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油腻"?——驳《“后浪”演讲,不过是中年人献给年轻人的油腻》

         五四青年节,我也看了何冰老师在B站的“后浪”演讲,感觉很好。

         但接着我把在风闻看到的《“爹味十足”的“后浪”演讲,不过是中年人献给年轻人的油腻》(以下简称《油腻》)一文发在我的教学群让同学们把文章与何冰老师演讲对照起来看,看文章说得有没有道理。

         结果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议:有一位男同学认为何冰老师的演讲应作正面评价;而一位女同学则认为《油腻》一文说得有道理。

         那我们不妨先看看《油腻》一文。

         其文开头如下:

       我更熟悉的“后浪”,是一个出版公司的名字。据说,他们有一个宣传口号是,“先读书,后浪”——浪在这里是一个美好的词,不是浪花,而是浪荡、放浪、玩耍等一切美好事物。

    “后浪”的创始人吴兴元曾是北大旁听生,也在万圣书园打工。有一次见面问他:“听说你们有一个员工,曾经在万圣管过库房?”他大笑:“那就是我。”在我看来,不管是那句口号,还是他本人,都代表着真正年轻人的精神:有梦想,执着地追求美好事物,努力开拓自己生命的边界。

        这两段综合起来:

       1.真正年轻人的精神是“有梦想,执着地追求美好事物,努力开拓自己生命的边界。”——这差不多是鸡汤式的废话,一点儿也不比何冰老师的那些话高明;

       2.作者的一位朋友被说成“真正年轻人精神的代表”。——这大概是这两段唯一真正想让我们记住的有效信息:年轻人们,作者册封了他的一位朋友来代表你们,由于这位朋友是作者册封来代表你们的,那么作者自然也是代表你们的意见啰,所以短短几行字,你们就有了两个“代表”了。

        姑娘小伙们,说吧: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何冰老师其实并没有说自己“代表”年轻人,他只是对年轻人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而这位作者二话不说,一开头就为年轻人封了他自己在内的两个代表,这效率何冰老师确实望尘莫及。

        问题是,这位作者真的有资格代表年轻人吗?

        紧接着的下一段我们就读到: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话我不太喜欢,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句话有浓浓的进化论色彩,如果未来一定是美好的,那人们的迷茫、痛苦、挣扎和付出,又有什么意义?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作者在这段话里展示的知识功底和逻辑水平:

       1.进化论认为未来一定是美好的?——错,进化论从来没有这么说,不然你问一下恐龙同不同意?进化论最多只是告诉你:如果你适应环境的话,你能在世界上活得稍微长久一些。所以这是作者的知识硬伤;

      2.“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所以“迷茫、痛苦、挣扎和付出没有意义”?——错,没有这个逻辑,因为:(1)人们的挣扎和付出,完全可以就是“未来一定美好”的条件之一,正如“你的病一定会好的”的条件之一是“你会积极配合治疗”;(2)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但我们的挣扎和付出可以让它更美好,或者让这个美好的未来更快实现啊。这怎么就没有意义呢?所以在这儿,作者又出现了逻辑问题。

        所以大家看清楚:这就是一位大言不惭代表“年轻人”的人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所以我大胆地“代表”年轻人说一句:

        任何一个念完了中学的年轻人,都应该为被这种不懂装懂逻辑混乱的人“代表”而感到羞耻。

        接下来,他又不三不四地说:

      当一个中老年人拍拍你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告诉你“世界是你们的”,你一定要警惕,因为他还咽下了后半句,“等你们老的时候”。在他心中,其实你只是一个傻傻的、容易骗的年轻人而已,他可能感慨的是,在你身上确实有某种他已经损失掉的品质,那种单纯和向往“诗与远方”的幼稚。

        读到这段,我相信我们的年轻人不会傻到看不出他在影射谁:

      “世界是你们的”这话是我国的一位全世界最著名的“中老年人”63年前对一群海外留学的年轻人说的。

         

        500

       这是一位怎样的人?他那时有没有失掉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或者说,他所向往的“诗和远方”是何等雄奇壮阔以致超出了所有自命为向往“诗和远方”的人的最大想像?

