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霹雳布袋戏一定会“跳反”?
最近,霹雳布袋戏工作人员公开“跳反”站TD,使得一批大陆文创企业忙着做切割,黄了一堆项目,比如大家都喜欢玩的《闪耀暖暖》、一批CV大佬签约的北斗企鹅、在汉服圈小有名气的满桂陇汉服工作室。
很多大陆网民吃到这种“一国两智”瓜总会气的牙痒痒:你在大陆每年赚这么多钱,利益绑定那么深,为什么还要TD?退一万步说,台湾岛内政治大环境如此,你闭嘴不说总不是难事,为什么要做这种两败俱伤的事?
这两重质问看似铿锵有力,逻辑缜密,其实还是犯了站在大陆角度思考台湾问题的老错误。一旦置身台湾乡土文化情境之后就会发现,霹雳公司的员工和老板最终一定会公开“跳反”,存在必然性——无非是跳得早跳得晚,拉多少人下水陪葬的问题。
(霹雳布袋戏事件的导火索)
【 布袋戏从业者天然偏绿 】
布袋戏是一种发源于闽南地区的地方戏剧剧种,在台湾也被认为是本省文化的代表。在台湾,只要和本省概念挂钩的大概率是偏向绿营的。这是由台湾过去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台湾外省人和本省人族群之争的历史遗留问题。
1949年,老蒋退守台湾,带来了大量军队和家属。当时台湾人口不到600万,一百多万外来人口的注入极大改变了台湾的人口结构。1949年之后跟老蒋败退来台的就被统称为外省人,之前就生活在台湾的汉族人被称为本省人,再加上少量客家人和原住民,构成了台湾社会的四大族群。
外省人由于来自大陆,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乡和曾经的既得利益,所以迫切想要“反攻大陆”,也更理解威权统治的需要。本省人世代生活在台湾,不理解也不想“反攻大陆”。所以两蒋时代维持威权统治的政治基本盘就是外省人。作为回报,台湾政府给予了外省人族群一些特权,比如仅占人口13%的外省人有着比85%的本省人更多的上大学名额,军工教等政府机关人员只选外省人,在政府体系中,外省人也比本省人更容易获得晋升。
久而久之,这种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造成了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矛盾对立冲突。对于中国人来说,能不能赚钱?小孩子教育问题怎么解决?上升通道在哪里?自古以来就是全民聚焦的三大命题,台湾也不例外。就冲这个完全一致的脑回路,台湾绝对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啊!
偏偏国民党政府要拿这三样拉一派打一派,自然很容易造成族群撕裂的问题。于是到了70年代,各种民运纷纷兴起,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冲突加剧,最为著名的就是民进党一战成名的美丽岛事件。
民运的此起彼伏使得台湾当局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痛定思痛,觉得还是自己太过手软,对于文化管控还不够严格,本省人不是喜欢说闽南话嘛,肯定是这种语言是你们联络的工具。于是1975年索性一刀切了,把所有闽南语节目都停了,电视布袋戏项目也被砍了。
台湾布袋戏宗师黄俊雄因此失业了,因为布袋戏必须用闽南话表演才有韵味,在连续做了几场并不成功的国语布袋戏之后,他不得不离开台北回到虎尾经营饭店。直到1982年管制放松,才得以以录像带布袋戏的方式重出江湖。
几年之后,黄俊雄的两个儿子在虎尾成立大霹雳节目录制公司,也就是今天的霹雳布袋戏。
通过这段历史不难发现,现代布袋戏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与民进党深刻绑定在了一起,在民运的抗争下,民众才有了说闽南话、唱闽南歌、看闽南戏的自由;而民运的推动者是谁?是民进党。布袋戏赖以发展的土壤是什么?是闽南话。对于布袋戏从业者来说,台湾社会越本土化,说闽南话的人群越多,越有可能维持自己的产业兴盛。而闽南话的竞争者是谁?是国语,即普通话。
所以,布袋戏从业者们天然害怕一个说国语的、外来的政权,这很容易激起他们对于过去白色恐怖时代的想象;而国语强大的文化虹吸力,也会使得方言和方言文化失去生存土壤。而大陆想要的统一,不就是意味着给台湾带来一个新的说国语的、外来的政权吗?再加上台湾媒体给大陆贴上的“专制”标签……至此,霹雳布袋戏支持TD的逻辑链齐全了。
【 霹雳公司要的不是钱,而是“国粹”的名号 】
