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也曾抵制过嘻哈,但不代表嘻哈就可以PG One
PG One事件后,李小璐被封为一代“平嘻王”,说实话,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别说“平嘻王”自己,恐怕广大吃瓜群众都预想不到:这是什么操作?!
PG One会凉,不仅仅“归功”于李小璐,还在于PG One自身行为不端,尤其他那句道歉,字里行间甩锅给美国黑人,那对不起,我们就要好好理论理论了。
这则道歉一出,不仅没有平息喧嚣的舆论,反而激怒了嘻哈音乐圈的人士,甚至有人指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英国的《每日邮报》也报道了这一点,堪称丢人丢到了国外。
而黄奕前夫发微博称说唱(Rap)本身就是很低端的表演形式,起源于美国贫民窟,难登大雅之堂。说唱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和爆粗口密不可分的。
在2017年夏天《中国有嘻哈》火爆之前,嘻哈确实不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音乐形式,也许我们已经接触到的音乐形式中或多或少都有嘻哈的元素(比如周杰伦),但是嘻哈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还是头一遭。经过一个夏天,嘻哈在中国火起来了,这种音乐形式也开始从地下进入到大众视野。
然而与舞台上的表演不同,在看过《中国有嘻哈》之前的PG_One的地下battle的视频,个人表示这种嘻哈形式,充斥着低级的互骂,大量的生殖器词汇,爆粗司空见惯,对人毫无尊重,确实不登大雅之堂,甚至会让人产生极度的不适。
Diss是嘻哈的内核?爆粗是嘻哈不可避免的表现形式?充斥着暴力、毒品与性真的是受到黑人文化的影响?盖棺定论未免太过于武断。
美国的嘻哈(Hip Hop)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纽约的贫民区,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流派。嘻哈伴随着上世纪美国的黑人文化运动,不仅带有时代的烙印,而且对黑人族群有着深刻的影响,且嘻哈本身经过长期的发展,有着成熟的音乐风格,不同时期的学派所涵盖的元素更是五花八门,也逐渐发展为跨越种族和国界的全球性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公认的嘻哈文化有四个要素——MC(节奏说唱)、DJ(刷碟)、街舞(B-boy)以及涂鸦。我们所熟悉的说唱Rap正是从MC演变而来。关于Hip Hop的起源,有提到是来自于一名牙买加人Kool Herc在派对上,创新式地采用了一种新的转盘技术。但是谈到嘻哈音乐的诞生,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时代大背景——20世纪末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两次世界大战都加速了美国黑人的迁徙和城市化,黑人从南部农村迁往北部城市。与人口加速城市化相对的则是由于种族隔离而导致的教育隔离-经济落后-失业严重的闭环,经济情况的恶化进一步引发了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政治上黑人依然无法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利和地位,司法不公正比比皆是。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最大的街头帮派黑桃帮(The Black Spades)的首领Afrika Bambaataa在一次武装械斗中失去了一位好友,为了结束这种帮派间的暴力冲突,他就与这位Kool Herc共同组织了派对,用DJ比赛来取代械斗。而Afrika Bambaataa也给自己取名叫Zulu,这也是早期的嘻哈团体——Universal Zulu Nation的由来。
在以Afrika Bambaataa为代表的嘻哈团体的推动下,嘻哈的诞生是为了给贫民窟的人们提供“和平、爱、团结、乐趣”,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说嘻哈精神是和平与爱。同样的,嘻哈的诞生初期也并没有渲染社会的负面因素,而是为了黑人青年排解压力。
嘻哈音乐起源于美国的贫民窟,并在工薪阶层的黑人青年中开始流行。说唱这种形式的历史似乎很短,却与非洲的口语传统密不可分——它深深的植根于长期的口语历史中。这其中的政治因素能够追溯到美国黑人为了反抗镇压和奴役制度而发明的一种押韵的游戏,通过对黑人奴隶和白人奴隶主之间的种族关系进行隐喻来躲避可能的审查。同时押韵的游戏也能够让黑人奴隶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供灵感和自我娱乐——这种隐喻的抒情技巧和后来的说唱歌手所做的是一样的。
同时,嘻哈音乐与传统的美国黑人音乐形式也密不可分——包括爵士、灵魂乐、福音赞美诗和雷鬼音乐。其中雷鬼音乐由传统的非洲鼓乐与统治阶级的音乐相结合而形成,这种音乐风格也与奴役体系密不可分。
说唱歌手通过这种音乐形式,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不满、愤懑、对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表达,也有自己的梦想——说唱也被称作是“黑人CNN”。
20世纪80年代之后,嘻哈开始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业内对于第一首嘻哈歌曲似乎仍有争议,但毫无疑问,Surgarhill Gang(糖山帮)所唱的“Rapper’s Delight”是第一首成功出现在公众视野并取得商业上认可的嘻哈作品。嘻哈艺人通过唱片公司的包装和营销手段,其中反抗的意味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尽管嘻哈依然号称要保持真实(real),但是歌词中开始出现渲染暴力、毒品、犯罪等赤裸裸的描写.
