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称,抵制“三观不正”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年儿童,指出来的好
文/家奴
澎湃新闻7月28日消息,最近,《英国病人》、《包法利夫人》等经典文艺作品涉及“三
观审查”的豆瓣短评,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比如,在电影《英国病人》的豆瓣短评中,很多提到不认同本片“三观”、“婚外情”的评论得到不少网友的赞同。
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的短评中,称包法利夫人为“爱慕虚荣的白富美”、“女文青”等评论也获得了很多支持。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名著也遭遇了此类评价:
司汤达的《红与黑》。
杜拉斯的《情人》。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有人称,这类评价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也绝不局限于这几部作品。从古希腊神话到《红楼梦》,古今中外众多名著都难逃“三观不正”的数落,但透过这样一个看似宏大实则狭隘的标签去观看文艺作品,则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包含在这些作品中的广袤意义和可能性。在对这些评论的讨论中,很多人认为是如今社交媒体的形态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由于整个环境的快节奏,人们想要迅速了解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从未涉足的领域,最好的办法便是给它一个标签。近几年在网络上一浪接一浪的流行语便成了最好的标签方式,从“高富帅”到“玛丽苏”,从“绿茶婊”到“直男癌”,这些词语本身是对一类现象或者人物诙谐精微的阐释和讽刺,但一旦它们被做成印章随意戳盖,精微的含义被刻板地固定甚至压缩,津津乐道的讽刺也成了刻薄的无端指责。前段时间,偶像剧《流星花园》的女主角杉菜也被盖上了“绿茶婊”的章。
而一旦从这些迅速入门的捷径去观看作品,或者把这些悬置于其他意义之上,作品的丰富性便被消解。就拿电影《英国病人》的原著小说来说,当女主角凯瑟琳在沙漠的洞穴中写下:“我们在一个真实的国家中,而不是地图上描绘的那些有边界的、以统治者命名的国家之中……我想与你、与朋友们走在这样的地方,走在没有地图的地球上”,它所包含的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孤独底色的描绘都足以撼动人心。然而,这些作家通过作品所要体现的宏大意义,都被“三观不正”、被简单的标签掩盖了。
不难看出,被“三观审查”的文艺作品,大多有不伦之恋等情节。文艺作品对“不伦”的表现是对人类激情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种种道德困境的展示,其魅力就在这种困顿却热烈的情感中得以放大。而另一方面,文艺作品并不一定是经验的。苏珊·桑塔格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不相信有‘人类经验’这种东西存在。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力,有各种不同的对艺术的要求,对‘艺术家是什么’也有不同的自我构想。艺术家认为有必要做的事情是,给人以经验的新型态……艺术家是这样的人,即他挑战被接受的观念,或者给予人们关于经验的其他信息,或者其他阐释。”文艺作品应当是对不同的可能性的展示,可以是最日常的一种,也可以是最极端的一种,是创造性地而不是刻板的。
除此之外,对文艺作品的审查不仅限于“三观”,一切标签化的叙述都是我们应该警惕的。近几年文艺作品的评论门槛降低,“演技”、“故事”、“人物塑造”等词也就成了每个人评价时的惯用词语,比如刚刚遭遇过三观审查的杜拉斯的《情人》,在网友的短评中出现了指责作者的逻辑与叙事的评价,且获得了短评中最多的“有用”。
然而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标准是多元的,很难界定,不论是“演技”、“逻辑”还是“故事”,都不过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一切文艺作品的标准。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要有完整跌宕的故事情节,立体真实的人物塑造,创作者可以突出自我风格而牺牲故事,可以展现特定形式而弱化人物。意识流文学对内心的体察、存在主义文学对人生荒诞的展现,如果都用这些标签去衡量,恐怕也无法领略到作品所真正传达的意义。
我曾经上过一门小说课,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给一学期课程的结语是:文学不是在说“应该是什么”,而是在说“也可以这么去看”。所有的文艺作品也应当如是,我们热爱文艺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拓宽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得了尽可能多的关于美、关于激情、关于人类命运的体验,如果戴着贴满标签的眼镜去打量甚至束缚这些作品,则不论是对于作品还是对于我们自身,都是一种损失。
