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到底是个干啥的?

微博上看到一个关于尼采的帖子,随手回了一句,大家反响还不错,后台有小伙伴说博主假期闲着也是闲着,写写尼采呗。

其实我对尼采那些哲学也不敢说懂,不过我对他生平却很熟。我今天不聊哲学,聊聊这人是干啥的,怎么就成鸡汤导师了,以及怎么跟纳粹勾搭上了。

 

说尼采是鸡汤导师,别不信,大家可以搜一下,搜出来的文章基本都是:

《尼采箴言:把人性看得透透的》

《尼采的这十句话,藏着人生必备的智慧》

《看懂了尼采,也就看懂了人生》

……

  

估计尼采看到这些东西,内心应该也挂不住了,拜托,自己是哲学家,很要脸的好不好?哲学家被当成鸡汤狗,这跟要脸的公号博主被当成印度人有啥差别?

至于他为啥这么出名,有三个原因吧:

首先他的名字比较好记,德国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哲学家由于名字太长导致大家完全没印象,比如弗朗兹·布伦塔诺,阿那克西曼德,维根斯坦什么的,起名时太激进,几乎没法翻身了。

其次他的众多粉丝里,有希特勒这样的大嗓门,没有希特勒,尼采的名声应该也没这么大。

最后,他的言论朗朗上口。现在网上还流传着他的各种深邃的语录: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反正你难免一死;

我爱森林,城市不宜居住:城里有太多淫荡者;

男人骨子里坏,女人骨子里贱;

......

不过今天这篇不准备聊他的哲学,这玩意跟我所在的理工科相距太远,不管说啥,都会有人说我理解错了。事实上学哲学的人,内部对于尼采哲学也达不成共识。几年前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一个哲学群里问他们,尼采说的“上帝死了”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几个“哲人”竟然吵得脸红脖子粗最终愤而退群。

 

我今天说一些他的平生经历,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这人非常复杂,一篇文章肯定说不清楚,不过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下他,我保证大家看了不会困。

 

尼采出身于1844年的普鲁士。

 

如果看过我以前的关于德国的文章,相信大家能从这句话里看出不少信息。

 

1844年还没有德国。现在德国那块地在当时还四分五裂,上边有几百个大小邦国,普鲁士是其中比较大的一个,国家被一群叫“容克贵族”的人统治着。啥是容克呢?就是武装地主,平时安安静静种地当地主,国家有需要就去打仗。后来的那个俾斯麦,就是个典型的容克贵族,他们家跟着普鲁士国王打了几百年的仗。

 

由于普鲁士地处欧洲四战之地,日常打仗,跟旁边的大波波一样,牛逼时狠踩旁边国家,不牛逼时被旁边人狠踩,总之出来混,就是互相踩。

 

由于经常目睹各种战争和动荡,加上神学气氛浓厚,德意志哲学家普遍有种悲观主义气质。包括后来的那个康德,也是普鲁士人,跟尼采算是老乡。

 

尼采家祖先,据他们自己说是波兰破落贵族,这让尼采一生对自己的血统非常满意,也是他一生朝气蓬勃的动力之一。他爹是个牧师,这个工作,在普鲁士属于上层阶级。不过他在尼采四岁时就死了,死前精神出了问题,大家知道,后来尼采也进了精神病院,所以不少人怀疑这是他们家的遗传病。

 

按理说没了爹的孩子是根草,不过好在他们一家子人比较多,互相照顾过得也还凑合。而且普鲁士王国有两大根基,骑士的剑和教廷的十字架,所以政府对教廷工作人员家庭也有特殊照顾。

 

