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扬帆,岂能无浪——属于B站的磨炼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金庸《笑傲江湖》
笔者向来是不在B站发表想法的,倒不是什么原因,只是B站于笔者而言是一个消遣的地方。打字这么累的事情,委实与消遣不搭。不过最近B站的情况开始变得越发复杂,不谈一谈实在是有些不够畅快。
从头说起,笔者先替各位想几个问题,再逐一回答。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B站到底在经历什么?答案很简单,接受市场和社会的考验。为了理解这个考验,各位请先允许笔者岔开一下话题,两级传播理论。词的本意很好理解,同样一件事,传播两次。第一次是指大众媒体将信息传播到意见领袖(极少数人),第二次则是由意见领袖传播给大众。虽然B站算是社交媒体而不是大众媒体,B站的UP主也并非是意见领袖,但是大概意思懂了就行。
根据这个前提,相信能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B站各类UP被锤成为B站的重大挑战,因为问题出现在B站的立根之本上。B站的社区环境与政策可以人为的构造与引导,技术门槛也并不高,作为一个依靠内容保持独特性的平台,失去了顶层UP基本上只有没落的结局。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B站遇到了这个问题?大概在一个月前,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写了一篇有关于B站的分析报告,虽然撰写的过程十分随意,但是由此对B站的一些基础信息还是比较清楚的。关于B站的各项数据相信各位读者并不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http://ir.bilibili.com/static-files/27dbfffa-3026-4b0d-a488-18834f4374ac)的链接看看B站2019年Q4给投资者做的饼...PPT,简单易懂十分粗暴,比财报看着轻松多了。这些数据中挑出跟本文相关的部分简单归纳一下就是:“B站用户群人多,年轻,增长快,肯花钱,粘性高。”
这些要点都指向了一个结论,B站只要不死,它早晚是网络用户的刚需。
相信有不少读者听到过平台内外的各种风言风语,再加上对于B站未来的畅想,便顺理成章的认为是各路神仙在暗地里使手段。各位想的没错,但也不全对。
且不用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种老话去调侃,换一个角度开始进行第三个问题,UP主到底是怎么出事的?有些愧疚,但希望各位读者容忍笔者再岔开一下话题,名人文化。一根筋的解释就是公众人物对大众具有影响力,知名人物喝咖啡就大蒜,该名人的受众就去星巴克嚼大蒜。知名人物马路边脱鞋抠脚,相关受众就...
B站的知名UP,就相当于这种情况,那么是不是名人文化只在B站的UP主产生呢?自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其他平台的是不是真的有傻到一定程度的,各位读者先回头看看传统娱乐产业,明星和偶像文化。
笔者实在没脸继续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扯皮,不过关于这些产业的种种相信各位读者都有了解,由此便不再赘述。明星被爆料,被污蔑,被炒作等等一系列操作是不是和如今的B站UP主的现状有惊人的相似感。那就对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看似不相干,实际是一回事。
大众的关注是金钱,是利益;也是利刃,是毒药。民意的力量已经有无数先贤点明,甚至体验过了,如果抑制它的爆发,是永恒的难题。
虽然UP主面对的情形与明星相近,但是UP主要面对的问题,可比明星多不少。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知名UP是单打独斗,虽然背后或多或少会有团队的影子,但是这些团队主要都以新媒体方向为主,像舆情控制这种事不能说专业不对口。有股让关公表演胸口碎大石的味道,不是不行,但就是不太对。更何况许多UP主的团队经验不足,水平良莠不齐,和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文娱企业比差远了。导致了最近一些“实锤视频”跟死亡一指一样,点谁谁出事。说句不好听的,别说这种似是而非的虚假新闻,就是真的实锤,不少明星工作室也能给盘活了,在这方面B站真的应该带头取取经。
马大爷曾说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用唯物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那么这世界上便充斥着“好事儿”,所以孙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不辩。
徐大sao的事情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可能是开始的结束。——在B站刷至暗时刻相关视频的丘吉尔
如丘吉尔所言,这类事件并不会因此事而结束,反而这证明着B站真正的进入了商业博弈的圈子,即使站稳了脚跟,这类事情,甚至更多事都会如影随形,这是它宿命的必然。金老师在《笑傲江湖》中用寥寥数语已经辨析的很明白了,与民众与粉丝与名人与企业甚至是与社会大势,恩怨纠葛从未停歇,超脱者寥寥,谁也不能免俗。与其自乱,不如通过眼前种种,辨明优劣,洗刷自我。
这是属于B站的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