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五大家族--袁世凯家族

500

三、袁世凯家族

1.袁世凯先人事迹

项城袁氏是汝南郡(今属河南驻马店市)袁氏一支,明朝初年袁持衡(袁世凯十三世祖)从陈州府(今河南周口市)商水县西南袁家村迁至40里外的陈州府项城县老城乡年湾村。

袁持衡孙子袁步月(袁世凯十一世祖)在项城县老城乡秦波村(距年湾村20余里)开荒种地,秦波村一代人烟稀少、地势低洼、野草丛生。袁步月有二子袁学诗、袁学礼。

袁学诗(袁世凯十世祖)病逝后,家人抬棺回年湾村祖坟安莽,但刚走四五里绳子断裂、棺材落地,于是就地埋葬,子孙就在附近定居,此处现为项城高寺镇袁阁村。

袁学诗五世孙袁志恭,是袁世凯的五世祖,勤俭持家,家境殷富,有一子袁九芝。

袁世凯高祖袁九芝,袁志恭独子,是乡间私塾教师,为人谦和忍让,开荒拓田300亩,有四子。

袁世凯曾祖袁耀东,袁九芝四子,考中秀才(邑庠生),为乡间私塾教师,有田80余亩,娶附近淮宁县(今周口淮阳区)大地主郭如珽女儿郭氏为妻,生四子一女,但袁耀东患肺结核,年未四十而殁。

袁世凯祖父袁树三(1802-1843),袁耀东长子,有田30余亩,嘉庆二十四年(1827),17岁中秀才(邑庠生),初为乡间私塾教师,以廪贡生入国子监读书,授开封府陈留县训导(从八品,曾代理教谕事),道光二十三年(1843),41岁主持修复被黄河冲毁的开封城墙,因积劳成疾,殉职在修复工程任上。袁树三在项城县城买有宅地,今为袁张营村(袁阁村北40里,今项城火车站附近)。卒年41岁,有二子袁保中、袁保庆。

袁世凯父亲袁保中(1823-1874),袁树三长子,以附贡生捐同知,一生未仕,留居乡里主持家务,照顾祖母郭氏、母亲王氏甚孝,在项城石腰庄筑寨堡(今袁寨村,袁张营村东南20里、袁阁村东北24里)、练乡团,保护乡里,编《项城袁氏家谱》并刻铸于铁牌。卒年51岁,葬袁寨村,有六子。

袁世凯叔叔兼嗣父袁保庆(1825-1873),袁树三次子,咸丰三年(1853),袁保庆(28岁)随叔父袁甲三剿捻。咸丰八年(1858),袁保庆(33岁)中举人,仍随叔父剿捻,因收复六安有功封光禄寺署正(正六品)。咸丰十年(1860年),袁保庆(35岁)随叔父在豫东剿捻,率军攻破夏邑、睢州等地,赏四品衔。同治二年(1863年),袁保庆(38岁)在项城斩俘捻军三千余人,加封盐运使衔。同治四年(1865),袁保庆(40岁)授济南府知府(从四品)。同治九年(1870),经两江总督马新贻举荐,袁保庆(45岁)封江宁盐法道(正四品),掌江苏省食盐产销。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庆(48岁)病故于盐法道任所,卒年48岁。无子,过继兄袁保中四子袁世凯为嗣子。

2.袁甲三事迹

袁甲三(1806-1863),袁耀东次子,袁世凯的二祖父。

道光六年(1826),袁甲三(20岁)长子袁保恒(1826-1878)出生。

道光七年(1827),袁甲三(21岁)中秀才(邑庠生、廪生),后在项城望族高崃云(1793-1843,高崃云及二子高钦中、高钊中均中进士)家馆任教。

道光十四年(1834),袁甲三(28岁)中举人。

道光十五年(1835),袁甲三(29岁)中进士,朝考未中,任职礼部主事。后历任军机章京、礼部郎中(正五品)。

道光二十一年(1841),袁甲三(35岁)次子袁保龄(1841-1889)出生。

道光三十年(1850),袁甲三(44岁)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从五品)、掌兵科给事中印,广西巡抚郑祖琛、江西巡抚陈阡、定郡王载铨被其弹劾免职,刑部侍郎书元、刑部尚书恒春被其弹劾降职,户部提出恢复捐官制度遭其否决,震动朝野。

