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怎样带兵?看冯玉祥来做示范

500

NO.1035 - 冯玉祥带兵

作者:霄羽 / 编辑:冷小军

来源: 冷热军事史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要说民国乱世的枭雄之中谁最精于权谋之术,那自然是蒋介石无疑了。但要说谁最会练兵,得首推冯玉祥。

老冯自14岁参加淮军开始,直到64岁被蒋介石强行办了退伍手续为止,总共当了50年的兵,辉煌时曾统帅数十万大军,一度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中国最强者」。他一手打造的「西北军」称雄一时,自然有他的道理。

500

登上《时代周刊》的冯玉祥

治军最要紧的是要得兵心

1939年末,冯玉祥以督导长官的身份赴四川綦江检阅新兵。这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壮丁」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等待聆听长官的重要讲话。

见此情景,冯玉祥猛然抬手狠狠抽了自己两个嘴巴子,沉痛地说:「我曾经是你们的副委员长,现在不当了,兄弟们穿不上冬衣,有我一份责任,我要处罚自己。」

大凡带兵的人,都会把「爱兵如子」四个字天天挂在嘴上,问题是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几人?老冯这一惊人的举动,不管是做秀也好、真心也罢,反正是让在场的新兵们惊掉了下巴——这世上还有这么好的长官?

500

冯玉祥

检阅完了新兵,冯玉祥在返回重庆的路上偶遇一支从贵州开往重庆的部队,亲眼见到一个死去的兵被破芦苇席裹着准备埋葬。一打听,这个兵叫王玉金,据说死因和长官克扣军饷\虐待士兵有关。令人发指的是,王玉金应得的30元安葬费都被上峰贪污了,于是应有的棺材变成了破席子。

冯玉祥喝了两杯闷酒后写下了一首自嘲为「丘八体」的《祭新兵》。诗中写道,这个死得真可怜的新兵王玉金,之所以「离家去当兵」,是为「打走日本鬼,失地都收还」。可连鬼子的毛都没见到,就「尸身挖坟埋,能得五毛钱」。老冯最后感慨「征兵办理不容易,官长待兵不当人」。

「官长待兵不当人」在军阀军队中是常态,这也是造成军心涣散、士兵大量逃亡的主要原因。深知此理的冯玉祥在自己的部队里严禁体罚,立下了「八不打」戒条:官长生气时,不许打士兵;士兵劳碌太过时不许打;对新兵不许打;初次犯过者不许打;有病者不许打;天气过热过冷时不许打;饱饭后或饥饿时不许打;哀愁落泪时不许打。

500

冯玉祥

这些戒条在他的严格督导下被切实实行了。至于他本人,则常年穿一身二等兵的粗布军装,和普通士兵一般无二。全团士兵90%的名字他都叫得出,不少人的小名他也知道。至于给士兵求医问药、嘘寒问暖这些事,更是不在话下。

人对人的好都是相互换来的。冯玉祥被北洋政府免职后,临走时全旅官兵哭声一片,他的马裤被人撒成碎条争相留作纪念。

带了一辈子兵的冯玉祥将自己的带兵心得总结成了一句话——「治军最要紧的是要得兵心」。士兵们之所以能对他俯首听命,甘心为其驱使,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500

冯玉祥(左)

打造一支「有文化有道德」的军队

旧军队的士兵几乎全部来自青年农民,文盲比例极高。士兵不仅不识字,连枪炮标尺上的阿拉伯数字也不认得,更遑论听得懂抛物线原理了。兵员文化素质低下是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冯玉祥下决心要打造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冯玉祥规定,在他的部队里,任何士兵都必须至少学会200个字,甚至强行规定每次吃饭前必须学会两个字,否则就不准吃饭。

识字的官兵就可以让他看书接受教育了,于是冯玉祥特意为官兵们编写了诸如《军人读本》、《军人宝鉴》等一大批通俗易懂的读物,每月进行一次考试以检验学习成果,成绩差的不予升级。

冯玉祥认为:「军人如真有道德的自觉即无争权夺利之祸;真以保国卫民为天职即无专横放纵之习」。为了打造一支「有道德」的军队,他曾经印发过一种「国耻地图」,凡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中国领土都用红色标明并注明侵略者。这种地图配发官兵人手一张,以此激发士兵的爱国心。

五原誓师之后,冯军的革命色彩更加浓烈,于是大唱「革命歌曲」成了国民军的一大特色。冯玉祥请人编写了大量军歌,歌词浅俗直白,内容充满了爱国爱民的正能量,曲子更是朗朗上口,一学就会。