网友认为:
支持的观点,
文艺作品展现的是人性的方方面面,残忍自私放荡也是人性,这个世界上有好人就有坏人,一部优秀的作品怎么能用作品中某个人三观不正就被否定。
豆瓣上一些普通老百姓读者的评论而已,盖上“三观审查”“文艺作品评价”之类的帽子不太合适吧?很多名著确实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决定这个的是作者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些在过去那个时代理所当然的东西拿到现在来确实会受到批判,这不是作品的文学水平出了问题,仅仅是时代不同了罢了。普通人看书未必能够透过时代背景看到书里的文学价值,往往就是通过作者所不认同的“演技”、“故事”、“人物塑造”来理解和接受书里所要表达的内涵,做出的评论自然围绕这些来讲,不知道哪里奇怪了。还是希望不要把文艺界与人民群众割裂开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才好。
文艺作品有其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也是文学艺术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很多时候,脱离时代背景,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衡量当时的故事,本身就不合适。《安娜卡列尼娜》您不能只看见劈腿婚外恋吧?但是,三观不正的烂片和文学作品实在太多,太恶心。三观审查这东西在当前背景下,并非没有必要,不能一棍子打死。
归根结底是想象力的问题。无法想象一个全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道德体系,无法想象在那个环境中人的追求与无奈,无法客观看待、区别审视作品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
“这个放在我所认知的当今现实中会怎样”和“这个放在作品中的世界该如何评价”本来就是阅读中不言而喻应区别看待的。但对文学训练不够的阅读者,作品中的背景描写往往视若无睹充耳不闻,他们往往将人物的部分行为拖出作品的世界,放入自己的现实认知中进行审判。而他们拖出来审视的往往根本就不是作品的主要矛盾点。
准确的标签可以极大的简化理解上的困难,非常适合小学生食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等等,这就是最早和最简明的标签。
其实任何成年人都知道人生是复杂的,思想是多变的,性格是黑白交织的。但标签就像毒品,用惯了就停不下来。扣标签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居睿智,打破权威的快感,“我的眼光是多么敏锐和透彻呀”。而为标签党点赞的人呢,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又涨了姿势的叹息。
有些时候我也很难克服这种感觉,毕竟高高在上的人物(包括虚拟)被打落,无论是不是真的,无论有没有意义,终归是有快感的。扣标签其实就是这种感觉的变体——标签极少有正面的,顶多是似褒实贬,大部分都是恶心人用的。
话说回来,“三观”这东西是即时的和现在进行时,和文化艺术遗产根本扯不到一起——古代的青铜器很好看么?但那是无价的国宝;古代人的喜怒哀乐能和现代人一样么?水浒里的好汉杀人如麻,三观正不正?但古代作家描述的古代生活是无可替代的资料宝库,在史书和古董上是永远无法表现的。越是古老数量越少,自然也就越珍贵。
那么现代的作品(数量可以无限大)又如何?除非是针对作品的形式或质量(比如“民国时期的爱情佳作”等等),否则涉及“主题思想”的标签(比如三观不正)对于文学艺术作品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难道只能描写一个黑白分明的童话世界才是唯一“合适”的东西?成年人应该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和是非标准,也无需别人来强行做什么“人生指南”——于连是凤凰男?好伟大的发现啊。这和小孩子看电影大喊“爸爸,那是坏人”一样——嗯,孩子啊,你终于开始懂事了。
说到底,抵制“三观不正”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那些还没有树立人生观的人,尤其是少年儿童,所以大家才会如此在意教科书的编写内容。至于接受过完整义务教育之上的成年人,那么多正能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会学习吸收,某些作品(无论古典现代)中的“三观不正”却会让人堕落?这不过是衣冠禽兽的借口罢了。
其实,“三观不正”真的很可怕吗?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足够了:目前中国人中,看过《水浒》的有多少?看过《古惑仔》的有多少?那么,就不提“有活力的社团组织”了,20岁以后真正打过群架的有多少?。只要简单联想下去,类似的问题太多了。