咸丰三年(1853),工部侍郎吕贤基任安徽团练大臣,袁甲三(47岁)帮办军务;9月,兵部侍郎、安徽巡抚周天爵(1775-1853)病逝亳州军营,诏命袁甲三继任统帅军队,加三品衔,署安徽布政使,当月击退捻军;10月,在亳州雉河集(1852年十八捻聚义,捻军起义发源地)打败捻军,太平军占桐城、舒城,吕贤基投水自尽;12月,太平军占庐州(今合肥),巡抚江忠源投水自杀,袁甲三弹劾陕甘总督舒兴阿“拥兵坐视”,舒兴阿后被免职。

咸丰四年(1854),袁甲三(48岁)将皖北捻军各个击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但在淮北官员任用上与江南提督和春、安徽巡抚福济不和,被举劾“坚执己见,无从会衔”、“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截饷银,冒销肥己”,诏回京议处。

咸丰五年(1855),5月,袁甲三(49岁)到京即被革职,其向督察院申诉,咸丰帝命两江总督怡良秉公查办。8月,袁甲三离开后皖北捻军复起,各路捻军道领再次会盟于亳州雉河集,建大汉国,以尹家沟(今属安徽亳州涡阳县)为首都,雉河集(今属安徽亳州涡阳县,距尹家沟约12里)为陪都,公推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明王,建立五旗军制,颁布《行军条例》,西攻归德,南围亳州。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浙江巡抚何桂清及御史均上奏请求“仍起甲三视师”,又查证和春、福济系诬告。

注:①捻军五旗:A.黄旗总旗主为大汉明王张乐行(1810-1863),安徽亳州涡阳人,张姓为当地大姓,有18个张姓村庄,出身大地主,有田500余亩,捐监生,开过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做盐趟主,1863年僧格林沁攻陷捻军首都尹家沟、陪都雉河集,张乐行及子张憙被凌迟处死;B.白旗总旗主龚得树(?-1861),安徽亳州涡阳人,龚姓为当地大姓,有13个龚姓村庄,其出生中农,有16亩地,1861年随太平军陈玉成与湘军作战中炮而死;C.红旗总旗主侯士维(?-?),安徽亳州涡阳人,侯姓为当地大姓,有13个侯姓村庄,其出身地主,有田100余亩,起义后战死;D.蓝旗总旗主为韩万峰(?-?),安徽亳州涡阳人,张乐行戚侄,出生地主,有田180亩,声音很大但囊鼻子,1866年随梁王张宗禹入陕勾连陕甘回乱,1867年攻打直隶声援东捻军,1868年西捻军被围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歼灭,韩突围隐居河北沧州黄骅县,七十余岁去世;E.黑旗总旗主苏天福(?-1863),河南商丘永城人,苏姓为当地大姓,有48个苏姓村庄,其出生贫农,仅有一分宅地,做过贩羊、卖油生意,开过粉坊,1863年僧格林沁攻陷捻军首都尹家沟、陪都雉河集,苏天福被俘被杀。

②东捻与西捻:1863年张乐行被杀,捻军覆灭。1864年8月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4年11月,太平军遵王赖文光(洪秀全发妻赖莲英的堂弟)、捻军梁王张宗禹(张乐行族侄)在豫鄂边境合并整编,组成一支集中统一的新捻军,共推赖文光为领袖。1865年,将僧格林沁部围歼,震惊朝野。1866年,捻军分裂,赖文光留河南、山东,为东捻军,张宗禹入陕西联络回军,为西捻军。1868年东捻军被围覆灭,赖文光被俘被杀,同年西捻军被围覆灭,张宗禹在徒骇河凫水浮海而逃,隐居河北沧州黄骅县孔庄,20余年后病死。

