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献给:那些在新疆兵团长大的孩子~
看了两个多月的疫情通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后面,总是跟着一个“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这个兵团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竟然能和省级行政区并列?
图为新疆群众和兵团战士在一起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疆。
图为1950年7、8月间,王震(左二)、陶峙岳(中)等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
1949年,王震率部队入疆,新疆和平解放。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要求王震: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
图为部队开荒种田
“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10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1950年6月,官兵吃上了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了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
图为1953年迪化电厂(今乌鲁木齐苇湖梁电厂)投产发电,部队修建,后无偿转给新疆政府。
1952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图为兵团一师1960年初进入塔里木盆地开荒
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这一年,中共中央作出屯垦戍边的决策,同年,新疆的10.5万驻军官兵,连同家属在内共17.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图为兵团战士兴修水渠
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今天,小编想要来说说咱们新疆兵团长大的那些孩子们。
对于大多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我们现在是身在团场、在乌鲁木齐、在新疆的其他城市,还是出了新疆,在北上广打拼...我们的父母,长辈大多可能都曾在团场呆过,住过,生活过,甚至很多现在也还生活在团场,在连队...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视野空旷的,空气清新的,离山很近的,房子很矮的...泊油路没有很宽,但是干净,没有人乱扔垃圾;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可以看到路面上被烤热的空气像在颤抖;路边的杨树、柳树会随着风被刮得沙沙作响。你还记得那些场景吗?
在那山的那边
海的那边
有一群兵团人
他们从外地来到新疆
在这里成家立业
然后就有了在新疆长大的我们
今天
小编就带着大家回忆一下
身为兵团人
我们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的我们
没那么多娱乐的活动
做多的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
女孩子们在一起跳皮筋
男孩子们拿着下跳棋的玻璃球
围成一堆玩弹球
还有的小男生会找到一张合适的纸
叠成这样的“四角”
一群人在一起“打四角”
当时还一度掀起了集卡游戏
谁的卡多
谁打卡厉害
谁就是班里的焦点
所有人都羡慕
等到再长大一点
到了三年级
等待着我们的就不仅是上学
还有农忙时节的劳动体验
那些年,每年开春不久
团场的孩子们就有机会加入劳动的队伍
春耕之后要钩苗、定苗
学校会组织我们集体去劳动
(其实我们内心是很开心的,毕竟可以不用上课,哈哈)
还能和朋友们一起打打闹闹
当时小编只要有机会不上课
干什么活都可以
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到了夏天
棉花长得差不多了
就要开始打顶
那时候的我们都还小
有的棉花都能长到我们的肩膀
稍稍一弯腰
就看不见我们了
(想偷懒的时候就藏起来)
当然
最值得说的还是拾棉花
为什么呢
让小编跟大家慢慢说
当年拾棉花是需要住在连队的
所有人都要背上自己的铺盖卷
准备好在连队长住的准备
我们住的地方都是大通铺
小时候最喜欢人多
还有什么比和好朋友睡在一起
更让人开心的呢
到了晚上
大家凑在一起聊天说八卦
那种快乐是没法形容的
人是铁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拾棉花吃的是大锅饭
都说饭要抢着吃才香
这话绝对没错
不论吃的是什么
在地里都能吃出点滋味
最常见的汤是冬瓜汤
再配上一个大馒头
虽然简陋
但是根本顾不得这些
脑子里全是和小伙伴一起疯玩
但是这种时候
要是谁能有包榨菜
那真的是万众瞩目
大家都抢着要
小编想问问大家
谁在棉花地里没见过豆虫
豆虫都很会伪装
拾棉花经常会碰到
正摘棉花呢
一个豆虫爬到了手边
女孩子只能尖叫的躲开了
拾棉花的时候
最能增进感情
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免不得喜欢上谁
当时的喜欢是最单纯的了
大家当时有没有喜欢过谁啊
现在你喜欢的人过得怎么样了
一天下来
最重要的就是过称了
毕竟这可是算钱的时刻
小编每次都眼红的看着那些拾的多的人
他们是真的很能干
有的人一天下来满满几大袋
但是还有的人就只有一小兜了
这种时候
男生都会很主动的帮大家抗花包
拾棉花的时候
最羡慕的就是不用拾棉花的同学
由于体质原因
他们会对棉花地里的一些东西过敏
每到这种时候
小编就恨自己对什么都不过敏
什么劳动都逃不过
说到这里
大家有没有想起
一起拾棉花的小伙伴啊
你们有多久没联系了呢
身为团场人
大家差不多都认识
和自己一样大的人都是同学
只是因为大家的选择不同
生活和工作几乎没什么交集
渐渐地联系也就越来越少
但是同学的情谊是不会变、不会断的
毕竟当年
大家可是同分一包辣条的情谊
这片热土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和理想
看了这些画面
小编只想给这些岁月已逝的父辈们深深鞠躬
我们也将永远铭记:
我们是新疆兵团长大的孩子,对这片土地永葆热忱
向“新疆兵团人”致敬!
兵团的发展离不开父辈们的艰苦奋斗
接下来的这个视频
见证了兵团令人瞩目的发展进程
是让每一个新疆兵团人
看了后都骄傲的视频
视频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
今天的新疆兵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天的新疆兵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新疆兵团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在新疆兵团长大的孩子们
每一个新疆兵团人,看完都默默的转了…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