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修成这个样 可能才算真“古风”

序·当佛教文化爱好者遭遇信徒

前两天,有人(再次)发现摩崖佛像被上色,效果妖艳。

500

 引发热议的微博

很快,此事就在微博上变得沸沸扬扬。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摩崖佛像被重绘并非近期,而是二十年前。重绘的也不是政府,而是当地群众:

1995年6月,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门寺进行培修,修建了保护房30余平方米。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群众聘请工匠对龛内造像进行重绘

时任安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知晓该情况后,赓即赶赴现场,发现主尊造像已被重绘,便立即予以制止,并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其余造像未被重绘,至今仍保持原貌。

绝大部分微博网友的评论都是情绪宣泄:“恶心”、“悲痛”、“什么鬼”。重绘的佛像被嘲讽为是“农家乐审美”,甚至就连百年前那位因为折腾敦煌莫高窟而“遗臭万年”的王道士也被平了反。

500

也有人指出,佛像的衣袖有“类似彩云纹样”,当地善男信女的涂装导致文物“精美的花纹被覆盖”,“很气人”。

历史爱好者用看待文物的眼光看待佛像,与当地善男信女的心理需求不同,对佛像的预期自然持也不同。历史爱好者中也不乏虔诚的信徒,但他们要的是“古色古香”;善男信女未必不虔诚,但他们要的只是自己心目中的崇拜偶像。两者谁更正确?

从艺术角度说,很可能……善男信女们对了。事实上“古朴”是现代文化对古代宗教遗迹的错位认知。就算有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用最考究的方式重新上色,也仍然很难满足历史爱好者的“古朴”感。

佛说无色无相最妙,可以给人想象空间——然而信徒需要视觉焦点,古人更是对绚丽色彩有远超当代的认同。

不信你看兵马俑色彩还原的效果:

500

  萌萌哒

现代人对文物的审美,由于脱离了文物原本用途,反而是“扭曲”的。

1

妖艳方为佛爷本色

部分网友在讨论中,已经戳破了窗户纸:

500

微博上热烈讨论

注意,反驳的人说的是颜料不够“金贵”,而不是颜色艳丽有问题。

古代颜料包括矿物、土质、人造颜料与动植物色等。一般用于壁画与雕像着色的是矿物颜料。遴选色泽合格的矿石,并精细研磨成颜料,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矿石颜料明显要比其它类型颜料的色彩纯度更高,更鲜艳。

因此,使用高纯度鲜艳色彩染色,一方面满足了贵族炫耀自己占有财富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用鲜艳色彩制造了视觉焦点,僧侣与信徒们自然从善如流。大红大绿的艳丽色彩,也就成为宗教显示神像高贵,制造视觉焦点的方法之一。

敦煌壁画中就有绝佳例子:

500

张大千一幅临摹敦煌壁画作品局部

对比下来,是不是觉得一开始的村民重绘“工程”顺眼多了?

500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村民好歹还加了点现代审美,没给佛爷染上晚霞般的腮红、钩子一般的唇彩……

至于觉得佛爷背后的圆光酷似靶子,只能说明你没见识,不信你接着看:

500

 《说法图》,莫高窟57窟,初唐(佛爷醉酒图)

好歹佛爷的衣服没被村民画成莫高窟式红砖墙,已经不错了。

500

莫高窟佛像

当然,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径,必须被法律制裁——但这与画匠技法、考究无关,就算你给佛爷镀层金,也一样得进去蹲着。

这是法律问题,不是“美丑”问题——魔性的着色就是古代审美。

2

所有文明都这样

你以为古希腊雕塑都是这样的:

500

 科拉雕像

很遗憾,这只是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文化的错误认识延续至今的结果。

实际上是这样的:

500

 科拉雕像色彩复原


色彩复原是雅典卫城博物馆自己搞的研究项目。借助当代设备,对雕塑表面进行光谱分析,可以查探出雕塑残留的颜料的成份,并推断出着色还原效果。

500

 古代雕像色彩数据分析图

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书》中记述了希腊人的彩绘工艺,即通过将矿物颜料与油脂混合后上色,加热脱油后打蜡,以提高耐久度:

500

维特鲁威(公元前1世纪)《建筑十书》卷七节选(一)

 

500

维特鲁威(公元前1世纪)《建筑十书》卷七节选(二)

《剑桥艺术史》中,对古代雕塑的着色也有描述:

500

《剑桥艺术史》第一部分节选

德国考古学家Vinzenz Brinkmann在大量研究分析古代着色技术后,为此出了本专著,《Gods in Color: Polychromy in the Ancient World》。在这本书中,复原出的雕塑作品堪称辣眼睛。

500

《Gods in Color: Polychromy in the Ancient World》

500

青铜像色彩复原

500 

萌狮复原

 

500

小飞侠画风的弓箭手

500 

女…女神像

从古埃及到亚述,从古希腊到秦俑,僧侣阶级、贵族阶级的审美大体一致,鲜艳的颜色彰显自己占有足够的财富,证明高贵的出身,这是上层社会的通用文化。

不仅在雕像、壁画上如此,建筑物也一样:

 

500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色彩复原

古代雕塑、中世纪雕塑乃至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些雕塑,绝大多数都是彩绘的。虽然罗马帝国时代的个别贵族宅邸中有未着色的雕塑复制品,但绝对不是可以上升到美学现象级别的个例。以不着色的大理石雕塑为美,是15世纪以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制造”的“古典”美学概念。

而文艺复兴之所以崇尚古朴无色雕塑,是因为他们和古希腊之间有千年之久的文化断层,残余塑像被历史风雨侵蚀,失去了繁复色彩,也丢掉了宝石眼珠和假睫毛,最终制造了几个世纪的误会。如果古希腊神职人员穿越到今天,看到这么多未着色的雕塑复制品,一定会嘲笑我们没文化

3

结语

当然,文物保护是写在法律上的原则,如果“修复”工作真是对文物造成了损害,赔偿坐牢不能打折。但无论如何,在审美上批判这些乡村善男信女,是批不倒的。从文化意义上说,当代主流人群对古典文化的博物馆陈列柜式理解,也是一种宗教,通过构建当代意义的“古典美学”,在文化上吸引现代“香火”,并不比“土生”宗教更高档。而一旦把话题扯到“接近古人”的方面,乡村匠人可比我们更接近“主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