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谈谈如何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看到一篇宁南山的文章《为什么我们总是打不赢舆论战?》。说实话,看到这个标题,心里就反感,虽然文中的内容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想,这也许是这些年某些人盛行“标题党”的恶果吧!其实可以改成《我们如何打赢对外舆论战?》或者是《对外舆论战,主流媒体不能缺位》或者是《知识分子在对外舆论战中要发挥战斗力》啊,甚至也可用我的这个标题《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外舆论战中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那为什么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呢?因为,毛主席说过:“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正如地上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对外舆论战也是如此,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错误的东西就会充斥其间。所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前不久,“决战亮马桥”引来一波炒作,美国、伊朗驻华大使馆于微博隔空斗法,网友建议他俩在亮马桥约一架,史称亮马桥会战。但这绝不是一种常态化的方式。因为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跟世界上最大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网络平台上,使用标准汉语进行外交缠斗”的情形并不多。
但是另外一种情形,也就是等到如金灿荣教授所说的“全世界都说中文”,那时再来强化对外舆论,也不现实。
那么,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需要我们主动进攻。
美国将军巴顿的“战法”,可以让我们参考参考。巴顿自信自己是命中注定的伟大人物,他有句名言:不让敌人进攻你的办法就是你去进攻!!他说:从没有人成功守住任何东西,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
那如何才能实现进攻呢?我的想法就是我们不但要守住国内的舆论阵地,还要向西方媒体等对外舆论战的阵地进攻。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统筹对内和对外两个舆论战场方面,还做得不够。不仅在国内舆论战场上,面临各种敌对势力的进攻:一些“公知”沦落为汉奸式的人物,沦为“美吹”、“日吹”,整天在那里唱衰中国;一些媒体人宣传能力低下,自觉不自觉地搞各种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大部分国人则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等等。在对外舆论战场上,则很少有主动进攻、主动挑起议题的情况。直到近期,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华春莹在“推特”上发文,才看到点点起色。
这让我想起了晚清怪杰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可谓是对外舆论战的先驱人物。他批评西方,把中华文明的经典论著翻译成西方文字,用以当作战斗的武器,反而引得西方的好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尝言:“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辜鸿铭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中国第一人。他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名校;获文、哲、理、工、神等13种博士学位;精通英、德、法、意、拉丁、马来和希腊、日、俄等9国语言文字,第一个将中国的“四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上去,把中文转换成英文、德文、法文等等西方通用文字,在西方的媒体上进行进攻作战。我们要注意的是,辜鸿铭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可想而知,他那时的“逆行”是多么的艰难。
我觉得,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大量的如辜鸿铭似的人才。说来惭愧,少年不识辜鸿铭,只知他倒读英语报刊,并用标准的伦敦口音反讽笑他的人说:“英文这玩意,不倒起读简直没意思”;少年不识辜鸿铭,只知国内的知识分子们说他的“茶壶论”、清朝灭亡了还拖着根大辫子等等。如今识得辜鸿铭,感叹其为一伟人。文化巨擘吴宓亦称赞辜鸿铭说:“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多年来,语言所形成的障碍,一直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中国人大多看不懂外文,外国人也大多看不懂中文,超越信息隔阂导致的思想意识沟壑,困难不小。这其中,“通译”的作用非常巨大。
而辜鸿铭的语言天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英文造诣,孙中山、林语堂皆推为“中国第一”。其德文水平也达出神入化之境,德国作家帕凯说:“辜鸿铭是我可以用地道的德语与之交谈的第一个中国人。”
所以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主动向西方舆论发起攻击,也需要千千万万个学贯中西、爱党爱国的“辜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