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拍一部戏造一座城的故事吗?50个中国影视基地盘点
作者 / 魏建梅
“拍一部戏造一座城。”
从早先的无锡,到后来的横店、象山,或许是因为一部戏的契机,或许是窥见了其中的市场红利,影视基地就这样一步步在国内蓬勃发展起来。《红楼梦》里的大观园,《鸦片战争》里的广州街,《妖猫传》里的唐城...在影视基地里,我们甚至可以看见上下五千年的光景。
剧组拍摄,搭配旅游开发、服务设施建设,如今的影视基地亦承担着拉动当地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担。根据媒体报道,如今国内大大小小的影视基地早已突破上千家。竞争随之而来。在剧组分配不均、同质化严重、管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下,影视基地的发展似乎也开始迈入瓶颈期,面临洗牌。
备注:
1.榜单按首字母排序;
2.入选影视基地是综合资历及产出作品数量、口碑等因素选取而来,并不能涵盖所有,如有争议,请移步留言区讨论。
风雨三十载,
从国有到民营助推影视基地发展繁荣
虽然中国影视行业已经走过百年,但围绕拍摄创作而生的影视基地的发展历程其实并不长。回顾过往,中国影视基地的成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86版《西游记》。当时剧组杀青后,中央电视台便把服装、道具等带到了江苏无锡,并仿制剧里的拍摄场景打造了一个西游记艺术宫。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西游记艺术宫门口也排起了长队,成为当时的一大热门景点。
▲当时西游记艺术宫的门票/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传,也就是从这儿起,眼见市场红利的中央电视台确立了“以戏带建”方针,以拍摄《唐明皇》、《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契机,在无锡接连打造出唐城、三国城、水浒城三大景区,由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影视基地——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在方便剧组拍戏的同时,顺便进行旅游开发。后来,中央电视台又接连在河北涿州、山东威海、广东南海设立据点,它们与无锡一道被称为央视的四大直属影视摄制基地。
同一时期,电影制片厂也在开拓自己拍摄基地。比如八一制片厂旗下的八一军事影视基地,卧牛山和怀来天漠影视基地相传也是八一制片厂在拍摄《大决战》时修建的。当然,不管谁牵头,也不管创建初衷是为了哪种类型的作品,建成之后,影视基地的使用就不限于电影还是剧集了。不过,以央视、制片厂为代表的国有资本,也是国内影视基地发展之初的主要力量。
▲八一军事影视基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6年,为支持谢晋导演拍摄《鸦片战争》,徐文荣(横店创始人)带领120支工程队,花了4个月的时间在横店打造出一条具有19世纪南粤风格的“广州街”。横店影视城由此成立,这也是国内第一家民营资本影视基地。后来影视城又扩充了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等景区,满足不同剧组拍摄需求的同时,还对社会全面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据了解,仅第一年(1996年)横店就接待了23万游客。
横店影视城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影视基地背后的巨大商机,自此,由个人或企业出资建立的“民间影视基地”开始涌现。青岛东方影都便是典型代表。当然这背后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都在积极筹建影视基地。像荣国府、西溪影视基地、易县战国影视城等等都是由当地政府投资修建而成。
▲荣国府/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传87版《红楼梦》计划在河北正定搭建“荣国府”外景时,本想拍摄完成后便作废处理。当时还在此地担任县委副书记的习总书记便提出,可以将其打造成永久性建筑,开发旅游业,并积极说服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筹措投资资金,这才有了后来的“荣国府”。
风风雨雨三十载,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如今国内大大小小的影视基地早已突破上千家。因而本文表格所盘点的50家还仅是“沧海一粟”,并不能涵盖所有。如同每个城市都要拥有一个“中央公园”一般,现在,几乎每个地方也都在打造着属于自己的影视基地。
以戏带建,从古到今复原“历史真貌”
相比于一个个分散的取景地,影视基地之于拍摄创作无疑是更加集中且规范的存在。不过,回顾成立之初,不少影视基地其实都是由取景地过渡而来的。
比如位于江苏的同里影视基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凭借当地独有的外貌环境吸引了《包氏父子》《话说运河》《红楼梦》等剧组前来取景,直到1999年,“同里影视摄制基地”才正式挂牌成立。由著名作家张贤亮发掘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当年也是在《一个和八个》《牧马人》等剧组取景拍摄后,才有了打造影视基地的想法。
而最普遍的成立契机,其实是剧组的选址推动。像前面提到的横店影视城,就是为了拍《鸦片战争》才得以被打造,襄阳唐城影视基地则是为了支持陈凯歌导演拍摄《妖猫传》,两江影视城最初则是为了拍摄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拍一部戏造一座城”,在国内影视行业已然成为常态,创作者在考究内容制作的同时,也推动着影视基地的繁荣与发展。
