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史(1911-2010)第3章 战时休养生息--机遇
世界体系的破坏
1939年9月3日,当世界准备巩固一个相互联系的航空系统时,各国分裂成战争派别,远远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到了1941年,欧洲已被柏林-罗马轴心国控制,英国岌岌可危地坚持独立于法西斯统治之外。瑞典、瑞士、爱尔兰和葡萄牙保持着不稳定的中立,里斯本是交战国之间的联络区。在战争时期,爱尔兰在福伊恩的飞艇基地是世界的空中十字路口。南美洲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航空运输在那里取得了进展;但即便如此,德国人的扩张野心还是受到了挫折。
当时大多数洲际航空服务都是由水上飞机提供的,泛美航空引领了这一潮流。其精美的波音314型飞机带着美国国旗飞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泛美航空刚刚开始了横跨北大西洋的定期航班,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泛美航空继续扩张。英国人正试图追赶其肖特S-23 "帝国 "型水上飞机的发展;法国的 "拉泰科耶 "型几乎已经准备好了;德国人已经通过福克-沃尔夫Fw200秃鹰型客机发出了通知,水上飞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早在1936年,一群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就赞助设计了一架大型客机。成果是道格拉斯DC-4E,联合航空公司在1939年6月1日短暂地投入试验性的服务。这让位给了一个更小的版本--DC-4,该机于1942年2月14日首飞,当时美国正处于战争状态,该机最初是作为C-54军用运输机生产的。
英国人意识到,用更高效的远程陆基客机取代历史悠久的水上飞机迫在眉睫,于是,英国人开始采取措施,与国际上的竞争接轨。1939年夏天,费尔雷、肖特、迈尔斯等公司的几个客机设计方案都在图纸板上。但都被取消了。英国不得不集中精力建造战斗机来防御,轰炸机来反击。这并不是与美国达成任何关于飞机生产份额的协议的结果。只是出于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美国的军事承诺离其海岸很远,出于后勤原因需要运输机。
英国在与美国争夺活塞式远程客机机队的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感到沮丧,这可能加速了战后喷气式飞机时代的发展。如果在1946年,英国人能够与美国的DC-4或 "星座 "战机相媲美,甚至接近于1946年时,美国的DC-4或 "星座 "战机与他们的 "费尔雷 "FC-1或 "肖特14/38 "相媲美,那么 "彗星 "客机的需求可能就不存在了。这个时间点是英国为了跟上战场的步伐而产生的绝望的结果,二战的摧残给英国带来的残局让英国人绝望了。
DH-89A飞龙是1930年代德-哈维兰公司生产的双翼客机系列之一,在英国很受欢迎,并畅销全球。
英国人的帝国安全链
1939年8月4日,英国航空公司获得皇家批准成立国营公司----英国海外航空公司(B.O.A.C.)后仅一个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开始了。这就把以前的“官方的”帝国航空公司和私人投资的英国航空公司合并在一起,但不包括一些规模较小的国内航空公司,这些航空公司的运营在1940年5月5日由联合航空公司联合委员会(A.A.J.C.)的成立来协调。当英国于1939年9月3日宣战时,帝国航空的所有服务都被暂停,但只要能安全飞行,一些航线就会短暂恢复。
到了1940年,英国已经被孤立起来,被大西洋上的U型潜艇、地中海上的意大利海军力量和横跨整个欧洲的德国军队有效地隔开了。1940年6月11日,也就是意大利宣战的第二天,最后一架水上飞机横穿欧洲。海上航道不断受到威胁。国家航空公司与帝国保持联系的必要性至关重要。
B.O.A.C.开始从多塞特州的普尔港开始运营,因为它在南安普顿的基地不断受到德国空军的攻击。它也从布里斯托尔起飞,因为伦敦受到了更大的破坏性轰炸。6月4日,De Havilland D.H.91 "信天翁 "型客机开始在里斯本服役,6月19日,肖特S-23水上飞机也开始服役。三个月后,水上飞机开始连通西非,1941年5月26日,航空公司从美国制造商处购得的波音314型飞机,以及经过改进的 "帝国 "型肖特S-26 G型水上飞机。从阿克拉和拉各斯跨越非洲的阿克拉和拉各斯到喀土穆,从那里恢复了旧有的帝国航线,到中东,并穿越阿拉伯南部到印度及其他地区。
