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 | 坐拥区位优势的聊城,招商为什么“硬”不起来?

500

新浪山东原创编辑/吕秀才

前不久,一则关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约谈综合考核排名靠后有关市负责人”的新闻,引发网友关注。据悉,在此次约谈的地市名单中,聊城因在2019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排名后3位而赫然在列。

与此同时,在山东省公布的2019年度双招双引考核排名榜单中,聊城排名亦不占优势,位列第三等末端。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聊城第一次在全省双招双引考核中排名靠后,在山东省2018年“扩大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考核等次”中,聊城同样位列第三等尾端,连续两年险险过线,让聊城在双招双引方面始终腰杆不硬、底气不足。

一直以来,招商引资都被视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城市发展的活力源”,而连续两年招商引资工作不见起色,聊城经济发展难免缺乏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据聊城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聊城GDP为2259.82亿元,在山东16地市中排名第14位,与2018年相较,下滑两个位次,增速仅有3.70%。

而在山东各地都在你追我赶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居于全省后列,还是因古城保护不力被约谈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引发聊城形象危机,以及连续两年的相关考核居于全省后列,这些事实,无一不在告诉已经跑慢了的聊城,是时候警醒了。

500

招商还需“聊”身硬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而招商引资更需要自身硬,才能引进新变量,培植新优势。经过40多年的大浪淘沙,如今的招商引资越来越尊重市场规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跟着资源要素走。

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的聊城,便集政策、交通等资源要素于一体,区位优势明显。一方面,它既是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三大发展战略叠加区,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发展战略的叠加区;另一方面,聊城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腹地广阔,交通便利。

除此之外,相比于周边其他地市,聊城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绝大多数县(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在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方面,聊城产业基础雄厚。 

但坐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聊城,在当地网友的眼中,却截然是另外一副模样。2019年,聊城在当地开展了一场以“聊城要发展,我该怎么办”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当时网上的逾百万“民生之问”主要集中于房价虚高、人才外流、交通问题、营商环境等聊城发展“拦路虎”。其中,反映聊城房价过高问题的网友留言,更是几乎占据了大半篇幅。

而根据吉屋网和齐鲁人才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聊城目前新房价格平均在9276元/㎡,而聊城职工目前平均月薪却仅为6275 元,无怪乎会有网友对此评论道:“聊城房价位居山东省前几位,房价太高,跟聊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过高的房价,让聊城留不住人,自然也留不住企业。拿聊城来说,聊城目前仍然是传统产业所占份额较大,生产的也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重点优势产业竞争力依然不强。而在聊城近几年引进的项目中,又普遍存在集聚现象不明显,新动能项目不成规模的问题。这样的聊城,想要像青岛、济南一样“大招商、招大商”,难度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营商环境作为检验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与活力的硬指标,对当地招商引资的影响也很重要。那么聊城的营商环境又如何呢?答案同样不容乐观。“在聊城想去一些单位办事,会先想有没有关系、熟人,有关系就是好办事……”“熟人”、“关系”、“办事”,类似这样的字眼,我们并不陌生,但正是这种重关系、重人情的“熟人社会”文化,成为了如今聊城优化营商环境的桎梏和藩篱,也让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望而却步。

而在2019年发布的全国经济总量前100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榜单中,聊城排名第82位,与近邻济南相较,落后66位。

其实,近年来为吸引外来投资,聊城一直在积极打造营商服务“软环境”。数字是结果最直观的体现,截至2019年12月底,聊城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7.2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9.09%。但与周边的济南、泰安等市相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以泰安为例,泰安2019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24.44亿元,足足超出聊城全年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近30%。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聊城自身之所以难以“硬”起来,“营商环境”和“房价虚高”是其中的关键。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缺乏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才是让聊城慢下来的最主要的原因。而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可参考下面这句话:

“对聊城市来讲,观念保守、基础薄弱、效率低下、环境不优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对慢下来的聊城来说,招商引资既是聊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500

