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最念念不忘的女人:历史远比电视剧拍出来的深情

最近,于正新剧延禧攻略热播。这部剧可以称得上是于正自宫锁连城被诉抄袭,凤求凰担任制片扑街,豆瓣获得3.5的低分后,难得一部值得期待的作品。

500

电视剧大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六年,魏璎珞为调查长姐死亡,进宫做了普通宫女。富察皇后担心魏璎珞走上歧途,竭力给予她温暖和帮助,魏璎珞也渐渐放下了仇恨,一步步成长为正直坚强的宫廷女官。后来,皇后不幸崩逝,临终前嘱托魏璎珞陪在乾隆身边,辅助他做一个有为明君,可因为种种误会,魏璎珞对乾隆怀恨在心。后来经过一段相处,魏璎珞转变了对乾隆的看法,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最终完成了富察皇后的遗愿,成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贵妃。

500

由此看来,虽然富察皇后并非主角,又早早崩逝,却是一个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人物。

剧中秦岚饰演的富察皇后,一出场,忧郁的气质和清淡的妆容,看上去就与其他妖艳贱货不同。

500

她温婉娴淑、心地善良,不愿与高贵妃争斗。也看得出来,乾隆是喜欢她的。只要她在,乾隆甚至看都不看一眼高贵妃。

500

为博皇后一笑,还命人从福建千里迢迢,运了荔枝树到紫禁城。

连太后都劝说皇上,不能只疼爱皇后。

500

恰逢今天又被这条微博刷屏。

500

500

而历史上的富察皇后,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原配皇后,可以说是大清最无可挑剔的一位皇后,堪称完美。

论出身,富察氏出身于满洲上三旗中的首旗镶黄旗。镶黄旗由皇帝亲统,拥有极高的地位。放眼大清的后宫,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皇后少之又少。

论家世,富察氏生于一个累世高官之家。其祖父是康熙初年户部尚书米思翰,父亲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伯父是大学士马齐,她的十弟是后来的大学士傅恒。可以说,整个富察氏家族的地位和实力不容小觑,就连皇帝也忌惮三分。

论品行,富察氏品貌端庄,聪慧善良,乾隆曾称赞其“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可谓是当时女性的典范。

500

雍正五年(1727年),时年十六岁的富察氏参加选秀。在众多秀女中,雍正帝慧眼识珠,一眼就看中了富察氏,将她指给皇四子弘历为嫡妻。据说,弘历第一眼见到富察氏,就对她一见钟情。二人婚后生活十分美满,感情甚浓。

后来乾隆即位,富察氏被册立为皇后。身为后宫之主,富察氏平素节俭,衣帽上不饰珠翠等物,而用通草绒花;献给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银丝线,而用鹿羔皮制作,以表示不忘本。乾隆也非常珍视她手制的荷包,一直带在身边。同时,皇后还将偌大的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有了她这位贤内助,乾隆只管处理前朝政务,完全不必操心后宫琐事。后宫上上下下,都对她十分敬重。她对弘历关怀备至。一次乾隆帝患疥疮,愈后体弱,医生嘱咐须静养百日。于是,富察皇后就住在皇帝的寝宫外屋,无微不至地照料了百天,见皇帝气色如初,身体复原才搬回自己的寝宫。

500

富察氏一共为乾隆生下了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她的两个儿子永琏、永琮极受乾隆帝的钟爱,先后被密立为皇太子,但都不幸夭折,这给富察氏以沉重的打击,更击垮了她的身体。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东巡到了济南,随行的有皇太后、皇后富察氏等,富察氏原本就身体虚弱、悲悼成疾,又一路舟车劳顿,很快就病倒了,并在回京的途中突然去世,终年36岁。

乾隆帝悲恸万分,昼夜兼程亲自护送富察皇后的梓宫回京,把梓宫停在她生前的寝宫长春宫内,服缟素十二日,并每天到皇后灵前祭酒。皇后去世时所乘的青雀舫保留了她最后的体温,皇帝命令把这艘大船运进北京城。因为船舶体积庞大,而城门门洞狭窄,在没有起重机械的古代根本无法进城。为了保留这艘船舶,皇帝竟想把城门楼拆掉。还是礼部尚书海望最后想出了办法:他命人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上设木轨,木轨上满铺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费尽力气,终于将御舟运进了城内。