咸丰六年(1856),3月,捻军占夏邑,围河南巡抚英桂于归德城;袁甲三(50岁)受命协助河南巡抚英桂剿捻,在归德(今商丘)与捻军三战三捷,瓦解捻军对亳州的包围,歼灭捻军几万人,捻军盟主、大汉明王、黄旗总旗主张乐行(1810-1863)率数骑逃走,朝廷特诏嘉奖,命袁甲三以三品京堂候补。同年,安徽凤台县秀才苗沛霖提出“筑寨、积粟、治兵”,受乡绅支持组建团练,与捻军作战。

咸丰七年(1857),袁甲三(51岁)率军消灭王邓宋姚几股捻军,杀死捻军首领李寅等100多人,升任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又败张乐行于淮南正阳关。钦差大臣胜保奏封苗沛霖为五品花翎官、补知府衔,操办淮北团练。

咸丰八年(1858),袁甲三(52岁)与钦差大臣胜保一起解河南固始之围,收复安徽六安。7月,受命代胜保督办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恒、总兵傅振邦大破捻军于安徽太和县李兴集,歼毙数千,逐捻军出河南境。

咸丰九年(1859),1月,袁甲三(53岁)与钦差大臣胜保意见不合,屡被上疏参奏,故被召回京面陈军事。4月,胜保因母亡回籍丁忧,袁甲三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正二品,年薪180两、养廉银9520两,共9700两白银)。同年,苗沛霖授布政使衔(从二品,苗自认功大于袁甲三,心生不满),其拥兵十几万,称雄皖北。

咸丰十年(1860),袁甲三(54岁)进军安徽凤阳,屡战屡捷,朝廷嘉奖调度有方、赐黄马褂。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携王公贵族逃热河。11月,苗沛霖暗投太平军,割据安徽。

咸丰十一年(1861),2月,苗沛霖举兵反清,联合捻军张乐行围安徽巡抚翁同书于寿州,并联络庐州陈玉成,被太平天囯封为奏王。10月,苗沛霖攻陷寿州,清廷将安徽巡抚翁同书押京下狱候斩。11月,袁甲三(55岁)收复安徽定远,慈禧、慈安两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掌权,胜保因政变中支持慈禧升兵部侍郎。

同治元年(1862),1月,苗沛霖联合捻军、太平军围代理巡抚贾臻于安徽颍州(今阜阳)。3月,兵部侍郎胜保率军进安徽。4月,苗沛霖投降胜保,里应外合大败捻军,张乐行突围,但清廷怀疑苗故意放张。5月,湘军攻陷庐州,英王陈玉成突围,苗沛霖为立功赎罪诱陈玉成至寿州,将其献于清军。8月,胜保奉旨入陕剿灭回乱。同年,袁甲三(56岁)开缺回籍(河南陈州)养病,捻军两攻陈州未下。

同治二年(1863),2月胜保兵败陕西,袁甲三(57岁)接连弹劾苗沛霖,僧格林沁令苗练解散。5月,苗沛霖再次举兵反清,攻占了凤台、怀远、颍上,重围寿州、蒙城。6月,袁甲三病故,同治帝赐谥“端敏”并抚恤,享年57岁,葬陈州淮阳(今周口淮阳区),有二子袁保恒、袁保龄。12月,僧格林沁部在安徽蒙城歼灭苗军,苗沛霖(1798-1863)突围时战死。

3.袁世凯生平录

咸丰九年(1859),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袁张营村(袁阁村北40里,今项城火车站附近),是袁保中第四子。

