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方方日记》,感觉必须说点什么
方方日记是汪芳女士在武汉疫情封城期间,在家中所写,发表在由所谓“极左势力”统治的微博上,按照她的说法,是她的诚心之作。只可惜不知道为什么竟不知为何被自由民主的洛杉矶时报看上,最后也竟在汪芳女士“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登上报纸。汪芳女士也是一位坚强的作家。中国明明有杂志约稿,汪芳女士却非要拒绝,最后冒着被极左分子举报的风险发表在微博。或许这就是读书人的舍生取义吧,我不敢了解,毕竟相比方方日记中汪芳的自由,我却仅仅生活在《1984》,没办法听见外面自由的枪声,听不见龙应台女士的叫喊,甚至于没办法到外网以至于没办法看见伟大的民主自由的国家总统的推特圣经。
如果仅仅是对汪芳女士个人评价,是偏离了我的初衷的。她的著作已经被这个“恐怖”“残暴”的威权国家所封禁而难以找寻,我作为威权国家的弱小老百姓不可能学习英语去find the book in Amazon.所以自然不可能去找到英文版又重新翻译成中文版。但是我最后最终也不至于放弃,想着自由的面包的气息,我孤注一掷的登上百度,最后躲过重重封锁枪林弹雨而找到了这部被“封禁”的伟大作品完整内容。这居然花费了我宝贵的1分钟。。
邓小平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也正好认识一些生活在武汉的平凡的普通人,我也作为见证者经历过整个事件。我相信在这里我勉勉强强有资格评价它。
这里首先是方方日记里面的标题,上面充斥着“权力腐败”“威权政治”以及“国家压迫”。好似现在的社会是文革的延续,改革开放的时代没有到来。我承认,我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我也知道文革时候也确确实实值得反思,但是这与现在的时代完全不同,如果仍然用文革批判眼光看现代社会,那么每个国家都活在文革和《1984》之中。汪芳女士似乎依然活在文革的阴影下,嘴里面永远是“极左”“伤痕”“反思”。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汪芳女士是极为推崇这种“反思”的,毕竟我们是处于残暴的统治下,尸体必然是一车一车往外拉;手机必然是堆成小山的;冷藏车和医院堆放的尸袋在自由民主的国外是必然不可能出现的。
说到具体情况,武汉市政府当时是否出现了过失。有,确实有。一开始是有所不重视,第一批团队在到达之后却判断失误。后面确实出现了物资调配的不平衡,或者直接点的说,武汉红十字会的事情。事情出现了,有没有措施去弥补,有没有措施去预防?好像是出现的。不少官员已经下马,之前的错误都被纠正。我们出现了失误,我们为此付出了代价,此时汪芳女士在一边大写武汉日记“痛斥权力”,一边又作为作家主席利用权力护送女儿乘飞机到新加坡。现在之前利用疫情发财的官员双规了,请问汪芳女士有没有作为“自由斗士”的觉悟。或许这本方方日记应该末尾加一句话:“我痛斥特权,我使用特权——汪芳,武汉日记”。
我认识不少隔离期间在武汉的平凡的人。“时代是一座山,人民是一粒尘”,他们对他们的生活有自己的声音。我在此期间认识了一位来自武汉的女孩,她是千千万万武汉人的一员。她也写过她自己的日记,虽然文笔确实不如汪芳女士这种“自由之翼”,但是即使时代是沉重的大山,她作为尘也在黑暗中闪烁的出自己的光彩。
“我是一名武汉的中学生。
看着这部纪录片,熟悉的场景、亲切的口音,仿佛一只锤子不断地敲击我的心:“这里是武汉,你的武汉。”
第一次听说病毒,是和汉口的亲戚家吃过团年饭,驱车经过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大人们忽然压低声音说了一句“听说是有什么传染病吧,已经封了”,却只是权当茶余饭后一句八卦便过去了,没有人料到一切会变成现在这样。
过了几天,我们家原定的出游取消了。原因是,我们是武汉人。无条件地理解之余,我也感到很心酸——当时有多少网民带着恶意地把武汉视作“恶魔之城”?因此,在看到后来铺天盖地的“武汉加油”的口号时,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每一位如此温暖的网友,你们要相信这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它真真切切地是我的信仰,我们的九省通衢的江城一定会好起来的。每一个心怀善意的网友们,等春天来了,樱花开好了,欢迎你们来赏花,吃一碗热干面(真的很好吃),配上蛋酒、汤包、烧麦……
在家里宅着,也许对于我这种懒人来说并不难,但是也如一些网友的调侃所说,奶茶、零食也一并没有了,多么难熬啊。我想说的是,这也是我们无数原本活在蜜糖的滋养里的青少年的挑战,或许我们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一日三餐就只有饭、面、青菜,然而,我们懂得此时不应该哭喊,饭、面、青菜,足够香甜美味。
再说到医护人员,这已经是全国亿万人民共同歌颂的群体,由衷的敬佩和感激,我想不必再多说什么。永远,我们永远爱戴为人民群众付出的英雄们,人民永远都站在您们身后!顺便,我倡议各位崇拜钟南山院士的小伙伴们,请不要把这种崇拜用饭圈的方式表达出来,谢谢。
‘这里是武汉,我的武汉。’
‘它是众志成城的英雄之城。’
我的眼泪不争气,最后地呐喊一声: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观纪录片有感
(言论及图片转载获当事人许可)
方方日记代表谁?不少人说代表武汉,若是如此,武汉只不过是一个在危难当头怨天尤人罢了。如果有哪个人看过方方日记的,试问一下,你希望被它代表吗?武汉是危难之城,但是也是希望之城。在我心中,汪芳女士作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居然不比一位女孩更懂武汉。方方日记代表贫苦人民?她自己作为作家就利用了特权,住在别墅,用道听途说来写成文章。方方日记代表谁?我看的晚上头晕昏花,最终在字里行间看到歪歪扭扭的两个字:公知(公共知识分子)。汪芳眼中的改革开放,是一切向着所谓民主自由的灯塔彼岸靠拢,但是却偏偏不是走“旁门左道”超过灯塔。她无法接受一个被她批判的千疮百孔的国家能够度过危机。所以这个国家必然是有缺陷的,有毛病的,有错误的。必然没有比灯塔更好。
所以手机堆成山,官员无作为,政府隐瞒真相成为外网的“武汉”。
汪芳女士大声呵斥我们是“极左”,是重蹈文革覆辙。好像人民经历过改革开放后,会希望回到60年代一样。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现在汪芳口中的“极左”,在拼命维护国家声誉,而他们口中的“自由民主”却好像《1984》一样,可以刚刚感谢一个国家后又诋毁她。当然,这是“言论自由”,为了“言论自由”我应该闭嘴。
方方日记是所谓“自由民主”的狂欢和大麻。却不是人民心中真正的武汉。
p.s.:说一下题外话,我们中国缺少的武汉日记在哪里,就在民众心里,就在学生的日记里。可惜汪芳女士那样的人没有转载和整理,不得不说是十分可惜的。如果可以,这里希望有哪位“极左”能够整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