“佛系”的聊城

随着全国新一轮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热潮方兴未艾,如今以深圳、苏州、济南、青岛等为代表的城市,在招商引资方面可谓狼性十足,而安逸日久、慢人半拍的聊城则显得佛系十足。

那么,在谈及“佛系”的聊城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如今狼性十足的济青等地。

首先是济南。现任湖北省委委员、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的王忠林,在就任济南市委书记时,曾说过:“各地招商引资就像‘虎口拔牙’、‘饿狼扑食’,一个好项目肯定会有很多地方去竞争。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拼抢精神,是不可能争下来的……”

在王忠林就任济南市委书记的2年间,济南正是在这种狼性精神的驱动下,由领导带头跑遍四大一线城市,走访企业,寻找合作商机,洽谈项目,签约项目,推介投资环境。在这样的努力下,刚刚在全省双招双引考核中排名一等的济南,2019年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会见重要客商187场(次),外出带队招商12次,推动签约项目98个,投资总额3324亿元,项目开工运营率56%以上,并面向全球绘制“产业地图”“人才地图”,精准布局招商。

有意思的是,对比济青两地2019年的招商路线图,竟然多有重叠,尤其是去年6月份,济青两地主要党政领导,竟仅仅前后相差半个月,同时拜访了同一个国家——有“全球第二硅谷”之称的以色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如今各地市对于高端资源争夺的激烈程度。

不过,在“大招商、招大商”方面,尤其是面向世界500强、国企央企以及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企业,屡屡夺第的青岛显然更有发言权。为了学深圳、赶深圳,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当着全国2000多位企业家表态:青岛建立了领导干部为“双招双引”站台制度,不管国企还是民企,只要企业有需要,领导干部就要出面站台。为此,青岛最近不仅副市长亲自直播站台为企业抢订单,还提出对引进的重大外资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的重大举措。

毫不夸张的说,为了招商引资,青岛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而且全都是最高规格。

与此同时,在去年发布的一张山东各市考察学习及合作对接点位图上,出行次数最多的济南、枣庄、威海等地,在此次公布的双招双引考核排名中同样居于前列。“比你优秀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句话可谓是对济青等地招商引资狼性精神的最好注解。

虽然出行次数与招商成果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无疑却有着直观的影响。俗话说,上行下效。当城市招商引资能够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招商引资自然会成为“一子运乾坤、一招定成败”的关键之举。

然而遗憾的是,对标青岛、济南、枣庄等第一梯队的学霸们,既没有被纳入京津冀协同规划,也没有在区域中心城市最核心朋友圈的聊城,似乎缺少了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和“你追我赶”的紧迫感,显得佛系十足。

当我们回眸聊城2019年招商引资工作:

市委书记孙爱军带队,在北京举行“双招双引”活动,现场签约6个合同项目、2个协议项目,签约额205.9亿元;

聊城开发区先后成立10个招商团组,开展外出招商36次;

对各县(市、区)委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必须拿出抓经济工作80%的精力抓“双招双引”;

书记和县长“双人组”,一人在家抓工作,另一人带队在外招商。

从上述的一系列举措中,不难看出聊城想要在群狼环伺的山东突围的决心。而盘点聊城双招双引政策,也会发现聊城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与第一梯次的青岛、济南几乎是“一样的配方”,同样都力度颇大,聊城最新发布的“双招双引”激励政策更是再次刷新底线:

对新引进的符合山东省十强产业和聊城市九大产业集群的省域外项目奖励,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且外来投资占比50%(境外投资项目外来投资占比10%)及以上的,连续3年新增财力全部奖励给企业,第4年、第5年新增财力的一半奖励给企业。”

我们不禁要问,同样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聊城,为何在招商引资方面一直“硬”不起来?是招商方式创新不足,还是平台支撑作用不强,抑或是专业招商人才匮乏?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落后的聊城不妨对标第一梯队的济青等地,多多效仿他们的招商大法。

在这场山东全省都在打的“双招双引”硬仗中,“硬”不起来的聊城,已经落后一局,眼下的聊城若想营造一块良好的投资热土,“刀刃向内,在思想深处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也许是最好,也是最快的选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