同治三年(1864),袁世凯(5岁)过继给叔父袁保庆(1825-1873),随袁保庆宦居济南、扬州、南京诸地,从小学习四书五经、骑射,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

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庆卒于南京盐法道任上,袁世凯(14岁)扶柩回籍安葬,其后居陈州府淮阳县(袁保庆、袁甲三均在此购宅地定居,淮阳与项城为邻县)。

同治十三年(1874),户部左侍郎(从二品)袁保恒(袁世凯二祖父袁甲三长子)回籍省亲,袁世凯(15岁)随其赴京,经举荐在国子监读书。同年,慈禧太后四十寿典,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98岁)匾额、如意、文绮。

光绪二年(1876),袁世凯(17岁)回河南参加乡试,但落第。同年,与沈丘于氏结婚。

光绪三年(1877),袁世凯(18岁)回京读书。同年,曾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随刑部左侍郎(从二品)袁保恒回籍奔丧,时河南大旱,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革职,袁保恒奉旨协助河东河道总督兼河南巡抚李鹤年赈灾。

光绪四年(1878),袁保恒赈灾染霍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逝,袁世凯(19岁)回居陈州府淮阳县,长子袁克定(1878-1955)出生。同年,与在陈州私塾教师徐世昌(1855-1935)结拜兄弟。

光绪五年(1879),袁世凯(20岁)以袁保恒的捐赈款得中书科中书衔(从七品)。同年,袁世凯参加乡试再次落第,徐世昌、徐世光兄弟均中举人(徐世昌曾祖、祖父曾在河南为官,其时已没落,袁资助二人白银百两以作路费)。

光绪七年(1881),袁世凯(22岁)投奔嗣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时任广东水师提督,赴山东帮办军务并节制四镇总兵)处参军,任帮办营务处。

光绪八年(1882),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国王李熙生父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夺权,王妃闵氏请清廷出兵平乱),水师提督丁汝昌、山东帮办军务吴长庆率军入朝迅速平乱,并押大院君李昰应于保定软禁,清廷以吴长庆功最,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同年,袁世凯(23岁)本欲回籍参加乡试,壬午军乱随吴长庆入朝,并率军冲锋杀死数十名兵变参与者,吴长庆为袁请功。

光绪十年(1884),吴长庆奉命回国,移防金州(今辽东大连),袁世凯(25岁)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留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同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协助驻朝总兵(正二品)吴兆有平定政变,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重视。同年,吴长庆病逝。

光绪十一年(1885),驻朝总兵(正二品)吴兆有举劾袁世凯(26岁)“妄开边衅、擅挪军款”,遂免职归国。4月,李鸿章(62岁)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兵;若朝鲜变乱,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照会)。10月,李鸿章命袁世凯护送大院君回朝鲜。11月,任命袁世凯为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员。

光绪十四年(1888),袁世凯(29岁)为强化宗藩关系,多次干涉朝鲜政务,且策划废黜国王李熙,李熙请清廷撤换袁世凯,国内御史亦攻击袁世凯“侈然自大,虚骄尚气,久留朝鲜,于大局无益”,李鸿章力排众议让袁继续留朝任职,期间遏制了日俄对朝鲜渗透。

光绪十六年(1890),袁世凯(31岁)次子袁克文(1890-1931)出生。

光绪十八年(1892),袁世凯(33岁)三子袁克良(1892-1948)出生,其后诸子陆续降生,袁世凯一生共1妻9妾、17子、15女。

光绪二十年(1894),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6月,起义军占领全州,拥兵十余万,逼近首都汉城,国王李熙急请宗主国清朝出兵助剿,清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2000人入朝,日本以保护日侨为名派兵一万余人入朝。7月,日军突袭汉城王宫,挟持高宗、闵妃,扶植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亲日政府,并偷袭清军运兵船,不宣而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袁世凯(35岁)化成平民逃至天津。8月,袁世凯奉命前往辽东,协助直隶按察使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期间主张募兵并编练新军,但未被采纳。9月,清军败退国内,日本占领朝鲜。11月,东学军进攻汉城,日军进攻辽东半岛;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2月,十余万东学军与日军、朝鲜官军激战,东学军损失大半、向南撤退。