这样尼采尽管很早就没了爹,但日子过得非常可以,顺便接受了普鲁士最好的教育。当时的大学都是神学院——远在大洋彼岸的哈佛、耶鲁早期也是神学院,非常照顾他们这些宗教界人士的孩子,甚至还给了奖学金,尼采和他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中学期间,尼采就特立独行,有种独特的哲人气质。比如他们德国有些奇怪的神话,说一个古代贵族把点着的火炭放在手里,手竟然毫发无损;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尼采说呵呵,你们觉得不可能那是因为你们都是土炮,我这样的“真蓝血贵族”给你们演示下;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中,尼采被那块火红的炭烧得满地打滚嗷嗷大叫,手上终身留了个大疤。

 

此后他经常反思这事,觉得那块炭有毛病没长眼,竟然连自己这样的人都烧。但经过这事,尼采对自己的贵族血统并没有怀疑。

 

除此之外,尼采的生活就是无限地阅读,啥都看,看书还又快又多,除了数学长期不及格(毕业考试都没及格),其他的都比较靠前,后来偏科比较严重,不过学校还是把毕业证给他了。

 

随后去了大学,在大学跟中学差不多,一直都神叨叨的,不过博学程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学期间,在一个叫《莱茵博物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语言学方面的文章,被一所叫“巴塞尔”的大学看上了,赞美有加,竟然热情邀请24岁的尼采去大学教书,然后很快就成教授了。

 

去大学教书时认识了瓦格纳真人。之前他一直听说过这人,这次接上了头,然后就开始了他俩一言难尽的纠葛。

 

先说下这个瓦格纳是干嘛的。大家可能都听过他是个搞音乐的,属于跟贝多芬齐名的德国音乐家。

 

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人不仅搞音乐,还写诗,对政治也非常积极,跟后来的希特勒一样,讨厌犹太人,讨厌议会制、民主制,所有资产阶级主张的东西他都讨厌。

 

大家都说希特勒喜欢尼采的思想,其实希特勒弄错了。他估计没看过尼采的东西,看了也没看懂,看不懂也正常。

 

他看懂的是瓦格纳,毕竟瓦格纳是个搞音乐的,还是个编剧,编导了他们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如果大家不了解这玩意也正常,故事内容性质跟咱们的“女娲补天”差不多,德国人的传统保留节目,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指环王》或《阿凡达》,非常的时髦。

 

理解瓦格纳门槛要低很多,就跟看电视剧《冰与火之歌》的人很多,读原著的人比较少一样,歌剧的传播性非常好。希特勒和他的小伙伴显然是这个歌剧的粉丝,大家看到的后来各种纳粹的宏大场面,以及纳粹的暴力美学,大部分都是从瓦格纳那里学来的。

500

这种情况下,瓦格纳的反民主、反议会等观念也就跑希特勒脑子里了。希特勒分不清,还以为是从尼采那里来的。

而此时尼采的观念慢慢形成,说是自从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充满了虚伪和反进步,道德沦为了“弱智对强者的限制”,他把大众叫做“奴隶”,“庸众”,“暴民”,大众是弱者,他们那一伙人叫“超人”。这些观念希特勒非常受用,不过尼采其他的东西跟希特勒的观念大相径庭。

我理解为啥一些人青年时期喜欢尼采,因为那个时期觉得自己是大牛逼,天才,超人,就自己清醒,“大众”都是傻逼,动不动让别人去看《乌合之众》和《动物庄园》。到了中年就踏实了,因为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大众”,自己才是乌合之众。

也正是因为瓦格纳后期的东西太过群众化,太过讨好老百姓,尼采认为庸俗不堪,他觉得瓦格纳作品从高档艺术变成了媚俗的垃圾,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决裂,不过尼采有生之年,对瓦格纳念念不忘,哪怕在人生最后阶段,也坚持写作批评瓦格纳,爱之深,恨之切。

“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这种带引号的都是尼采的原话)。

 

尼采和瓦格纳都有一颗高傲而孤独的心,没法跟普通人聊。尽管年龄相差比父子都大,但俩人一见如故,开始了类似恋人一样激情四射的交往——事实上很多学者怀疑他俩确实有基情。俩人聊艺术,聊音乐,聊哲学,根本停不下来,跟恋人似的如胶似漆。

