹锟为直隶督军、张作霖为奉天督军。10月,黄兴因肝硬化胃出血入院,月底病逝,享年42岁,有二妻五子三女。当月,江苏督军冯国璋被选为副总统。11月,孙中山为黄兴治丧;当月,冯国璋在南京就任副总统,仍兼江苏督军。
民国六年(1917),5月,大总统黎元洪罢免总理段祺瑞(黎段因人事、对德宣战而爆发府院之争)。6月,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而进京复辟帝制,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又被段祺瑞打败。7月,黎元洪辞去大总统,副总统冯国璋在南京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但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制定)和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准备建立临时参议院;孙中山(51岁)携夫人宋庆龄离沪赴广州发起护法运动,陈炯明(1912年曾任广东代都督)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出兵占领福建南部。8月,冯国璋任命部下李纯为江苏督军、陈光远为江西督军,赴北京就职;当月,130多名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唐继尧(滇黔督军,1883-1927)、陆荣廷(两广巡阅使,1859-1928)为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主张军政府实行合议制而非元首制,不就职。10月,护法战争开打。11月,护法军占领湖南,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江苏督军李纯联名通电主张南北双方休战和平解决南北问题;冯国璋免去国务总理段祺瑞(冯段因和平还是武力解决西南独立问题爆发府院之争),任王士珍为国务总理,并颁布南北停战令;由各省选派代表115人在北京组成临时参议院;孙中山坚持护法反对南北调和;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列宁建立苏维埃政权。12月,护法军占领四川;段祺瑞策动十三省督军反对和谈、强烈要求讨伐西南。
民国七年(1918),1月,总统冯国璋下达对整个西南的讨伐令;孙中山(52岁)愤而登上“同安”“豫章”两舰,炮击广东都督署,惩诫桂系(陆荣廷)议和。2月,北洋军挺近湖南边界;当月,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修正国会组织法》。3月,北洋军“后起之秀”、署理第三师师长吴佩孚(1874-1939,山东蓬莱人)率部攻占湖南岳阳;冯国璋被迫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4月,北洋军占领湖南,段祺瑞任命亲信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引起曹锟、吴佩孚不满。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非常国会决定军政府改行总裁合议制,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七人为政务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孙中山不予就职,携夫人宋庆龄离开广州前往上海。6月,南北签订停战协定。8月,吴佩孚通电主和,公开攻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实为亡国之政策,直系将领纷纷响应,段祺瑞被迫命令前线各军暂取守势;根据《修正国会组织法》选出第二届国会(该国会选举时的选民更少,且议员为间接选举,由于574个国会议员席位中皖系操控的安福系占90%,史称安福国会)。9月,中华民国第二届总统选举,徐世昌被国会选举为总统(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遂推徐世昌为候选人),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台,总统徐世昌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段祺瑞通过安福国会幕后操纵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升奉天督军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战败,协约国战胜。
民国八年(1919),1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的战后会议,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冯国璋回故乡河北河间(今属河北沧州)养病。2月,广州军政府与北京政府在上海举行南北和议。5月,南北和议破裂;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抗议巴黎和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6月,各战胜国在巴黎签订《对德和约》,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北洋政府拒绝签字。8月,孙中山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孙中山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冯国璋从故乡回北京,直隶督军曹锟联合苏鄂赣奉结成结成反皖同盟。11月,直系吴佩孚与滇黔桂粤湘川等西南军阀签署“救国同盟草约”,达成联合对抗皖系(段祺瑞)的协议。12月,孙中山(53岁)率领国民党确定联皖(段祺瑞)讨桂(陆荣廷)策略;冯国璋(1859-1919)病逝于北京,卒年60岁,有五子冯家遂、冯家迪、冯家遇、冯家迈、冯家周;曹锟成了直系首领。
民国九年(1920),1月,直系将领吴佩孚通电北京要求罢战北撤;桂系(陆荣廷)与滇系(唐继尧)因争夺驻粤滇军指挥权而公开内讧。3月,安福国会在在段祺瑞授意下选举曹锟为副总统。4月,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大部分国会议员因不满桂系专制而离粤出走。5月,吴佩孚率军全部北撤至湖北;段祺瑞调徐树铮的西北边防军在北京附近布防;6月,吴佩孚率军进占河南,并通电反皖的八省督军,建议召开国民大会解决一切问题;孙中山(54岁)、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四总裁(剩余三总裁为陆荣廷、岑春煊、林葆怿)联名通电,揭露桂系(陆荣廷)假护法行径,否认其把持的广州军政府和国会非常会议。6月,直隶督军曹锟、将领吴佩孚在河北保定举行军事会议,布署武力伐段;皖系成立定国军防守北京,段祺瑞任总司令,徐树铮任参谋长,段芝贵为前敌总司令。7月,曹锟在天津组织讨逆军,以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直皖两军在北京东西两面开战,奉系亦入关讨伐段祺瑞,直皖战争历时五天皖系溃败,段祺瑞通电辞职,直奉军队进驻北京郊区。8月,总统徐世昌解散安福国会,任命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副使。10月,援闽粤军(总司令为陈炯明)攻占广州;总统徐世昌宣布重新进行国会选举(此次选举仅在12省进行,虽得奉系支持,却遭直系反对,最终选举作废)。11月,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离沪抵达广州,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联名通电,宣布恢复军政府,重开政务会议,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民国十年(1921),4月,广州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55岁)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直鲁豫巡阅使曹锟、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等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反对广州选举总统。5月,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并成立正式政府;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陈反对北伐,主张联省自治)。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率领粤军西征讨桂(陆荣廷)。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湖北督军王占元遭遇兵变,湘川督军趁乱进占湖北,吴佩孚派兵援鄂。9月,粤军攻占广西,两广巡阅使陆荣廷逃往越南,后避居上海,旧桂系军阀瓦解。11月,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商讨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吴佩孚经过一年多扩军练兵,拥兵十余万,总统徐世昌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率军南下平息两湖战争。12月,孙中山抵达桂林,组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整军北伐,并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划分太平洋岛屿,并规定英日同盟条约终止。