1941年6月,丘吉尔首相与泛美航空的胡安-特里普在伦敦达成协议,泛美航空对这一行动给予了极大的协助。这家美国航空公司承担了跨非洲航线的现代化建设,从土路到铺设的跑道(主要是用新开发的P.S.P.[压制钢板]),并为英国的战争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为一条重要的后勤补给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从美国的工业力量跨越大西洋,到达防守开罗的蒙哥马利将军的部队,为英国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条航线后来被发展成了一条被称为 "马蹄形航线"(因为它的地理形状),将整个英国东半球的英伦半岛连接起来。奇怪的是,在南部非洲,德国的容克斯Ju 52三发客机和快速的Ju 86客机也在英国人的服役中,因为这些飞机是国防部从南非航空公司征用给盟军的。
这种在航空版图上的补充,并没有持续多久。当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对美国和同盟国宣战----"臭名昭著的 "永垂不朽的日子----加尔各答以外的所有航班立即面临危险。不仅如此,1942年2月3日最后一次飞往新加坡的S.23客机在1942年2月3日最后一次航班后,被日军的俯冲轰炸机炸毁。英国商业航空公司于是采取了一个不寻常的办法,维持了一条飞往澳大利亚的航线。1943年7月10-11日,澳大利亚的QANTAS帝国航空公司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直飞航线,这条航线将保持这一纪录多年。从锡兰的科伦坡(现在的斯里兰卡)到西澳大利亚的珀斯,全长3,513英里,由联合PBY-5卡塔利纳水上飞机执飞。这段旅程历时30多个小时,后来被称为 "双日出征"。1943年10月30日,联合解放号陆上飞机对这一航线进行了补充,在珀斯以北600英里处的埃克斯茅斯湾终止。这些跨越印度洋的服务,除了重要的邮件和包裹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外,永远无法运载大量的有效载荷,于1946年4月8日结束。
1939年,帝国航空公司推出了德哈维兰DH-91信天翁。其简洁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与1931年的汉德利-佩奇HP-42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的速度很快,但完全用木材制造,而且只造了几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占领东南亚之前,B.O.A.C.继续为大英帝国服务,采用C级 "帝国 "型水上飞机。
德意志汉莎航空退出借壳计划
1939年9月,德国国家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D.L.H.G.(D.L.H.)差一点重新成为世界洲际航空公司的领头羊。德国汉莎航空维持了飞往南美洲的航线,采用福克-沃尔夫Fw200秃鹰型客机,它是一种可以摆脱作为中转加油站的客机。这架破纪录的飞机准备向北美开放陆上飞机服务,但因政治障碍而受挫。虽然在技术上是中立的,但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美国并不打算定期欢迎尾巴上挂着纳粹标志的飞机。老牌的容克-Ju52/3m型飞机在欧洲的航空领域中无处不在,1939年夏天,这架老牌的容克-Ju52/3m型飞机开通了远东航线,以曼谷为终点站--由于战争爆发,这一努力失败了。时速200英里的40座四引擎的容克-Ju90型飞机已在欧洲主要航线上服役,而四引擎的享克尔-He-116型飞机将于1940年交付。德国汉莎航空的状况很好。
1939年,地中海以外的所有航线和德国西部边境以西的航线立即停飞。当德国在1940年攻克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时,汉莎航空得以将航线网络延伸到最北边的挪威和中立的里斯本,经过维希法国和友好的西班牙,将其航线网络延伸到最北边的挪威。像英国一样,战争的紧急状况要求乘客名单上只包括军事、政治或行政人员。许多航班都是准军事支援任务。但汉莎航空的机队,主要是容克三发客机队, 在整个冲突期间表现得非常出色