 

尼采在给朋友的信中,毫不掩饰对瓦格纳的崇拜,充满基情地说瓦格纳“有一颗富有、伟大、高尚的灵魂,个性强烈,富有魅力,值得所有人爱戴……”,最后还补了一句,“我也是这么一个人”,丝毫不掩饰地开展表扬与自我表扬。

 

他还写过一些更加那啥的信件,多年以后,把像我这样的钢铁直男看得一顿尴尬。尼采跟瓦格纳写信说:“七年前,我第一次拜访你。每年5月是你的生日,在大家庆祝你的生日时,我也在为自己的精神庆祝诞辰,因为那天起,你就像一滴新鲜血液,流进了我的血管,这滴血一直驱策、羞辱、鼓舞和刺激着我……”。

 

哎呀妈呀,这信抄不下去了,你们有兴趣自己去看吧,反正那些信件到处都是。

 

瓦格纳给尼采在自己家里长期留了一间房,好让尼采随时到访,在信中说,“你来或不来,房间都在那里”。

 

还给尼采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多次建议尼采去找个富婆结婚,当时欧洲艺术家找个富婆很正常,这样才能安心搞创作不受世俗影响。比如巴尔扎克,他就找了个俄国富寡妇。还有卢梭,一个对他体贴入微的富婆无条件支持他创作。

 

我接着说尼采的人生经历。就在1870年,他到达大学并和瓦格纳接上头后,欧洲战云密布,他的祖国普鲁士和法国打起来了。

 

这场战争改变了整个现代史。因为这场战争,德国就统一了,而且是统一在那个好战成性的普鲁士周围,欧洲大陆上于是崛起了一个铁血强权。随后它一直闹腾,搞出来了两次世界大战。

 

在这次战争中,尼采作为知识分子,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所召唤,去参加了战争。他在战地医院忙来忙去,尽管没参加实地拼刺刀,不过依旧被吓得不轻;天天接待各种缺胳膊断腿的伤员,又担心一发炮弹从天而降,精神处于极度紧张,得了“战场PTSD”,并伴随着一堆并发症,比如神经痛、失眠、眼病和胃病等等;精神也被炮火连天的战场吓得不太正常了,并且持续折磨了他后半生。

 

不过这些年又有了最新进展,美国人德博拉发现尼采身患梅毒。他找到了尼采医生的记录,发现尼采前半生身体不太好可能跟他参加战争有关,后半期身体状况糟糕应该是梅毒原因。

 

这个得多说一句,我们现在说起梅毒感觉是很丢人的一件事,回到尼采生活的那个年代,依旧非常丢人。

 

不过在他们文化人的圈子里,太平常了,那时候文化人得个梅毒,就跟现在东北主播喊个麦、精神小伙穿个紧身裤一样习以为常,甚至包括丘吉尔他爹、都德、福楼拜、雨果和贝多芬等等,都有梅毒经历。

 

说到梅毒,得再说几句,因为这事非常有意思,一说就停不下来。

 

梅毒这个病吧,非常不简单,是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欧洲的。哥伦布自己应该是欧洲第一个感染梅毒的人,所以说他不仅是“发现新大陆第一人”,还是“旧大陆得梅毒第一人”,可以说非常有派头了。

 

而且梅毒这个病非常调皮,有“伟大的模仿者”一说。感染了这个病后,不仅会出现梅毒特有的症状,还会模仿其他病,出现难忍的头疼、关节疼、发烧、失明(贝多芬晚年失明就跟梅毒有关)和胃疼,等等,身体每个部位都慢慢出问题,最后病毒入脑,精神也错乱了(尼采后来确实进精神病院了)。

 

梅毒会刺激人的一些比较非主流的神经回路,让人在精神病发之前充满创意,异常兴奋,洞察力超强,会强化一些特长,比如搞音乐的会变得更有灵感,作家更文思泉涌,搬砖的也能多搬几块砖。对比尼采生前的表现,还真挺吻合。

