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读书笔记(4)
创造历史的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改造中国革命形势的力量便是蕴藏在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之中。抗日战争之前,共产党只有三万军队,国民党有三百五十万军队;而抗战结束,共产党有了一百万军队,国民党有四百万军队。共产党的军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农民。根据统计,早在抗战之前,红色政权之中土地改革后愿意参军的青壮年一百个里面便有八十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农民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中,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长期处于封建的生产方式之中,有小生产的特点,长期自给自足,每天与他们产生利害关系的也只有一小部分人,不像无产阶一样参与社会化的生产。农民这样小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民有着小农思想的局限性。历史上数次王朝更迭也少不了农民起义的身影,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便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运动,运动领袖们进入大城市便安于现状贪图享乐,最终也没能改变中国的悲惨现状。
二七年蒋介石等背叛革命之后,只有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只有中国共产党记住了孙中山先生临终“革命需要唤醒民众”的告诫,矢志不渝地践行着“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坚持土地革命毫不动摇,为日后力量的壮大打下了基础。封建社会的中国,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大量的掌握在少数不劳动的人手中,中国的封建王朝更迭的历史便是土地兼并的历史。一次次改朝换代,便是一次次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划分,皇帝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每一次王朝更迭,最大的地主便会改变,但封建的、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广大的农民在三千多年的封建的生产方式之中食不果腹,是最大的社会生产力,却拥有着最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封建的生产方式不被废除,农民的生活状况就不会有质的改善,中国革命是要废除封建的生产关系的。
土地革命的进行方式,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是,便需要弄清主要矛盾是什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土地革命时期,贫雇农占农民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拥有少量土地的中农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富农地主占到了百分之十,其中富农又占到了百分之五。只有拥有最多土地的地主才是最反动的力量,初期我们需要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打击地主,富农由于其与地主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观察这个阶级的分化情况再来决定中后期的工作如何开展。在阶级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时,土地的改革需要比较“左”。二七年到三七年之间,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政权中实行没收土地再分配给地主的政策,同时,适当的分发地主的浮财。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党风军风的整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红色政权中广大人民的支持,解决了自己的后勤保障问题。
而当民族矛盾成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时,土地的改革需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这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抗日根据地中便实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减小了广大贫农中农的负担,也让地主富农们不至于反对我们。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受到了来自国民党和日本军的双重打击,根据地日益萎缩,生产资料遭到大幅破坏,党便号召军队和干部们直接利用空闲时间参与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小农民的负担,在军人和干部们参与生产的过程中,也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
当我们打跑了民族敌人时,土地的改革政策便又可以“左”一点。总之,我们的土地政策需要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调整。抗日之后的解放战争,共产党也一刻没有忽视土地政策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将全国分为三种地区:一、抗日之后至反攻之前的解放区,这些地区土地分配已经基本完成,大部分贫农也已变成中农,干部们只需适当领导调节即可。二、抗日之后的新解放区,这些地区又要依靠贫农,实行彻底的土地重新分配政策。三、反攻之后的解放区,这个地区没有基础,地主富农势力较大,需要先中立富农专门打击地主,分地主浮财和土地,然后再把富农多余的和出租的土地及其部分财产拿来分配。总之,土地改革的过程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依靠人民废除了三千多年来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地主阶级作为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在中华大地上不复存在,为中国生产力的大解放扫清了障碍。从此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走什么道路由中国人民自己说了算,不再有依附帝国主义的反动的地主阶级,不再有让人民食不果腹的封建统治者。
是谁有着如此改天换地的力量?人民,唯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