糖山帮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海岸和西海岸的竞争白热化,以及标志性人物Tupac 和 Notorious B.I.G.先后被枪击身亡,其中固然有来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但是对于嘻哈的妖魔化以及将其归结为诱导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因素,也成为围绕嘻哈的争议焦点。在对负面内容的抵制上,东西方并不存在差异,对于嘻哈音乐中关于暴力、犯罪等负面因素的内容也一直被美国社会和其他艺术家所批评。
不可否认的是,对现实的真实反馈是嘻哈文化的特点,由此嘻哈无法彻底的摆脱黑人社区的负面因素,但是依然要提到的是一些著名的说唱歌手在他们的歌曲中也会揭露一些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比如黑人青年被主流社会孤立和边缘化。而且嘻哈音乐的传播对于黑人社区的凝聚力起到了正向的作用,这种对身份的带有时代感的重塑,能够让更多的黑人青年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嘻哈音乐以及带来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一批美国黑人青年的生活和思想,甚至被认为是黑人文化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文所提到的,说唱艺术与爆粗口密不可分,这是嘻哈文化诞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大部分说唱歌手来自于社会底层也确实是嘻哈发展过程中曾经的现象。但是黑人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暴力与犯罪,嘻哈也并非只有性、毒品、暴力。嘻哈并不是暴力的源头,相反美国嘻哈中的暴力与犯罪正是黑人族群经历了长期的政治与经济不平等造成的,带有深刻的美国社会种族隔离的烙印。对于嘻哈文化中负面的因素,试图通过否定嘻哈音乐让青少年远离毒品、枪支和帮派显然是缘木求鱼。
当然也有一些团体呼吁要建立音乐评级系统,对于可能会诱导年轻人的音乐内容实行完全审查制度。但是对于艺术的法规制定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一刀切的粗暴操作极有可能限制艺术本身的发展。与其通过否定某种艺术形式,不如正视所存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嘻哈中的暴力是美国社会暴力泛滥的一个症状,而非原因。
回到国内的嘻哈文化中,长期以来中国的嘻哈歌手似乎更多的活跃在“地下”,《中国有嘻哈》的策划人也曾经讲述过花费很大力气劝说这些歌手能够走到台上来。活跃在“地下”的嘻哈如果像PG_One流出的battle视频一样,只有简单粗暴的diss,那么可能连黑人文化的皮毛都没有学到。黑人文化中反叛性、创造性的一面正是在长期的压迫中孕育而出,但是中国的嘻哈并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土壤。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觉得反叛性就是骂脏话,创造性就是纯粹为了diss而diss,那么就只能是一种看上去很“酷”实则很中二的行为。
此外同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土壤中有很多“金线”一般的衡量标准,而且中国社会中道德的因素非常强大,PG_One的歌词中充斥着大量的关于性、毒品的暗示,对死者的不尊重,本人负面形象加持,都是无法被主流社会所包容的,而这样的“偶像”拥有数量可观的粉丝,这些粉丝中也有很多三观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这些暗示也很容易被理解为“酷”的行为方式。官媒出手可以参考之前封杀涉毒艺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常规矫正。
PG_One并不代表嘻哈文化,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艺人可以出来代表一类文化,文化的概念是相对比较泛化的。就像我们常说的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而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时间。经过时间的洗礼,那些精华的、值得被铭记的部分会沉淀下来,而糟粕则会被历史扬弃。
同样嘻哈文化也不应该为某个艺人的行为“背锅”。同样是嘻哈,十多年前我们已经听过像《爸我回来了》这样成功本土化的音乐,为什么现在反而要去关注毫无营养的那一类嘻哈呢?毕竟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谈过对嘻哈的理解,高下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