什么是三观正?有统一的标准吗?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己之所欲就可以乱施于人吗?三观这个东西本来就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民族性格等复杂因素相关。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三观。以中国为例,古代的妇女如果不讲究三从四德,肯定被当时的人认为三观有问题;但放到今天,又有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再比如,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很多家庭的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父母也没有给子女带小孩的义务,但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同样的行为可能又会被一些自以为是的人认为是三观不正。世界本来就是有多元文明,当然也有多元的三观。中国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随便给不同观念不同文化的事物贴标签,本质就是一种浅薄和无知的表现。
文字和场景的丰富、优美 不代表就不接受批判。为什么需要批判?因为价值观念一直是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可以因为个人的私欲、私利打破社会的束缚 那就去找完全满足的好了……有这样的社会吗?如果有 那也要准备承受别人对你“合情合理合法”的背叛好了 不要再无病呻吟而应拿出勇气去吧……也不要在原有的社会寻找让你意淫天下的空间。
于连爱过一个女人吗?哪个对象不是他包含无数私心杂念所选择的?
“安娜”翻拍了一遍又一遍 怎么不见有人拍“两姊妹”“一九一八年”……还不是因为价值观?
关键是会不会用批判的态度去看,是当反面教材,还是行为准则。如果书没有这种让人去深入思考的引导,而只是单方面强调存在即是合理,那就怨不得别人怀疑这书有问题了。
其实那些“怀疑”的人动机很简单,他们就是一些同性恋通俗文学或者二次元动漫、轻小说的爱好者,这些类型的文艺,经常被人从道德上指责,于是这帮粉丝就跑出来搞“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针对经典文学作品,搅舆论的浑水,《包法利夫人》这种现在都没几个人会看的小说其实根本就不是他们主要针对的目标,四大名著、中国历史,早就被他们糟蹋过不知道多少回了。
吃瓜群众就别上这些人的当了。
1993年6月,《白鹿原》单行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白鹿原》因其尖锐的历史政治观点及大胆的性爱描述,曾在竞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前(1997年),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编辑和删减。据何启治回忆,当时评委会负责人打电话给陈忠实,转述了一些评委要求他进一步修订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认为:书中关于政治斗争的若干描写可能引起误解,应以适当方式予以廓清;另外,一些与表现思想主题无关的较直露的性描写应加以修改。
有些评论似乎缺乏对豆瓣、澎湃之类媒体或平台缺乏了解。
通俗地讲解一下吧:它们要是造势说要讲道德、讲三观了,开始批判潘金莲是荡妇了——那只可能是要给西门庆“平反”,不可能是要给武大郎“正名”。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往往是因为反映和引领了时代精神,发现/发明了可以为一个文明所用的重要原型。对于初学者,不是这个文明谱系里长出来的果子,get不到精髓,读外国名著就还真不如读人家的通俗文学,光拿来装X毫无意义。这是一方面。
并不奇怪,那些不伦情节,露骨描写看懂只需要眼睛,而另有一些东西,看懂需要脑子,而这个世界上,不带脑子的人本就更多,不仅如今如此,什么时代都如此。
我之前在另一个评论里提过,曾经遇到过一个90后,他不明白黄世仁为何要被批判,在他的价值观中,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杨白劳还不起钱死了活该,至于后面那些拿喜儿抵债之类的,也是在封建道德标准下允许的(他的原话)。我无法跟他解释‘封建社会阶级压迫’这些东西,虽然课本上都学了,但是对某些人来说是没有实感的,他们其实只能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里触及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他们理解不了。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三观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好像你看古希腊经典悲剧结果对他们的因果报应理论,看得一脸懵逼,就是因为生存环境和时代差得太远,但你不能用现代眼观批判那个时代的道德。同样,孔子的著作为何伟大,也是因为要站在他那可怕黑暗的时代去理解他的先进理论与人性光辉,不能拿现代的三观去批评数千年前的古人(就一句话概括:要有辩证思维)