▲襄阳唐城影视基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建筑风格来看,这些影视基地可谓包罗万象。从上古时期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涿鹿黄帝影视城),到夏商周春秋战国(老子、易县战国影视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焦作、涿州影视城),唐宋元明清(横店、象山影视城),再到民国(上海影视城),抗战(红安将军影视城),几乎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特殊样貌都在21世纪的今天被复原重建着。就连故宫紫禁城,除了正牌的北京,在横店及浙江同安影视城还都存在着“仿版”。
除此之外,还有以草原文化为背景的内蒙古乌兰布统影视基地,充满西域风情的新疆西域影视城,以戈壁、沙漠等塞外景观为代表的河北怀来天漠影视基地,拥有关东特色的闯关东影视基地,以东北山林文化和冰雪文化为背景打造的威虎山影视城等等。还有很多影视基地根据文学作品构建出一个个“虚幻世界”,比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山东水浒影视城、北京大观园、陕西白鹿原影视城,中山影视基地则围绕孙中山的革命足迹建造而来。
▲横店影视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如此,但“风格同质化”还是当下影视基地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朝代建筑上。像唐宋、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便存在于很多影视基地中。
实际上,自诞生以来,影视基地便多以古代风格为主,毕竟现代戏所需的生活实景到处都是。但如今,很多影视基地开始打造自己的高科技摄影棚,满足更多不同类型及风格作品的拍摄需求。青岛东方影都便吸引了《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流浪地球》等诸多大制作影视作品的到来。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不失为一种对影视基地本身的突破与创新。
旅游成营收主力,
80%的影视基地面临难以盈利问题
不同于单一的取景地,影视基地不管是在拍摄服务还是规划建设上无疑要更加健全。
围绕剧组拍摄,如今很多成熟的影视基地附近往往已经形成了器材租赁、群演组织,以及酒店、饭店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宛如一条产业链,在保障剧组拍摄的同时,还给当地带来诸多就业机会,拉动着当地的经济文化产业发展。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还有旅游开发。看着大银幕、小荧屏上演的一幕幕故事,很多观众多少会有到拍摄地亲历一番的想法。其实,就算是小小的取景地,如今也是很多旅游地区的主打品牌,可见其中红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影视基地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同样贯穿始终。而且除了常规的拍摄地游览之外,很多影视基地还融入了主题乐园、剧目演出、写真拍摄等项目,丰富游客游览过程。如今,横店、无锡、同里、镇北堡西部影城、长影世纪城等等都已经被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象山、焦作、上海影视乐园、汉城影视基地、襄阳唐城影视基地等则是4A级。
从价格上来看,以表格中盘点的50家影视基地为例,门票从28到140元不等,老人、儿童票则减半。但像横店影视城,一般是分景区售票,如果所有景区都要游览,总共下来一个人就要花费近50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数据显示,自开业以来,横店影视城接待游客数量便逐年上涨,到2019年底,影视城已经累积接待了超1.5亿人次。
事实上,旅游业以及周边各种配套设施的开发也是影视基地的营收主力,而不是场地租赁。如今国内很多影视基地,如横店,其实都对剧组开启了“免租”模式,即使是那些仍然收取租金的基地,也很难在这一环节得到十分丰厚的回报。襄阳唐城影视基地自2015年开园到2018年年初,其门票收入便占据着整体营收的90%,影视拍摄与商业街租金则不到1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随着市场发展,影视基地的数量越来越多,其盈利也越来越难。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早在多年前便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影视基地中仅有5%可以实现盈利,另外15%勉强达到温饱,剩下80%则都处于亏损状态。
其实,影视基地的投入成本是很高的,这就对后期营收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如今很多影视基地都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自己的特色;还有很多在配套服务设施方面做得并不完善,体验感差,让剧组和游客逐渐失去光顾的兴趣;一些游客踏足影视城往往还抱着“看明星”的心态,当希望落空,难免也会产生心理落差。另外,是否存在免租、返利等各种优惠政策也影响着剧组对一个影视基地的好感。逐渐地,很多影视基地沦为了单纯的游乐场所,甚至直接闭门歇业。
任何一个产业都存在二八效应,只有配备领先实力才能占尽市场红利。对于影视基地,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庞大市场空间,却忽略了运营背后的艰难。要想挤入头部市场,必然还要付出更多心思和努力。影视基地市场的不断扩张,凸显的其实也是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崛起,遍布的影视城,则是充满文化特色的一抹抹靓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