        他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给了那些年轻人?

         当年的那些年轻人又把怎样的世界交给了我们?

         历史事实俱在,我就不啰嗦了。

         送作者十六个大字:

          孤陋寡闻,蜀犬吠日;

          不自量力,蚍蜉撼树。

         但这也让我们看到:

         原来,作者如此恨恨连声,是因为何冰老师的演讲让他感觉出了那一位英雄盖世的“中老年人”声音的回响。

         正如孔庆东教授指出的,几十年来正是那些不断讲别人是“某某余孽”的人,一直“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啊。

         还别说,作者似乎还真的想搞“阶级斗争”,你看他下面举的例子:

          前几天武汉大学一个大四毕业生在微博上给高晓松写了“公开信”。他说:像我这样的,工作还没着落,未来也不知怎么样,去超市买点吃的,都要用消费券,还能谈“诗和远方”吗?高晓松的回答倒挺直爽:我以前也是经常睡不着,现在做了阿里的高管,才有一种安稳感。你去超市买东西,记得用支付宝上的优惠呀。

         高晓松比何冰还是要真诚多了,他至少没有说,追求什么诗与远方,你现在的生活,就美得和诗一样。

          这好像是在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表示同情:落魄成这样,哪儿还能谈“诗和远方”呢?

         所以作者又告诉我们:

         1.高晓松的回答多真诚:你先得有钱;

         2.而何冰的回答多虚伪:你现在就在诗里生活,不用再追求别的。

          但我看到的是作者抡圆了胳膊,往自己脸上招呼;

          作者不是一开头就说“真正年轻人的精神”就是“有梦想,执着地追求美好事物,努力开拓自己生命的边界“吗?怎么这一下”诗和远方“就比不上消费券和钱了?

          作者不是刚刚还说“如果未来一定是美好的,那人们的迷茫、痛苦、挣扎和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吗?现在这未来果真不一定美好了,那么按照作者逻辑,年轻人的迷茫、痛苦、挣扎和付出,不就正好变得有意义了吗?何冰老师在《后浪》里所说的年轻人的“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不也正好变得有意义了吗?

          而这不正是诗吗?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不是诗吗?

          “雄关漫道真如铁”不是诗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不是诗吗?

           作者和很多侈谈“诗和远方”的庸人一样(这也说明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总以为“诗”就是闲得无聊,胖得发愁的人才玩的东西,完全忘记了或者根本不知道鲁迅先生说过,诗歌的起源无非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最早的诗歌流派,就是“杭育杭育派”——“杭育”者,搬运重物时的劳动号子也。

          何冰老师确实认为年轻人现在的生活是美的,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说这种生活很有“诗意”,但他何曾说过说过或者为什么就必须说因此年轻人就不需要继续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让生活更美,让不美的地方也变美呢?

          相反,他看到的是年轻人“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他呼唤的是“奔涌吧,后浪!”

          恰恰是作者本人在向我们展示这样一种奇葩的想法:

          如果让年轻人意识到他们现在条件比前辈好很多,素质比前辈高很多,机会比前辈多很多,这就是要他们“死于安乐”,就是要他们坐吃山空,不再追求,不再奋斗。

          照此逻辑,我们的一切经济和社会建设还有什么意义?不都成了引人堕落了吗?