有时为了图省事,他们也会和其他军队一样,把外国军歌的曲子拿过来填上中国的词,例如著名的《德皇威廉阅兵曲》他们就唱过,而这首歌在北洋军、国民革命军以及共产党的军队里都广泛传唱,只不过词是五花八门。当然,今天的人们所熟悉的,是这首歌的另一个名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500

西北军的驳壳枪部队

冯玉祥大力推行的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使国民军有了新的精神面貌。和其他军阀队伍相比,国民军不仅不扰民不侵民,偶然还帮着老百姓干些诸如修路铺桥之类的公益事业,因此在民众中的口碑相当不错。据冯的女儿冯理达回忆,当初河南的老乡就曾称赞说:「冯玉祥的军队不得了,当过三年兵之后,土匪也变成大姑娘了」。

练兵为打仗,一切从实战出发

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不能光靠理想和道德,杀敌的本领要从训练场上实打实地练出来。冯玉祥对练兵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为此他提出了「三阶段」、「七步骤」的练兵法。

500

抗战时期的冯玉祥

「三阶段」为:课堂讲授、操场演练、野外实习。「七步骤」为: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讲评;我再做给你看;你再做给我看;讲评;你再做。冯玉祥规定,每个士兵的军事训练都必须经过这七个步骤。

冯玉祥招兵只招秦、冀、鲁、豫四省出身的人。这个道理很简单,北方人忠厚诚恳能吃苦,身体素质上比南方人好,而且这四个省民间习武成风,是最理想的兵源所在地。让人不太理解的是,冯玉祥对山西人似乎有成见,固执地认为山西人都是「醋葫芦」,坚决不招山西兵。

当兵的基础是要有强健的身体,所以但凡带兵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加强士兵的体格训练。所不同的是,冯玉祥在训练中引入了不少西洋先进手段,例如广泛开展体操训练,他命令全体官兵包括文职人员必须会翻单双杠,考核不过关不得提拔。这种训练手段可谓迎合了时代潮流。

500

西北军的重机枪

以「当兵吃粮」为目的的士兵一旦离开军营,身无长处,只能去当盗匪。冯玉祥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及时采取「寓兵于工、寓兵于农」的办法解决士兵的后顾之忧

驻守常德期间,冯玉祥在部队里设了一个工艺班,在里面可以学到木匠、照相、机械修理、打铁等各种手艺,很多官兵从中学得了一技之长。他还成立了一个小型工厂,能开展缝纫、造纸、印刷等各项业务。官兵们在军事训练之余分批进厂学习,几年工夫培养了几百名技术熟练的工人。这些学到手艺的士兵都能利用在军队中所学到的技能经营小本生意,成家立业。

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方面,冯玉祥确有前瞻性的目光。他的这一手段后来也被一些军界人物所效仿。例如王耀武在担任74军军长时期就曾开办过饼干加工厂,还曾专门买下一大片地以供退伍士兵耕种。事实上,王耀武的部队凝聚力也一直比较强。


善带兵不善「治将」

带兵有方的冯玉祥带出了一支执行力和战斗力都十分强悍的部队,从护国倒袁到北伐战争都有出彩的表现。到了抗日战场上,西北军各部在喜峰口、临沂、台儿庄等各地战场上屡屡创造震动天下的战场奇迹,「大刀队」的鬼头刀更是令鬼子闻风丧胆。宋哲元、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冯治安、何基沣……一大批人杰从西北军中走出,名垂史册。

不过冯氏善于带兵却不善于「治将」,他对师长以上的高级军官呼来喝去,像对待自家娃娃一样,毫不尊重他人人格。例如他曾在电话里喝令吉鸿昌下跪,还曾经当着士兵的面把当了师长的韩复榘一顿暴打。这种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原大战中韩复榘、石友三等一批将领背叛了老冯,投奔了蒋介石。

500

韩复榘

冯氏治军最大的失败其实是信仰的混乱。在那个「主义满天飞」的年代,各党各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救国真理」。除了最朴素的「爱国爱民」,冯玉祥也实在提不出什么有凝聚力的政治主张来。当他发现基督教能使人洗心革面后,请牧师向全体官兵宣讲教义,使基督教组织成了冯军独特的政训系统。

「基督将军」之名号一时间享誉全球,赢得西方世界一片称赞。不过洋人的宗教毕竟水土不服,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用基督教武装起来的「模范军队」终究是一盘散沙。

500

张自忠

中原大战溃败后,西北军最终四分五裂,在随后的历史舞台上,冯玉祥一手培养的将领中英雄好汉与投机败类同台亮相,也就不足为奇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