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海水稻是个政治项目,好在不是我们的政治项目

1 序

最近,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频频亮相,上周的消息是中国“海水稻”在迪拜完成第一阶段种植实验:

海水稻团队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启动项目建设,从5月至7月,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来自国际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联酋和中国等五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在5月26日对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来自国际水稻所的专家组长叶国友先生宣布编号为YCLJ59、YCYJ48、YCRN4H、YCSTU9712和YCLJ58的五个品种测产产量分别为:7.8041吨/公顷、7.4106吨/公顷、7.3076吨/公顷、5.952吨/公顷和4.8266吨/公顷,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亩产量(来自2014年FAO统计数据)。在随后一段时间内,海水稻团队又分别对逐渐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又获得超过全世界平均亩产量的4个品种。这标志着海水稻团队此次在迪拜沙漠地区的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迪拜有沙漠,中国也有沙漠,迪拜有海水,中国西部也有咸水湖,最不济东部也有大片海水入侵的滩涂,这海水稻能不能出口转内销,给中国再增加那么几亿亩良田?

这还得看细节。

1 与海水无关

“海水稻”名字乍一看似乎是靠海水灌溉的作物。然而仔细一想,灌溉就要有蒸发,陆上海水灌溉那应该叫晒盐场,持续蒸发后会形成卤水池,连海带都活不下去。

事实上,“海水稻”的专业名称是“耐盐(碱)水稻”——科研工作者在面对同行时,脸皮还没那么厚。“海水稻之父”陈日胜用了近三十年时间,将耐盐碱水稻的亩产最高做到了350公斤,可以在含盐量0.9%的盐碱地与滩涂种植。袁隆平团队,即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目前是在盐碱度0.6%的试验田中种植,最高亩产达到621公斤。

从基因表达一般规律来说,一种性状的表达越极端,其占用细胞器资源就越多,对其它性状表达的“挤压”效果就越强。因此,正如袁隆平之前的杂交稻会因增加产量而损失口感,陈日胜耐盐碱稻亩产低,不过是高耐盐碱性能的代价。但反过来说,袁氏稻在盐碱度较低的环境下维持高亩产,主要还是依靠“外力”,有些“胜之不武”:

四维改良法:解密土壤生命密码

12月7日,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首次公布了盐碱地改良综合解决方案——土壤“四维改良法”。

据悉,四维改良法以耐盐碱水稻为核心,整合了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术进行自由组合配套,从海水稻品种、营养搭配、水盐管理系统等方面出发,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针对目标土壤的最优解决方案,让土壤和作物“活”起来。除改良沿海及内陆盐碱地外,四维改良法还可对重金属污染及农残土地进行修复。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71213/Articel22002MT.htm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海水稻能高产,但前提是砸钱开外挂。之前本工作室对此曾有讨论:

豆农 马前卒工作室 | 学术界争论“海水稻” 媒体不要为抢新闻去“加油”

这里我们具体看看外挂有多复杂:

2 出口的是工程

上面提到,四维改良法“整合了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术进行自由组合配套”。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自己的话说,“就像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是产品(海水稻),真正做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水面以下的总体改良。”

下面我们看看水下冰山:

首先是要素物联网——结合传感器量化控制的排灌网络系统:

500

500

“要想控制盐,先得控制水”

值得一提的是,遍布于地表下2m深的传感器的芯片是华为提供的。

其次,用土壤调节剂——改性石膏、改性有机质吸附土壤中盐分、重金属,改善板结,调节pH值:

500

量化控制土壤性能,不知道成本如何

再次,是植物生长调节素——化肥,很贵的小分子有机化肥:

500

看着产能就有点没信心

最后,才是舆论广泛关心的“抗逆性水稻”——“海水稻”。

除以上“四维”之外,还有其它辅助体系:

500

 机械化栽培

500

机械化植保


500

数字化管理

真是科幻级的智能农业。

按照袁隆平的期待,这样的科幻农业会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终极方案:

“海水稻”被指名不符实 研发团队:质疑观点停留在早期研发阶段

2018年5月27日,袁隆平在2018年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启动会上表示,我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其中有1-2亿亩能种上海水稻,如果按照最低要求亩产300公斤来计算,就能多产300亿公斤粮食。“300亿公斤稻谷是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粮食总产量,要知道湖南作为一个粮食大省,每年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加起来是300亿公斤。这300亿公斤除了供应本省的人口之外,多余的还用来出口。初步算下来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比法国的人口还要多。”袁隆平表示。

https://new.qq.com/omn/20180718/20180718A0N4HI.html

在科技改天换地,感叹滩涂变良田的美好愿景之余,却没有人问一句:

真要砸这么多钱,为啥不用来改造现有农田?

