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下洋船员在刘公岛北洋水师

比较下洋船员在刘公岛北洋水师

刘公岛维护的不怎么样,绕岛路修建拖延,极少有人去看完东泓炮台。

北洋水师军歌歌词: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四句二十八字,就是晚清时期的北洋海军将士们传唱的军歌。它见证了当时北洋海军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从这首歌中还能发现,北洋海军建军时的气魄和精神,是一段具有价值的历史细节。

————————————————————————

放屁,这是人文特征的暴露写照。

博物馆介绍,北洋水师许多人都是山东沿海的渔民,战争爆发前忙着转移眷属。衣服晾在炮管上,日本人就发现这样的军队不行。

有意思吧,还不如外国人爱中国了

琅威里不仅在治军方面严谨过人,还主张中国应利用北洋水师的强大实力来提升国家威信。1885年,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曾经与“济远”、“威远”两舰前往日本长崎,然而“镇远”舰上的水兵们在上岸后与日本浪人和巡捕爆发流血冲突,致使中国方面水兵多人受伤。这次冲突事件被称为“镇远事件”。而琅威里得知消息以后气愤不平,甚至要求丁汝昌使用军舰上的重炮对长崎给予炮击来警告日本,但是遭到丁汝昌的拒绝。在我们今天来看,琅威里的主张或许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为一名外国人,却全心全意为了中国的海军建设而尽着全力。

然而,琅威里严格的治军态度最终为他的教习生涯画上了句号。在琅氏上任初期,北洋的士官生们还知道技不如人,尚能服从琅氏严格的管理。等这批人逐渐升上管带(舰长)后,就再也不能容忍一个洋人在他们面前指手画脚了。他们与琅威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终于在舰队南下香港避冻时发生了“撤旗事件”,琅威里被迫离开了北洋水师。

19世纪后期,先后有近200位外国人在北洋水师担任重要技术职务,他们主要自英国,还有德国、法国、美国等。1894年甲午战争黄海大海战中,有8位洋船员随舰队参战,在此次北洋海军伤亡率并不高的战斗中,洋员有2位阵亡,4位重伤,其英勇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人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从美国海军学校毕业后因美国紧缩海军建设而失业,1885年来华求职,被李鸿章考选为天津水师学堂教习,曾作为邓世昌的副手,从英国将订造的“致远”舰驾驶回国,后任威海刘公岛水师学堂教习。甲午战争爆发时,马吉芬的教习合约已满,但主动要求留在北洋海军作战。1894年9月17日,马吉芬作为“镇远”舰帮带参加了黄海海战,表现英勇,身负重伤。

战后回美国后,他撰文回忆北洋海军经历,并四处演讲介绍北洋海军和中国。1897年2月12日终于因为不堪伤痛后遗症折磨在美国自杀,当天也是两年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的纪念日。马吉芬下葬时身着北洋海军制服,墓碑上雕刻美国国旗和北洋海军军旗,墓志铭写道:“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