          当然,按照作者一贯表现出的逻辑水平,我们估计他马上要来打自己的脸的。

          作者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仅仅隔了四个自然段,他就写道:

          《后浪》这样的演讲,反映的其实是前浪的“狡黠”。他们通过礼赞年轻人的方式,其实强化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主导权。同时,还有一点甩锅的感觉,“以后这世界就是你们的啦”,这句话的画外音可能是,“如果世界没变好的话,我们可没什么责任”。

         好了,既然是“甩锅”——那就说明《后浪》还是把“让世界变好”的责任“甩”给了年轻人,换言之,这“甩锅”是在告诉年轻人:

         “你们的条件很好,世界是你们的,所以你们更有责任追求和奋斗,更有责任让世界变好!如果世界没有变好,你们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

          四个自然段之前,作者告诉我们:《后浪》要年轻人安于现状,不要追求,不要奋斗;

          现在,同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后浪》要年轻人饮水思源,涌泉相报,担当责任,自断退路,一往无前,全力奋斗。

          我们到底该信哪个?

          其实,《后浪》所谓“甩锅”给年轻人,无非就是说年轻人要有主人翁意识,就是那位被作者含沙射影的中老年人说的“国家者我们的国家,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管,谁管?我们不干,谁干?“

       而《油腻》的作者呢?

        当《后浪》说年轻人条件很好,生逢其时,他说这是麻痹年轻人;

        当《后浪》要年轻人”奔涌“、奋斗,他说这是“甩锅”年轻人。

        那么这位《油腻》的作者到底想要年轻人怎样呢?

        既不能“麻痹”,又不能“接锅”去奋斗,那就只剩下一条路了:

        无休无止地咒骂,幽怨。

        这确乎是既不麻痹,又不让“中老年人”的“甩锅”得逞的妙法,然而这条路也正好体现出了作者正在口诛笔伐的那两个字:

         油腻。     

         作者骂了半天的油腻,终于给年轻人指了一条最为油腻不堪的中老年怨妇与懒汉的道路。

         并且再一次甩了开头那位说“真正年轻人的精神就是有梦想,执着地追求美好事物,努力开拓自己生命的边界”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说实话,作者的这一表演已经不能让我们感到奇怪了,因为他说:

        中老年人可以想一下自己是怎么衰老的,想一下自己是如何从“黑暗的闸门”(鲁迅语)后退的,想一下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猥琐,而用“成熟”这个词进行掩饰的。   

          这是告诉我们——但没有给出任何根据:中老年人都是“猥琐”的;

          而他又说:

         年轻人正在变得雷同,因为他们看的东西都一样;就连外表,年轻人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微整形,会对你的外观进行纠正,让你在高二那年暑假华丽变身,以一种“更标准”的姿态进入成年世界。

       总之,中老年人都是猥琐的,年轻人都是雷同的——如上所述,都未给出任何理由。

       那么,这位当然既不猥琐又不雷同的作者是什么呢?

       他当然不是个婴儿,那么既不老,又不少,又不中年,那会是什么呢?

       这样的连自己都无法是个什么的作者,说出那许多无凭无据,前言不搭后语乃至矛盾百出的不经之谈,何足怪哉?

       其实,我听完何冰老师的演讲,一点儿也没觉得这是“讨好或逢迎年轻人”或者是“迎合式赞美”。

       在讨论中,我对学生说:

       “迎合式赞美”确实是不好的。这一点没错。但是“鼓励”与“迎合式赞美”是不同的。比如抗战的时候你的首长到你们部队面前说:“小伙子们真不孬啊,这块儿倍儿棒,手里家伙什也不赖啊,这是赶上趟了你们,羡慕死我老头子了。行了,好小伙子们,给我上,浑身本事使出来,把对面儿山头小鬼子给我剁了!”——你觉得这是“迎合式赞美”吗?

           500

        部队首长他就是这么说话的,或者到前线鼓舞士气的政治工作人员、宣传队员,也都是这么说话的。

         至于你说“我那本事也不太行啊,我还有缺点啊,我那刺刀还怕拼不过鬼子呢!”首长会告诉你:“找你们刺杀教官去,他专业负责告诉你们怎么一刺刀让鬼子死个痛快!”