光绪二十一年(1895),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孙中山建立香港兴中会。3月,日本占领整个辽东。4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东学军被歼灭。5月,袁世凯(36岁)请假回籍省亲。6月,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节制山海关诸军)、李鸿章(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王文韶(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8月,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其后袁进呈万言改革条陈(储才九条、理财九条、西法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康有为发起强学会,袁世凯参加。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亡命海外。12月,军机大臣奕訢、步军统领荣禄联名奏请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同日光绪帝批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在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加上4750名定武军,共7300余人,聘德国军官十余人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

光绪二十三年(1897),袁世凯(38岁)升直隶按察使(正三品),仍主持小站练兵。

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任其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开始戊戌变法。7月,康有为派人去小站联络袁世凯,经试探康认为袁“为我所动”,乃举荐袁世凯为侍郎。9月,4日,袁世凯(39岁)奉旨乘火车入京陛见,租寓法华寺,光绪帝暂住颐和园谕择日召见;同日,光绪帝罢黜六部堂官,慈禧太后以为过重,对帝频繁罢黜旧臣颇不满。15日,光绪帝召见军机章京杨锐,赐密诏“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若朕一旦痛切降旨,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两全良策,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16日,光绪帝在紫禁城召见袁世凯,垂询军事甚详;中午传旨升袁为工部右侍郎(从二品)、四日后请训;午后拜见礼亲王军机大臣世铎不遇,拜见军机大臣刚毅、兵部尚书裕德、王尚书得晤。17日,袁世凯入宫谢恩,光绪帝谕袁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宫门外候见庆亲王奕劻,匆匆数语即回寓;同日,上谕康有为离京赴沪督办官报局,口谕“速往上海,以待他日再用”。18日,早晨去贤良寺拜见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久谈兵事;中午拜见庆亲王奕劻在客厅候见,突接营电“英兵船多只游弋大沽海口、荣相传令饬各营整备听调”,即回寓作复电;下午接荣禄电报“英船游弋已调聂士成带兵十营来津驻扎陈家沟,盼即日回防”,回电“请训奉旨有期,未便擅行”;夜晚,军机章京谭嗣访袁,要袁“杀直隶总督荣禄控制武卫军,率军入京,派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皇宫”,请训时光绪帝会发朱谕,并告知“已雇好汉数十人,到时入园捕杀太后”,袁见势假意迎合,告知“率军入京围园难成功,下月上及太后赴天津检阅新军,再起事,可成”;同日,御史杨崇伊(受荣禄指示)上折请太后训政。19日,听闻光绪帝将接见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并聘为顾问、付以事权,甚至“中美英日合邦”,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紫禁城。20日,早上袁世凯受到光绪帝召见,上奏变法非易不可操之太急,中午乘火车到天津,抵津日已落,立即拜见荣禄略述详情,时有宾客未详谈;下午,光绪帝在西苑接见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夜晚,康有为乘火车至天津塘沽(次日晨乘英轮船赴沪)。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训政,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而下令抓捕,康有为已逃遂抓捕其弟康广仁;梁启超到日英使馆寻求营救光绪帝、康有为,并躲进日使馆;同时,荣禄在天津访袁,袁告知详情;晚上,荣禄向众僚出示太后训政之电。22日,荣禄、袁世凯奉旨进京,上奏“围园捕后”之事;谭嗣同赴日使馆,将自己的书信文稿交梁,其后回家。24日,军机四章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和监察御史杨深秀被捕;同日,康有为所乘英轮船到达上海外海,被英国驳船接至商船。25日,梁启超在日本使馆人员协助下潜逃天津,然后乘船去日本。28日,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宣武门外菜市口。29日,康有为乘英国商船到香港(其后流亡日美欧十五年)。