反对的观点,
一部文学作品在公开发表了之后,就不能阻止读者们对作品的评价。立体感的评价也好,扁平化的标签式评价也好,都是各种读者感受的真实体现。至于这些评价是不是有水平,不应该成为剥夺别人评价权利的理由。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就不能容忍有人批评《英国病人》?我倒是觉得应该鼓励人们说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想法,因为这样有助于提升人们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的兴趣,也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鉴赏力。
借用并引申观网网友上次的评论:描述什么,怎么描述归你文学作品,弘扬什么,如何判断归读者。
再引用一位我十分敬重的网络作家的话:当一部作品完成,在读者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作者应该闭嘴。
人家评价的也不错,既然提倡多元化,那就要同意别人合理的差评。因为是名著所以就不能批评三观不对?有这个道理?给别人冠上一个三观审查的帽子,塑造一个僵化愚昧的读者形象,这种做法也是够坏的。
文学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应该批判性的提倡一下。这些国外的名著也基本等同于中国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类的作品。其中持有的思想或者观念当然要批判。这些现代化的网络标签用语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当前提倡的根植于我国固有历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的一种表现。并不应该否定。
认识年纪轻轻的小姑娘,被宫斗剧和一些古风小说洗脑,满脑子都是封建等级思想。评论作品都会说什么:她一个庶出的,有什么资格跟嫡出的斗? 妾是小三,凭什么要翻身?一个丫鬟也敢跟主子这样说话。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些话出自清朝遗老遗少。居然都是些十几二十几的孩子。
一本书具有时代性可以理解,但是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让曾经某些特殊时代的名著也走下神坛呢?社会在发展,知识在发展,不断有新的篇章写出来,也有旧的名著要淘汰才行。要不然不挑不拣全都冠以名著之名一起陈列在书店里,浪费的是读者的时间,毕竟现在太多的“名著”已经不适合阅读了,也给不了任何人以启发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初中无意中借的一本十日谈,想起来借着本书只是因为上历史课听说过。读来以后简直震惊,比三枪拍案惊奇还金瓶梅。害的我那阵子人都是虚的走路都腿软。
评个新的四大名著吧,《三体》《大秦帝国》《临高启明》肯定要有,再提名一个?
作为普通读者,给文艺作品一个简单的评价,难道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难道你想要普通读者都像文艺评论家一样,分析它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吗,抑或是分析一番人性的劣根性?
我们不过是简单抒发一下感受而已,怎么就变成“审查”了呢!还要不要我们普通人说话了?
文学经典,经典在真实的描写了大时代背景,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所有经典文学的主人公都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可供读者学习的好榜样。纵然有时代背景的原因,可是很多悲剧的主角,读者可以看出三观不正,也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人很讨厌那些所谓的西方经典文艺作品,世界名著之类的,背景差异太大,很多读之无味,部分原因可能是那时候年轻。如果仅仅为了学英语,真的没必要去读这些东西。新闻杂志,畅销小说可读性更强点。
文学作品是分读者群的,这些作品适合成年人看,但未必适合少年看,名著,是上到99下到9岁的孩子都能看的书,所以,读者的评价,也是有道理的。同样,一本被称作国家名片的文学杂志中,有了色情文学,他还怎么让更多的读者去接受,甚至,被家长抵制,因为,他们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通过这些本该严肃端庄的刊物,却是沽名钓誉,满纸的色情。抵制“三观不正”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保护少年儿童,指出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