当盟军从双方逐渐逼近以压迫第三帝国最终屈服的时候, 汉莎航空继续保持着它的重要通讯作用。直到1945年4月,当时美军和英军正从西面逼近柏林,苏联红军从东面迅速推进,仍有可能从北极圈以北的特罗姆瑟经柏林、慕尼黑和巴塞罗那飞往里斯本,成为重要的客机。但航空公司总部于4月22日被转移到波罗的海上的瓦尔内蒙德,然后于4月30日转移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弗伦斯堡。进入这个纳粹德国最后的堡垒的最后一次飞行是5月3日从奥斯陆起飞的Fw 200型飞机 和5月5日从奥尔堡起飞的Ju 52/3M型飞机。加拿大军队于5月6日进入弗伦斯堡,第二天德国就投降了。1951年1月1日,D.L.H.正式清算,1965年进行了最后的结算。这也是D.L.H公司在航空业的领导力和创新方面的职业生涯的终结,在技术上,D.L.H公司的领导力和创新是无与伦比的。它在陆上飞机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它放弃了将飞艇作为洲际旅行的长期解决方案---而只有美国的波音307飞机所开创的增压式客舱创新,使美国的航空技术超越了德国的航空技术。
战争中的德国航空工业公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汉莎航空可以运送重要的乘客前往挪威北部和葡萄牙及地中海。
日本建立了一个航空帝国
几乎与德国航空业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扩张的同时,日本人也在东亚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地区扩大了自己的领地。当日本于1941年9月7日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的航空公司已经做好了压倒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诸岛国家的准备。除了大日本国的继续服务外,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也发展了军事运输服务。陆军还在新加坡设立了一个以新加坡为战略基地的二级单位--南浦航空运输司令部,为整个前荷属东印度群岛(现为印度尼西亚)提供航空服务。海军方面,它为同样的国家提供服务,还飞到夸贾林和拉包尔等地。
1945年8月6日,原子弹在广岛市被引爆,所有的活动都戛然而止。8月24日,所有的民用飞行被禁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于9月3日幸运地结束了。日本在9月14日恢复了国内航线,陆军和海军也终于合作了。但在1945年10月9日,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下令停止了所有的服务。最后一次飞行,札幌到东京附近的松户,是在10月31日,大日本国被清算。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建立了航空网络。
美国的成长
1941年12月7日,美国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航空公司已经做好了准备。联合航空公司于1940年10月开始在奥克兰培训航空公司人员。泛美公司在加勒比地区的英国领土上建造了机场,作为 "租借计划 "的一部分。1941年6月,T.W.A.在阿尔伯克基建立了鹰巢飞行培训中心。泛美公司还于6月21日成立了大西洋航空公司,将飞机运送到欧洲战区,7月15日成立了泛美非洲公司,7月24日成立了泛美航空轮渡公司。非洲行动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实际上该航空公司在美国之前就直接参战了。如上所述,它对帝国航空的跨非洲连锁机场进行了升级,并于1941年10月21日开通了飞往喀土穆的航线。
整个国内的航空业也随即被动员起来。最先开端的是东北航空公司,它在1942年1月勘察了一条经格陵兰岛和冰岛的跨大西洋航线,于1942年7月4日抵达苏格兰的斯托诺威。西北航空公司于3月29日开始提供飞往阿拉斯加的航线,不久后,西部航空公司加入,5月15日,联合航空公司也加入。T.W.A.用其四引擎的波音307 “平流层”陆基客机补充了泛美航空在大西洋两岸的航线。为了飞更远的航程,增压设备被换成了额外的油箱。东方航空的第一次海外飞行是5月1日飞往特立尼达岛,并将其延伸到南美洲,1944年6月1日,从纳塔尔经阿森松岛飞越南大西洋,飞往西非。1942年9月23日,在道格拉斯C-54战斗机(军用型叫DC-4)的配合下,美联航于1942年9月23日与泛美公司一起踏上了跨越太平洋的重要补给航线。5月26日,美国出口航空公司(A.E.A.)携带VS-44飞行艇,加入泛美航空横渡大西洋。美国航空公司补充了其他航空公司,飞往阿拉斯加、格陵兰岛、非洲和中国等地。回到美国,宾夕法尼亚-中央航空公司(P.C.A.)、芝加哥和南方航空公司(C.&S.)、达美航空(Delta Air Lines)都为战争做出了贡献,将大部分机队转移到美军的部队运输,并实施了大量的培训计划,在制造商交付后,对数千架军用飞机进行了改装。