注:武卫军为首都卫戍军,共五个军、八万余人,荣禄新募部队为武卫中军驻北京大兴,聂士成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驻天津宁河,董福祥的甘军为武卫后军驻天津蓟县,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驻天津小站,宋庆的毅军为武卫左军驻山海关。

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巡抚毓贤剿义和团不力免职,调袁世凯(40岁)任山东巡抚(从二品),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即小站新军)入鲁大力清剿义和团,义和团转战直隶。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袁世凯(41岁)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乱,诸多京师王公大臣赴济南避乱。同年,兴中会在广东惠州三洲田起义。

光绪二十七年(1901),11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逝,袁世凯(42岁)受命署理。同年,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43岁)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一品),并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设立练兵处,袁世凯(44岁)任会办大臣,并创办武备学堂,聘请大批日本军官任教。同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上疏请渐行罢废科举。

光绪三十年(1904),袁世凯(45岁)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期间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1.25万人,共约8万人,除第一镇由铁良统率外,其余五镇都在袁世凯(46岁)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同年,清廷废止科举。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合并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受御史参劾,袁世凯(47岁)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12月,同盟会在江西湖南发动萍浏醴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慈禧太后升袁世凯(48岁)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杨士骧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5月,同盟会发动湖北黄冈起义。6月,同盟会发动广东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同盟会发动广西钦廉防城起义。12月,同盟会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1月,载沣(光绪帝异母弟)任军机大臣。3月,同盟会发动广西钦廉上思起义。4月,同盟会发动云南河口起义。11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不足三岁的溥仪继位,年号宣统,生父载沣为摄政王,光绪帝皇后静芬为隆裕皇太后。12月,摄政王载沣欲以光绪帝手书遗稿诛杀袁世凯(49岁),被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张之洞劝阻。

宣统元年(1909),1月,上谕“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50岁)返回河南,先隐居河南新乡辉县,后转至河南安阳。

宣统二年(1910),2月,同盟会发动广东广州新军起义。

宣统三年(1911),4月,同盟会发动广东广州黄花岗起义。6月,四川爆发保护运动。9月,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队伍发展到20多万,清廷调1/3湖北新军入川镇压。10月,同盟会发动湖北武昌起义,月余十五省独立,内地十八省只剩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朝廷。11月,清廷任命袁世凯(52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抵京撤销皇族内阁、重新组阁。12月,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开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出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1月,袁世凯(53岁)回家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世凯幸免于难;当月,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当月,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南京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当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二年(1913),2月,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根据开票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负责组阁。3月,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4月,查出宋教仁遇刺系国务总理赵秉钧指使;与英德俄日五国银行签订《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以关税盐税做抵押借款2500万英镑。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54岁)。9月,张勋率武卫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逃亡日本。10月,国会选出袁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袁世凯以叛乱罪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国会由于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运作。

民国三年(1914),1月,袁世凯(55岁)解散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日本对德宣战,攻打德国租借地青岛和德属胶济铁路。11月,山东德军投降,日本占领山东。12月,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

民国四年(1915),1月,袁世凯(56岁)政府向日本交涉,要求日军撤出山东。2月,日本趁欧战正酣、列强无暇东顾,提出企图把中国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并要求中国不得外泄。5月,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军舰游弋渤海,增兵山东、奉天,为避免开战,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同意21条中的14条)。9月,代行立法权的参政院开幕。10月,参政院通过《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1月,全国选出国民代表1993人。12月,11日,国民代表大会以全票通过同意君主立宪制,并拥戴袁世凯为皇帝;12日,袁世凯同意就任皇帝,预定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总统府改为新华宫,拟定《新皇室规范》。25日,云南原都督蔡锷、现都督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通电发对帝制,组织讨袁护国军约2万人北伐。