 

不管是不是因为梅毒吧,尼采后半生几乎是在各种病痛中度过。他不是肠胃不好,就是眼睛有问题,或者干脆虚得下不了床,当时的医生也没啥特效药,只能让他安心静养。

 

还好他的妹妹伊丽莎白经常陪着他。他这个妹妹又比较有意思,因为江湖上一直传言他和他妹有不伦之恋,据称在他自己写的文稿里,还有给朋友的信里,多次提到这事。尼采有种啥事都跟别人说的毛病,不说就难受得不行,知识分子们好像都有这个毛病。

 

事实上后来尼采跟纳粹扯上关系,跟他这个倒霉妹妹强相关。

 

他妹也非常有才华。跟希特勒不一样,她能看懂他哥写了些啥,并对她哥的文稿进行选择性发表,最后表达的是她自己的意愿。

 

问题是她自己是个狂热的纳粹信徒。通过伪造和涂抹,她大幅修改了尼采的文稿和传递出来的观念,这样就把尼采的东西改得跟纳粹的观念非常接近,把尼采变成了纳粹的理论架构师。

恰好纳粹内部又没一个人仔细研究过尼采写了些啥,也就凑合着用上了;恰好老百姓也没明白尼采的东西,就以为尼采和希特勒是一伙的——现在不少人还这么理解。下图是希特勒注视尼采雕像的一张照片:

500

其实真实的尼采经常病恹恹的,情感非常细腻。我看他传记,感觉这人应该风格和徐志摩差不多,甚至有点女性化。后来总生病,下不了床,干脆从大学辞职了。

 

辞职后,他心情不大好,而且刚跟瓦格纳决裂,决裂的原因我们上文说了,他觉得瓦格纳的后期格局太媚俗,跟群众搅合到一起去了,所以就很痛苦地分道扬镳了,精神和肉体都面临巨大的折磨。到处溜达散心,在罗马碰上了自己的一生挚爱,也就是传说中的莎乐美。这女人出身沙俄上层贵族,很早就在欧洲暴得大名,后来又跟弗洛伊德混过,与多个哲学家艺术家有染,江湖人称“哲学家收割机”。

 

她跟尼采心灵相通,两个人一见面聊得非常欢乐,以至于尼采一度发表了如下重要语录并广为流传,成为了不少文艺青年的择偶标准:

500

这么看尼采竟然在婚姻方面这么有心得,还是个婚恋专家。不过话是这么说,专家往往是指导别人厉害,自己不一定,比如卢梭作为资深育儿专家,他的五个孩子都被他送到了孤儿院,以免孩子们影响自己写育儿类文章。

 

尼采也一样,指导了无数文青的感情生活,自己的感情生活却非常坎坷,刚提出来要结婚,就被那个俄罗斯收割机给拒绝了。

 

比较成谜的是,求婚那天他们是三人一起约会的。至于三个人怎么约会,难倒我了,毕竟文化人的世界,我也不太懂。就在那次约会过程中,尼采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婚姻专家尼采为了纪念这次不太成功的求婚,留下来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张照片,他们仨其乐融融地留念合了个影:

500

画风比较奇特,中间那个就是尼采,边上的那个45度仰望星空的是哲学家“灯泡”保罗,后边双轮车上那个就是莎乐美,拿个小鞭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有啥特殊癖好。

 

至于为啥拿个鞭子,众说纷纭,不少人还通过这个主题骗到了研究经费。亲身经历过此事的莎乐美现身说法,说是尼采给她的,她一开始是拒绝的。至于尼采为啥给她,这个更加成谜了,因为尼采在自己的文章里写了句“Du gehst zu Frauen? Vergiss die Peitsche nicht!”不要奢求这句话能解释你的困惑,这句话只能带来更多的困惑,因为翻译过来是:

 

“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鞭子!”