乾隆帝还抛开清会典的规定,命天下臣民一律为皇后服丧,亲自给皇后拟定谥号“孝贤”;并下令,长春宫不再居住任何人,仍按孝贤皇后生前居住的样子陈设,并把她的衣冠供放在里面,以表示对贤后的怀念。心爱之人的骤然离世,对乾隆的情绪及个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甚至从而引起了朝廷内外一场不小的风波。先是21岁的皇长子永璜和14岁的三阿哥永璋,因皆非皇后富察氏亲生,对皇后离世没有悲痛的表示,受到弘历多次训饬,并联系到立储大事。弘历断然宣称:“此二人断不可承续大统”。接着,弘历发现皇后的册封文书译为满文时,误将“皇妣”译为“先太后”,盛怒之下,将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按“大不敬”议罪,斩监候后赦免;刑部满汉尚书、侍郎全堂问罪,革职留任。又因翰林院撰拟皇后祭文,用了“泉台”二字,弘历认为这两字用于常人尚可,“岂可加之皇后之尊”?大学士张廷玉等受到罚俸处分。工部因办理皇后册宝“制造甚属粗糙”,全堂问罪。光禄寺因置备皇后祭礼所用之饽饽、桌张“俱不洁净鲜明”,光禄寺卿、少卿俱降级调用。礼部因册谥皇后,仪礼舛误,尚书及其他堂官皆受到处分。随后,外省满族文武官员50余人因没有具折奏请赴京叩谒皇后梓官,受到降级或销去军功记录处分。一批官员在皇后丧期内违制剃发,经查究后受到惩处。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擅自剃发,又发现有贪污行为,赐死。

从这一年的官场风暴开始,乾隆对大臣的态度从开始的“以礼待之”渐渐变成了颐指气使,呼来喝去,动辄痛骂训斥,任意挫辱。“彬彬有礼”的面纱从此被撕去,“君使臣以礼”这一词条在乾隆的政治词典中被删掉。


乾隆的后半生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皇后富察氏,也为此痛不欲生。他经常去祭拜富察氏,作了无数首思念爱妻的诗歌。在那个时代,对一个皇帝而言,袒露自己的心扉,诉说对一个人的爱意,是极其需要勇气的。

500

皇后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细雨纷纷,他怀着“两眶清泪心一寒”,写道“青齐客岁魂堪断,同去谁期便永分”。

乾隆十四年秋天,他要到承德避暑山庄和秋猕行围,还特地去静安庄向皇后告知行踪。而到了避暑山庄,这里又是遍布皇后足迹的地方,“每到遏然频忆旧,尘根底事未全降”。物是人非事事休,乾隆帝不得不感慨“我为遣愁来此地,翻教即景惹忧忡”。

皇后故去两年后,宫中迎来新春佳节,热闹繁忙之际,乾隆独自一人来到皇后居住之地凭吊:椒阁蛛尘落玉筵,华镫朅过意凄然。那忘琴瑟娱良夜,忽寂珩璜向两年。到底日踈连梦远,惟余景会一情牵。内人例事迎佳节,勉强酬春付管弦。

乾隆十五年,皇后去世的第三个年头。在皇太后的一再催促之下,皇帝只得勉从懿旨,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在立后之前特地向先皇后告知此事,并为此大大解释一番,他说与先皇后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是我的夙愿,续弦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必定要有人孝顺太后,下率九位,这是一个要缺,不容虚置。他在诗中说“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

八月十三日,皇帝四旬万寿,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不强作欢颜,内心却依然想到的是孝贤皇后之死:净敛缃云碧宇宽,宜呖嘉兴物皆欢。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晚来家庆乾清宴,舰眼三年此重看。

皇帝每年都在皇后忌日时,亲自前往静安庄酹酒。乾隆十六年他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他预知南巡期间在外,无法准时在皇后忌日当天赴祭,因此特地在出发前预行致祭。纵然如此,在南巡的路上,他也未尝忘记孝贤皇后。到了三月十一日她的忌辰当天,他“虽预祭以申哀,更临而余痛”。由於无法亲往静安庄致祭,因此他只好“北云遥望”,成诗抒情。而五月四日南巡回来不久,他便又亲往静安庄去祭奠。补上了三周年这天未到场之憾:“忽过三年一瞬耳,那堪厚夜永思之。无奈从兹将日远,肩舆命去意迟迟”。

乾隆十九年五月,乾隆帝谒盛京途经科尔沁时,遇到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当公主与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一起侍宴时,乾隆帝面对着24岁的和敬公主,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孝贤皇后,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之后他来到盛京的清宁宫,不禁想起乾隆八年皇后曾伴随他来此度过的美好时光,而“怆然忆昔年”,并自注:“癸亥年来时,孝贤皇后相随,抚今追昔,有感于怀”。