民国十一年(1922),2月,华盛顿会议结束,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英法意日比荷葡中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维护中国主权完整,中日在华盛顿签订《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及胶济铁路。4月,陈炯明(此时44岁,生卒1878-1933)拒绝前往广西梧州与孙中山(56岁)面商北伐问题,并以辞职要挟,遂被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陈炯明率军回广东惠州,孙中山督师回广州,并会见苏俄的全权代表;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率军12万进攻京津,吴佩孚率军10万迎战,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历时七天奉系溃败,张作霖退回关外;陕西督军冯玉祥改任河南督军。6月,总统徐世昌通电辞职,曹锟、吴佩孚复立黎元洪为总统;陈炯明派兵占领广州,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逃亡珠江口。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8月,曹锟、吴佩孚恢复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广州大部分国会议员回北京就职;陈炯明在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孙中山去上海并与李大钊会晤。9月,孙中山在上海积极与苏联、中国共产党及皖奉直等国内各派势力联络。10月,冯玉祥受吴佩孚排挤改任陆军检阅使。
民国十二年(1923),1月,孙中山(57岁)在《申报》五十周年纪念专刊上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总结民国革命经验教训,提出革命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孙中山会见苏联代表越飞,商讨苏俄援助中国革命、创设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及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等问题,并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共四点:苏俄同意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中国最迫切问题是国家统一和独立,苏俄愿提供援助;苏俄尊重中国在外蒙古、东北的主权;中国尊重苏俄在东北的铁路权益;中国认同苏俄在外蒙古驻军),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滇(总指挥杨希闵)、桂(总司令刘震寰、沈鸿英)、粤(东路讨贼军司令许崇智)讨贼联军攻占广州,陈炯明退守惠州。2月,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被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关闭,随后总工会组织全站2万工人罢工,遭吴佩孚镇压,工人被杀40多人、伤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开除1000多人,史称“二七惨案”。3月,孙中山(57岁)在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桂系沈鸿英与吴佩孚联络,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督理。4月,桂系沈鸿英率军进攻广州,被杨希闵部、刘震寰部击退。5月,孙中山平定桂系沈鸿英叛乱,随即讨伐陈炯明叛军。6月,曹锟逼迫总统黎元洪辞职,引起吴佩孚不满;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等到苏俄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孙中山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并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国会选举曹锟为总统,总统曹锟任命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使、王承斌为直鲁豫巡阅副使;国会制定并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制定),总统曹锟颁布实施,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
民国十三年(1924),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4月,孙中山(58岁)手书《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详述五权宪法和军政、训政、宪政路线图。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浙江战争,广东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与卢永祥、张作霖结成反直系联盟;当月,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以援浙为名率军15万入关,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率军20万迎战,冯玉祥任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已被苏联策反,同意联合孙中山反直系)。10月,冯玉祥在热河与奉军停战(约定事成后,请孙中山北来,奉军不得入关),率军占领北京,软禁总统曹锟,将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吴佩孚急率军7000余人回救北京。11月,直军主力全部覆没,吴佩孚登舰逃跑,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胜利,奉军进占北京郊区;冯玉祥、张作霖推举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并电邀孙中山进京共商国是;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离开广州北上,经上海、东京抵达天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2月,孙中山扶病到达北京;奉军占领山东、江苏、上海;孙传芳率闽军攻入浙江。
民国十四年(1925),1月,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国民军改称中华民国西北边防军;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2月,冯玉祥结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并会见苏联驻华大使。3月,冯玉祥赴张家口就职,并邀请苏联军事顾问指导西北边防军;孙中山(59岁)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留下《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娶两妻(卢慕贞、宋庆龄)三妾(陈粹芬、浅田春、大月薰),生一子(孙科)三女(孙娫、孙婉、宫川富美子);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孙传芳为浙江督军、张宗昌为山东督军。4月,临时执政段祺瑞废除《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制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未被立法机关通过)。7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设置军事委员会,汪精卫、谭延闿、蒋介石为常务委员,汪精卫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8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建国滇军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建国粤军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福军为第五军(军长李福林)。9月,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奉系杨宇霆为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10月,孙传芳反奉,占领上海、江苏、安徽,孙传芳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11月,孙传芳进攻山东督军张宗昌,互有胜负;当月,奉系将领郭松龄在河北唐山反奉,率军7万回攻山海关,占领锦州。12月,郭松龄率军打到沈阳郊县新民县,经张作霖求援,日本驻东北关东军(此时驻军2万余人)参战,郭松龄败亡。
民国十八年(1929),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