民国五年(1916),1月,贵州独立加入护国军,护国军占领湖南大部。2月,护国军占领广西。3月,护国军占领四川大部,袁世凯(57岁)取消帝制,仍担任大总统。5月,护国军占领广东、四川、湖南,陕西独立。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加重而病死,副总统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蔡锷任四川督军,南北议和。8月,袁世凯归葬河南安阳。

4.袁世凯家谱

500

5.袁世凯家族

(1)袁树三支

袁耀东长子袁树三(1802-1843),中秀才(邑庠生),官至开封府陈留县训导(从八品,曾代理教谕事),有二子袁保中、袁保庆。

袁树三长子袁保中(1823-1874),以附贡生捐同知,一生未仕,有六子袁世昌、袁世敦、袁世廉、袁世凯、袁世辅、袁世彤,

袁树三次子袁保庆(1825-1873),随叔父袁甲三剿捻,官至江宁盐法道(正四品),无子,过继袁世凯为嗣子。

袁保中长子袁世昌、五子袁世辅、六子袁世彤未出仕,一生经商务农。

袁保中次子袁世敦(?—1909),是袁保中正妻唯一嫡子,捐盐大使衔(正八品)。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候补知府管代营务处兼巡河工。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平原县拳民、教民冲突导致部分拳民被捕,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率三百人劫狱,袁世敦受命率兵弹压,清军伤亡惨重,后虽诱捕朱红灯,但仍因纵勇扰民而除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奏请为袁世敦平反,朝旨准袁世敦开复原官。宣统元年(1909),袁世敦逝世于济南。

袁保中三子袁世廉,生卒不详,光绪十一年(1885),袁世凯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后,让袁世廉到朝鲜协助。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廉投效聂士成军,总理芦防营务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袁世廉去济南投奔山东巡抚袁世凯,负责减成捐局,为剿抚义和拳筹集资金。光绪二十七年(1901),袁世廉在河南驻军中任翼长,开封灾民抗租,成功调解。后办理武昌淮盐总局督销事务、出任徐州府兵备道,不久因患风痹病,请辞回安阳洹上村养病,病死于洹上村。

袁保中四子袁世凯(1859-1916),捐监生,官至民国大总统,一生共1妻9妾、17子、15女。

(2)袁甲三支

袁耀东次子袁甲三(1806-1863),进士出身,官至漕运总督(正二品),有二子袁保恒、袁保龄。

袁甲三长子袁保恒(1826-1878),道光六年(1826),出生于河南陈州府项城袁张营,早年读书习剑。道光二十六年(1846),20岁中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24岁中进士,朝考中庶吉士。咸丰三年(1853),27岁任翰林院编修,投父亲军中效力。咸丰七年(1857),31岁因战功升侍讲衔(从四品)。咸丰八年(1858),32岁因剿捻勇猛赏“伊勒图巴图鲁”(勇士)名号。咸丰九年(1859),33岁充文渊阁校理、顺天乡试官。咸丰十年(1860),袁保恒(34岁)随父剿捻。咸丰十一年(1861),苗沛霖起兵反清攻占定远、怀远,袁保恒(35岁)率兵五千收复怀远。同治元年(1862),袁保恒(36岁)任翰林院侍讲、侍读,袁甲三病重,请假回淮阳侍奉父亲。同治二年(1863),袁甲三病逝,袁保恒(37岁)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提出“置军屯田”未被采纳,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法国军队帮助剿捻,袁保恒上折反对,被采纳。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38岁)再次上奏“置军屯田”,不经督抚反复奏请,被吏部降级处分,由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降为鸿胪寺少卿候补(从五品)。同治七年(1868),捻军再起,朝廷命湖广总督李鸿章率部剿灭,袁保恒(42岁)上折请缨出战,因战功升翰林院侍讲学士补用,授三品衔;同年,在陕甘总督左宗棠部管理西征粮务,并得专折奏事。同治十一年(1872),袁保恒(46岁)升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左军收复肃州,袁保恒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从二品)。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恒(47岁)任户部左侍郎(从二品)兼管三库事务。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48岁)回籍省亲,协同堂兄袁保中编修《袁氏家谱》,带堂侄袁世凯(15岁)进京读书;同年,慈禧太后四旬寿典,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98岁)匾额、如意、文绮。光绪元年(1875),3月,袁保恒(49岁)奉召从左军回京,8月,署吏部右侍郎(从二品)。光绪二年(1876),袁保恒(50岁)任刑部左侍郎(从二品)。光绪三年(1877),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袁保恒(51岁)回籍奔丧,时河南大旱,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革职,奉旨协助河东河道总督兼河南巡抚李鹤年赈灾。光绪四年(1878),袁保恒(52岁)赈灾染霍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逝,朝廷谥文诚,长子袁世勋赐封员外郎(从五品)。袁保恒卒年52岁,有一子袁世勋。