         所以,何冰老师他相当于一个到战场的宣传员,他的职责就是那么说话,在这个时候吼一嗓子告诉大家你们很棒;

         至于同学们想了解自己还有什么不足,哪儿要提高,这活儿你不能找何冰老师啊——因为你们这代人的那些大的优点是共同的,但是缺点是具体的,每个人不同,你手榴弹投不远,我刺杀不过硬。那就得找专业老师,比如找我驱逐舰老师啊,比如跟我讨论啊,看看我写的文章啊什么的——这革命是有分工的,怎么能什么事儿都赖到何冰老师头上呢?怎么能让宣传队长干刺杀教练的活儿呢?

         你到了刺杀教官那儿,他如果明明知道你那几下子刺不倒敌人自己还会吃亏,还跟你说:“你真棒,你天下无敌!你什么都不用学了,就这么上去吧!”——这才叫“迎合式赞美”。  

         所以我一看何冰老师的那个演讲,就明白那不是一个全面深度分析当代青年优缺点的思辨性的节目,而就是一个五四青年节的宣传鼓动性质的节目,是给广大青年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加油、打气、壮行的节目。

        只要不是故意装傻装天真,谁都应该知道这类节目是起什么作用,是该怎么讲话的;

        只要不是故意装傻装天真,谁都知道其实还有无数人会告诉青年你们的缺点不足在哪儿,你们该学什么,怎么学。

        而且当青年们被我这样的人训斥说有这个那个缺点,心里有点儿惴惴的时候,想一想何冰老师这些特带劲儿的话,就不会垂头丧气了,就敢于挺起胸来迎难而上了。——它本来就是起这个作用啊,这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声音啊。

       至于有同学觉得何冰老师讲演中描述的青年形象和真实生活中辛苦奔忙的普通年轻人有差距,我部分认同。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爱看现在的有些所谓都市剧,因为太不真实,没有烟火气。

        但就这个演讲,我觉得还是得为何冰老师说几句话,他就是想告诉我们或者说向我们强调:因为新世纪以来科技、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受教育程度的迅速提高,国际交流的深入,等等,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远大于一般代际变化的革命性的变化,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优势地位。他所撷取的一些具体画面,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呈现并突出这一点。

        何冰老师演过反映底层的电视剧,也做公益活动。但喜庆时刻比如过节时,展示富足与亮丽,这是惯例,也是人之常情。

       记得去年十月下旬,英国一辆冷藏车死了39个越南来的偷渡者,当时英国媒体却说都是中国人。一美国记者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你们建国七十周年庆典极力宣传中国多么富强,人民生活多好,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冒死偷渡出国?怎么和你们宣传差距这么大?请问你有何评论?

    不管那些死者是否中国人(后来证实确实都不是),你不觉得这问题很恶心吗?

        讨论的结尾,我对同学们指出:

         另外,作为师范生尤其思政专业生,从何冰老师这个演讲中,要看到一个危机或者说挑战:

        同学们的同龄人,以及很多比你们小的人,他们的见识、思维以及其它素质是非常强的——他们会是你们的竞争者,他们的更强的弟弟妹妹或孩子,也可能会是你们未来的学生。

         你们将如何面对他们?

         三年前我应邀去某个实验小学作过一次报告。那儿的孩子们告诉我他们读过什么书,想过些什么问题。

         我回来后告诉了我的学生,并对她们说:

      “这就是你们将来的学生。你们如果不知道自己大学四年该干什么,就问问自己:

         你以后敢不敢教他们?你要怎样才有资格教他们?

          当然,也许你们以后教的学校没有这么好,那你也要想一想:

          你以后教的学生,要怎样和这样的孩子竞争?”

        总之,何冰老师的《后浪》演讲当然给了整个青年群体以巨大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青年个体可以得意洋洋沾沾自喜,相反,它恰恰是向每一个中国青年发出了一种空前强大的挑战。

          500

         只有那些各种年龄的真正油腻的废物,才会看不到这个挑战——对这些废物,列宁同志早有一句名言:

        “让他们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

         而每个有志的青年,或者壮心不已的中老年,则一定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去创造“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伟业。

       

        而这正是《后浪》结尾所说的:

         奔涌吧,后浪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