皇后去世十年之际,乾隆又一次来到泰山,他想起皇后曾与他同登岱顶却染疾而逝,伤心不已,便写了一首诗,命人制成碑置于碧霞祠西碑亭内,整首诗是这样:“瞬息十春岩电影,年来忧乐忆从头。谁能石上三生认,且看烟中九点浮。幻矣仙踪谢蓬海,悯哉民瘼指徐州。云巢若问前巡事,泪洒空庭不忍留”,并在结句自注:岱顶行宫名,戊辰三月孝贤皇后得病实于此。

自从孝贤皇后过世之后,济南城成了他永远的伤心地。此后,他在每次东巡或南巡途中,凡是经过济南时都绝对不再入城,在他所作的诗句中,每每可见他难平的憾恨伤痛。而其中最感人的一首便是他第四次南巡时所作的《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诗中更明白地说出他心中难以平愈的伤痛: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乾隆不入济南城次数,据史书所载共八次,事见《御制诗五集 卷三》所载:戊辰春初次东巡驻跸济南,孝贤皇后于此遘疾,遂至不起。嗣后自辛未逮今甲辰凡八度经过皆弗入城。)

他每到东陵多住在盘山的静寄山庄。在祭顺治和康熙帝的诗文中总是充满了颂扬思慕之情,祭过两帝之后,他必定会到孝贤皇后陵去酹酒,他对孝贤皇后,总是有表达不尽的情意。乾隆19年和乾隆21年他曾经两度前去祭拜。而乾隆二十五年,他以半百之年,再次到陵上祭奠:

孝贤皇后陵酹酒

谒陵之便来临酹,设不来临太矫情。我亦百年过半百,君知生界本无生。

庚回戌去诚倏尔,

注:先后以戊辰仙逝,今庚辰倏一纪矣。

日夏夜冬有底争。

扫却喜愁归静寄,盘山山色实相迎。(《御制诗三集 卷三》)

乾隆二十八年,他去陵前酹酒时告诉她,她在世时尚在怀抱的两个小孙子如今已经娶妻成家。

乾隆三十一年,他56岁时,酹酒时他更感慨“生前恩不尽,别后事斯多”。这一年,和他相伴三十余年的继后那拉氏愤而剪发后郁郁而终,御史李玉鸣上书为继后鸣不平。乾隆大怒,将李玉鸣“革职锁拏,发往伊犁”。那拉氏的叛逆乖张,只能让他更加怀念和结发妻子相伴相守的日子。

乾隆三十五年他60岁,在皇后陵前酹酒时又感慨万千的说:“六旬我独庆,百世汝称贤”;但在寂寞与思念的心情下,他同时却也劝告自己要“达观息多恋”。

乾隆三十九年,他已64岁,又去祭陵时,虽再度劝告自己“余恋只宜捐”,但所反映的,其实还是对她的不了之情。

乾隆四十五年,他71岁,他来到皇后陵前,感慨“幻景徒惊速,故人不憖遗”,同时他告诉皇后:我们的曾孙当前已经完婚了,睡中的你可曾听说了吗:“曾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

乾隆四十八年,他73岁,又去祭陵,对于二十多年共同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远重提处,能忘独旦歌”。

乾隆四十九年,他74岁,喜得玄孙,也不忘将这一消息告诉她:昔日漫教思老伴,开年且喜得玄孙。

乾隆五十二年,他77岁,在赴陵酹酒所作诗中,又惆怅地怀念起她的温柔窈窕:拜瞻礼既毕,胜水峪临前。追念吟窈窕,不孤谥孝贤。春秋复三岁,参昴共千年。可识元孙获,思之益怅然。

自从与结发贤妻白头偕老的愿望随着运河中的春水一去而不复返地流逝以后,皇帝所企盼的只是在另一个世界与孝贤皇后重逢。乾隆55年春天,他在孝贤皇后陵前表白了这一心愿: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80岁的皇帝对地下的妻子说,我与你阴阳相隔,无法把这么多年的经历与苦楚一下子都告诉你。想起当年与你度过的一个个冬夏日夜是多么美好,唯一能够安慰的是,和你相会地下的愿望再过不到二十年就能实现了。

乾隆六十年,他亲往皇后陵前酹酒三爵,仍是余情未了: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你先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最后一次至爱妻陵前,是嘉庆元年三月初九日,乾隆帝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祭奠。这年他已86岁,与孝贤皇后已阴阳分离整整48年,望着陵前高矗入云的松树,乾隆帝写下了这样伤感的诗句: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在“四十八年分”句下,太上皇自注: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都说乾隆风流,但是对于富察氏,乾隆一片痴心,直到乾隆89岁走到生命的尽头,都未能停止对富察氏的思念。这份深情,也着实令人感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