袁甲三次子袁保龄(1841-1889),咸丰四年(1854),13岁中秀才。同治元年(1862),21岁中举人。同治五年(1866),袁保龄(25岁)会试再次落第,以父荫恩赏内阁中书(从七品),此后任内阁中书十三年。光绪三年(1877),袁保龄(36岁)编纂《穆宗毅皇帝实录》有功,赏戴花翎,官衔升为四品。光绪四年(1878),袁保龄(37岁)因赈灾有功升道员,加三品衔。光绪五年(1879),《穆宗毅皇帝实录》全书告成,袁保龄(38岁)赏二品顶戴。光绪七年(1881),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北洋佐理需才”为由,奏请调袁保龄(40岁)到天津负责北洋海防营务。光绪八年(1882),袁保龄(41岁)出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身兼军政二职。光绪十年(1884),李鸿章巡阅旅顺口,看到海防营务建设成果,赞赏袁保龄(43岁)“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光绪十二年(1886),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生父)亲阅旅顺口,赞赏袁保龄(45岁)“旅顺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龄尤为得力,奏闻下部优叙”。光绪十五年(1889),袁保龄(48岁)病卒于旅顺防地,朝廷优抚,卒年48岁,有七子。

(3)袁凤三支

袁耀东三子袁凤三,生卒不详,中秀才(邑庠生)后屡试不第,二哥袁甲三帮其捐官河南禹州县训导(从八品,年薪40两白银),任职二十余年,捻乱时率军守城,禹州未被攻破,加四品候选同知衔。卒于禹州训导任上,有一子袁保颐。

袁保颐,袁凤三独子,生卒不详,十四岁父亡,随堂兄袁保恒在京师读书,因袁甲三余荫,授户部陕西司主事。光绪十一年(1885),随巡抚刘铭传来台,办理沪尾(今台湾新北市淡水区)海关税务,征得税银数十万两。光绪十七年(1891年),台湾发生“漳蕃之乱”,袁保颐戡乱有功,叙为道员,加三品衔。合肥人龚仰渫担任驻英公使,奏调袁保颐当参赞,袁保颐刚到天津计病故。有二子袁世斌(官至湖北知府)、袁世恪(官至直隶邢台南和县知事)。

(4)袁重三支

袁耀东四子袁重三,生卒不详,中秀才(邑庠生),留居陈州项城县袁阁村主持家务,孝养老母,课读子侄,捻乱率乡团助剿,封资政大夫衔。有四子袁保晋、袁保纯、袁保恬、袁保皖。

长子袁保晋、三子袁保晋留居乡里,未出仕。

袁保纯,袁重三次子,生卒不详,中秀才(邑庠生),跟随袁甲三剿捻,历任山东益都知县、德州知州,卒于德州任上。有一子袁世漠,四品衔,补东河同知。

袁保皖,袁重三四子,生卒不详,中秀才(邑庠生),跟随袁甲三剿捻,官至四品道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