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网络恶意营销 势在必行

所谓网络营销号,是指利用自己流量和粉丝,形成面向社会的、具有强烈舆论引导能力和动员能力的互联网行为的账号,在运作过程中,往往形成互相关联的传播矩阵。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微博、微信公号等平台,通过直播、跟帖、弹幕、评论等手段运作。如今,在利益驱动下,电脑浏览器首页及公众号、自媒体号等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由恶意营销账号生产的标题耸人听闻、内容粗俗低劣的文章,损害了互联网的清朗空间。

近年来,一些营销号已成网络公害,它们哗众取宠、撩拨公众情绪,甚至炮制谣言,撕裂社会。大致表现在:伪装知名主体推广牟利、长期熬制鸡汤蛊惑人心、热衷抢夺热评增加曝光、公开造谣诽谤制造矛盾、毫无立场跟风黑随风夸、盲目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借花献佛”毫无版权意识等方面,对此类现象有必要对其重新审视。一方面,网络营销号的内容生产手段需要重新审视,虚假信息泛滥,通过造谣、发布不实信息来制造噱头,这种充满侵权嫌疑的行为,在传播上获得成功并不等于营销成功,在自我推广的过程中必须兼顾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越偏激越有市场,越狗血越有卖点,庸众的轻信和懒惰,无聊和低级趣味,“成就”了营销号。如何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情绪发泄,多一些较真考问,少一些盲目转发,仍是个艰巨的课题。

当前,各地网信部门迅速出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网信部门积极作为,腾讯、新浪等网站平台也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排查平台内网络账号恶意营销问题,集中清理相关违法违规信息,严肃处理涉及恶意营销的网络账号。据初步统计,已清理相关文章6126篇,关停账号18576个。专项整治能以雷霆万钧般的打击,形成对网络恶意营销账号的高压态势,使其短时间内收敛收手。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考验网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智慧。各级网信部门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网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压实主体责任,加大惩治力度,在对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网站平台、网络账号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置的同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治理能力,逐步探索形成有效管用的常态化治理模式。网民、媒体和社会各界也要主动参与治理,共同捍卫属于每个人的清朗网络空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