——毕竟,全国稻谷平均亩产也不过461公斤,比美国还要低上百公斤。

500

3 为什么是迪拜

科幻农业靠不靠谱还得看买方市场。从这一点说,阿联酋乃至整个海湾沙漠区,都是全球罕见的奇葩型农业市场。

海湾沙漠地区最缺的不是钱,是淡水。“海水稻”远销迪拜,靠的不是浇“海水”——中东土豪还没那么傻,靠的是“四维改良法”中复杂排灌网络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据称能达到节水30%以上的效果。

我们看看阿联酋是有多缺水:

2030年阿联酋可能面临地下水资源枯竭

联合国“水资源短缺”的定义是,人均每年用水不足1000立方米。阿联酋的水资源供应还不到一半的水平,使之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阿联酋地下水层大约有4052000万立方米的地下水。如果每年降雨量可以忽略不计,这些含水层很少得到补充。

“水仍然是阿联酋宝贵的资源,因为眼下全国的地下水资源正面临不可持续的枯竭。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后代节约用水”,阿联酋环境及水资源部教育和认识以及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Mariam Mohammad Saeed Hareb告诉记者。

根据这份发表于2014年11月“稀缺和丰富:阿联酋的粮食和水安全”报告,从罕见的降雨量回流到全国地下水储量的每公升水中只有25%得到循环使用。

http://www.gulfinfo.cn/info/show-4461.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人口达到千万级的阿联酋,人均水资源储备只有四千多立方米,而且大部分还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其全国用水量的51%来自地下水,淡水资源形势确实严峻。不仅如此,阿联酋的淡水采集与储水体系,也只是勉强维持社会运转:

阿联酋能源部披露2036阿联酋水安全战略

马兹鲁伊表示,至2036年阿联酋人均水消费将减少一半,而水安全战略重点在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将水再利用率提高到95%。战略将阿联酋水储备量提升至正常情况下的两天,相当于紧急情况下16天,以及极端紧急情况下超过45天。在紧急情况下,供水系统可为每人每天提供91升水,在极端紧急情况下可为每人每天提供30升水。战略还将在阿联酋各水电部门间建立6个连接网络以推动整个阿联酋水电网络互联互通。据估算,“2036年水安全战略”将为阿联酋节省740亿迪拉姆(约202亿美元),减排1亿吨由海水淡化产生的二氧化碳。

http://ae.mofcom.gov.cn/article/ddgk/zwjingji/201710/20171002655268.shtml

除了水资源,粮食问题也足够致命。在阿联酋8.3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可耕地只有0.32万平方公里,九成粮食靠进口。虽然海湾国家纷纷在全球租农田、建“飞地”,向本土输入粮食,但在动荡的地区形势下,安全隐患仍然巨大。

最后的决定性因素是面子或者说政治问题——花100亿美元进口粮食,听起来远不如用500亿美元进口物资,再种出同样的粮食更有面子,更能给国民安全感。所以中东油霸愿意砸钱砸出貌似“自给”的良田,至于真实的安全感……卖油的国家想那么多干啥?

500

 迪拜附近的沙漠农田


​而且这种砸钱项目,怎么看都只和四维改良法的前三维有关,和用来命名项目的“海水稻”似乎没什么关系。当然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受海水侵蚀,盐度较高、埋深较浅,很容易反渗到表层种植作物根系处。从这一点而言,和抗性水稻似乎可以建立些联系。

然而,“四维改良法”本身已经具备将盐碱地改造成普通水稻田的能力,使用“海水稻”只是说在盐度降到0.6%就可以种植,“改良时间节约50%”,锦上添花而已。

说到底,“海水稻”只是个招牌。

4 神话?

在海湾封建国家如能成功推广智能农业,对贵族阶层而言,无疑是变沙漠为农田的现代神话。不论是国家安全,还是意识形态权威,都对这样的高科技有需求。相对于这次袁隆平团队海外试点的阿联酋而言,隔壁沙特的市场需求更迫切。

海湾国家沙漠种田运动正是由沙特率先发起的。

20世纪70年代中期,沙特在石油业迅速发展同时,大部分人口困在占GDP不到1%的农业里,发展沙漠农业,可以给这些劳动力“找事做”,还能(貌似)解决粮食短缺,而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亚有着两个世纪对抗干旱的耕作技术。为此,沙特不惜代价投入美元,从澳大利亚引进耐旱耐盐碱作物、种植机械与专业人员。

暴力投资的效果是显著的。从1979年~1985年,沙特小麦产量从14.2万吨暴增至200万吨,不仅解决了农业问题,还有11%的余量,到了1992年,沙特小麦年产量再次翻倍达到410万吨,成为当时世界十大小麦出口国之一。1982年即位的法赫德国王借着前任的东风,在1986年还向埃及赠送20万吨小麦,向当时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出口余量,大大风光了一把。

然而,80年代沙特每出口一吨小麦,都需要补贴552美元,而同期国际每吨小麦交易价格不到200美元。这是人类史上教科书式的大撒币项目(之一?)。

500

这么烧钱的玩法总要有崩的一天。更严重的是,沙特与阿联酋一样,高度依赖从冰川期至今都未能得到补充的不可持续的地下水资源。虽然沙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设备,但持续的农业大跃进,已经让沙特农业无以为继,近年来国际石油大战更是让沙特王室在财力上捉襟见肘,再加上人口在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迅速爆炸,沙特很快就要成为世界十大小麦进口国之一。

500

两代人的农业狂想曲给沙特留下的是遍地密如虫巢的沙漠农田(密恐患者请跳过):

500

 沙特主要的几个沙漠农业区域分布

500

局部放大图,密集恐惧症患者慎点

因此,如果袁隆平团队继续做海外市场,沙特的机会也不少。更西边的埃及,如果塞西想要搞一波造神运动,适量采购也未尝不可能。但无论海外订单有多少,在可期望的未来,“海水稻”还是一个政治形象工程。

幸而那是别人的形象工程。

本文自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号

作者:高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