其实,霹雳公司一直是有来大陆赚钱的。自从2003年开始,霹雳布袋戏就开始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举办活动,2010年之后甚至开始参加漫展,还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一直属于比较玩的开的那种。
(风靡一时的台湾偶像剧)
一来,在商言商,自然是为了赚钱;二来,多少也带有一种“文化输出”的自信。就像21世纪初台湾流行乐、偶像剧在大陆掀起的流行浪潮,布袋戏也想把自己塑造成一种文化坐标。尤其是在2005—2006年“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中,布袋戏竟然打败了曾经的本土第一民戏歌仔戏拔得头筹,更是助长了霹雳的野心。
不过,随着大陆文化本土文化产业的崛起,曾经风靡一时的台湾文化热渐渐褪去,反倒是随着二次元热的兴起,以霹雳为代表的布袋戏开始在大陆快速走红。
2018年4月,霹雳公司在乌镇办了一场名为“三十还真”的庆典活动,吸引了数万名粉丝到场参加啊,品牌影响力可见一斑。
凭借在大陆市场的名声日盛,霹雳布袋戏也赚到了越来越多的钱,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
首先是本土制作人员的质疑,你是不是忘记了我们过去的历史?是不是钻进钱眼里不再弘扬闽南语文化了?所有经历过过去台湾民运的老一辈员工,经常会萌生出这样的念头。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动不动在社交媒体和节目中作妖的也是这批人。他们需要经常刷存在感来博得官方的否认。
第二,大陆文化市场日新月异的进步让霹雳公司掌门人感到恐惧。作为一门传统曲艺,能够与现代文化产业结合并获得商业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台湾地区只有布袋戏做到了,大陆的话也只有赵本山之于二人转,郭德纲之于相声等少数几个案例,豫剧、昆曲、婺剧,大量的地方戏剧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布袋戏依靠电视产业获得了新生,做对了一次,下一次还能保证一定站在正确的那一方吗?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选择会来的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今天的布袋戏不仅仅要与动画抢时间,还要与网剧、电影、抖音快手短视频抢时间,抢不过就淘汰,这种压力实在太大了。
今天的观众追着霹雳喊小甜甜,保不准明天他们就会抛弃自己爱上别的文化产品。过去的十几年间,被大陆消费者抛弃的台湾文化品还少吗?所以,哪怕在大陆赚再多的钱,霹雳公司也不敢抛弃在台湾的基本盘。因为说闽南话的台湾人才是这个文化最坚实的后盾,只要他们一天还在说闽南话,就一天还需要闽南语的文化消费品。
第三,霹雳布袋戏掌门人的能力问题。布袋戏宗师黄俊雄确实是一代奇才,正室两儿子做了霹雳布袋戏;后来又与小儿子和长女做了金光布袋戏,再立门户。但后来者,怕是很难有这个野心和能力。目前,霹雳布袋戏的创新大都停留在引进特效、靠普通话配音开拓市场等小打小闹层面,大的创新几乎已经停滞了,新出的剧情更是被网友所诟病不如竞品。
因此,看到布袋戏发展的后劲不足,霹雳企业掌门人才更要与台当局走的更近。只有TD了,霹雳布袋戏才有成为“国粹”这个级别文化地标的可能性。毕竟,大陆已经有“京剧”这个国粹了,统一之后最多给布袋戏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陆每年有多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怕是数不过来。
霹雳布袋戏不是不爱钱,只是在各种利益面前选择了最优解。而他们恰恰忘记了,家国大义是无价的,是不能用利益来衡量的。正如布袋戏经典剧目《云州大儒侠史艳文》的第一段:【旁白】马蹄扬起黄沙尘,壮士志高上凌霄。忠勇孝悌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带着家僮庸儿,离开故乡云南云州,欲往杭州西湖,参拜万古精忠的岳飞。
史艳文横跨大半个中国,只是为了参拜岳飞。这种行为关乎信仰,无关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