东方公司在南大西洋航线上引进了寇蒂斯C-46,这是一种双引擎飞机,由于战争的急迫性,它的试验期被缩短,但它的载重量是老牌的道格拉斯DC-3的两倍,它成为了印度-中国补给线上的主力军,横跨喜马拉雅山东南部的 "驼峰",这条臭名昭著的 "驼峰 "航线上有数十架飞机坠毁。
美国国内的航空公司从战争中脱颖而出,积累了许多经验。虽然他们的机队被军方抢走了,但在战时的卖方市场上,他们的飞机载重率达到了80%以上。让泛美航空激动的是,他们对战争的杰出贡献得到了丰厚的海外航线奖励,他们的国内航线网络也得到了加强,而且他们的战后机队与欧洲的机队不同,都是现代化的,大部分机队只下线一年或更短的时间。相比之下,欧洲的航空公司机队都是军方改装的,或者是战前过期的机型。美国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在战后的航空运输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战后不久,美国国内干线航空公司的概况
"四大家族"
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至2010年仍在运作)的前身是美国航线American Airways,以新的名称进行重组,4月11日-34日
联合航空United Air Lines(至2010年仍在运作)1934年重组,1974年更名前为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s
环球航空公司Trans World Airlines的前身是大陆&西部Transcontinental & Western;重组于1934年4月17日。
东方航空公司Eastern Air Lines的前身是东方航空运输Eastern Air Transport;以新名称重组,时间是1934年4月31日。
其他干线航空公司
西北航空Northwest Airlines前身为西北航线Northwest Airways;重组于1934年4月16日;2009年4月16日与达美航空Delta Air Lines合并,时间2009年4月16日
西部航空Western Airlines的前身是西部航空特快Western Air Express,1934年5月8日-12月29日短暂改名为通用航空General Air Lines;1941年4月17日改名。内陆航空Inland Air Lines作为独立的部门运营,直至1952年4月9日。
达美航空Delta Air Lines(至2010年仍在运作)前称达美空中服务/达美空中公司Delta Air Service / Delta Air Corporation;1934年7月更名。
国家航空National Airlines的前身是国家航空系统National Airline System,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名
东北航空Northeast Airlines前身为波士顿-梅因航空Boston-Maine Airways;1940年11月19日更名。
Braniff Airways公司的前身是Paul R. Braniff, Inc.
Colonial Airlines 前身为美国航空公司Colonial Division;1942年5月1日更名
芝加哥和南方航空Chicago & Southern Air Lines 前称太平洋海岸航空公司 Pacific Seaboard Air Lines;1935年2月1日更名为芝加哥和南方航空公司。
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 Lines(至2010年仍在运作)前称Varney Air Transport;1937年7月1日更名
宾夕法尼亚-中央航空Pennsylvania-Central Airlines 由宾夕法尼亚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Pennsylvania Airlines和 Central Airlines合并而成,1936年11月1日成立;1948年4月21日更名为首都航空公司Capital Airlines
中洲航空公司Mid-Continentent Airlines的前身是汉福德的三州航空Hanford’s Tri-State Airlines;1938年8月更名。
其他
威尔明顿-卡塔利纳航空Wilmington-Catalina Airline,1932年被西部航空快车公司Western Air Express出售。1941年7月22日更名为卡塔利纳航空运输公司 Catalina Air Trans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