 

有人说尼采求婚被拒后,得了厌女症,从此看见女人就想用鞭子抽。我感觉不太像,也太肤浅,跟事实不符,因为他后来又追了几个,虽然都没结果,但显然他是热爱女人的。女人们也愿意跟他聊天,不过属于容易发好人卡那种,聊完就没然后了。

 

这个莎乐美后来玩得风生水起,嫁了另一个哲学家,她跟丈夫约定不发生那种关系,却和我们上图照片里那个“灯泡”保罗保持着一言难尽的关系,直到这个保罗从山崖上摔下去摔死了,有一说是自杀。

 

后来在婚姻里她多次跟其他人各种折腾,并和多人有不正常男女关系。更加离谱的是,她丈夫跟她不是没有夫妻生活嘛,后来他老公就跟他们佣人生了一个娃,莎乐美一直把这个娃当成是亲生的,这个娃继承了他们夫妇的全部遗产。

 

当我了解了这一切,不禁感觉他们文化人的世界太魔幻。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写了太多魔幻的事,我这个业余写手最大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面对他们这些魔幻往事,只能是“牛逼”、“服”、“老铁挺住”,“你们开心就好”。

 

不过尼采也没开心到哪去,这事发生7年后,他就彻底疯了,大概率是梅毒第三期症状。不过他的哲学核心就是反传统反秩序,精神上非常痛苦,正如他自己说的“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深渊将回以凝视”。

 

尼采的晚年基本在半疯半抑郁的状态中度过。偶尔脑子正常,他就赶紧写,不过写不太长,时间长了头疼的不行,或者干脆又疯了,所以内容都跟微博似的,一段一段的,好处是大家看起来好像轻松写,毛病是他妹涂改起来也容易,删掉某一段就跟删掉一篇微博似的,根本没人能注意到。

写出来的东西争议非常大,有人说是天才之作,有人说是疯子的胡话。那些书反正我也看不进去,就不做评价了。不过他的部分语录这个时候变得非常一言难尽,类似:

“太阳是我胯下金灿灿的睾丸”。

 

他的那个妹妹,一边照顾他,一边跟一个反犹主义者勾搭,最终结了婚。尼采反对这档婚姻,甚至连婚礼都没去,因为他是个“反‛反犹主义’者”(这事希特勒应该不知道)。不过出于对妹妹的感情,还是把长期挂在办公室里的一幅画《骑士、死神和魔鬼》,送给了妹妹和妹夫做礼物。也就是下边这幅:

500

眼尖的小伙伴已经看出来了,去年那个电影《无双》里,男主角高仿的第一张画,就是这个——明显在致敬尼采,顺便暗示主人公也是个疯子加天才:

500

由于尼采晚期基本没自理能力,他妹妹一边照顾他,一边成了他的遗产继承人。她继承了他堆积如山的手稿,搞了一个“尼采档案馆”,并且选择性地出版了他的作品。

 

1900年尼采死于疯人院。

 

他死后,名声越来越大,不少银行家和实业家开始用真金白银支持尼采档案馆。他们普遍喜欢尼采那种“反潮流”、“反现代的群众化和庸俗化”,尤其喜欢那句“现在的道德就是弱者为了限制强者”,像极了现在的新自由主义逻辑。

 

尼采反潮流,不过潮流却是帮了他不少忙,不少人看不懂他写了啥,只是别人说尼采的书比较深刻,大家都买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德国士兵们读得最多的书,就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些前线大头兵里,就有希特勒下士。不过他应该没看懂,只从字里行间看懂了“超人”、“意志”等等词汇,今后日常用,尼采的名声也就跟着希特勒慢慢变得有点奇怪了。

 

到文末了,以往每篇都要总结下。这篇就不总结了,用一个游戏博主的话说:“你看到的是第一层,以为我在第二层,其实我在第五层。”尼采也是,我今天写的是他的第一层,但他到底在哪层,我也不太知道。全文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九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