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改进一代经典,为丛林战而生的它为啥经不起细看?

说起我们的南方邻国越南,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便是其步兵部队——比如互联网中有个梗“会说话的树”,便是形容处于伏击作战中的越南人民军步兵。

500

父辈那一代军人曾与他们交过手,知道这些看着不起眼的越南士兵们,有着吃苦耐劳、悍勇顽强等诸多优点。然而深究其能在对美军的战斗中屡屡“出彩”的原因,越军指挥官对其下属伤亡颇为麻木不仁也是其中一部分,而且相比步兵,越军的炮兵、装甲兵技术兵种的表现实在是逊色。

500

▲与之相比,完全由中苏两国手把手教出来的越南空军的风貌就完全不同

今天要介绍的武器,是越南人民军步兵早期大量使用的国产自动武器——K-50M冲锋枪,K是越南语kiểu的缩写,相当于汉语的“式”。在K-50M之前,不妨先讲讲与之通用弹药的K54(越南生产型TT-33手枪)与其后继改进型K14-VN手枪。

越南人民军的精锐部队,目前装备有TAR-21、ACE系列等多个口径、多个型号的新型轻武器,堪称混杂到千奇百怪。前不久,越南人民军举办了一场各国驻越武官的射击竞赛,越南人民军军官也参与其中。竞赛所用武器,却相当基础——为AK步枪与K54手枪。

500

▲可见每组较量中都是由外军武官和越军军官混编的

总计有来自13个国家15名武官,以及超过40名越南人民军军官参与这一竞赛,而我军武官罗宾大校以287分拔得头筹。在观看视频时,我发现作为左手习惯者的罗宾大校在握持K54/TT-33手枪时,所采取的握持姿势相当不寻常。

500

▲除1发外,均为10环

500

▲辅助手反抱的握持方法,在自动手枪,尤其是击锤自动手枪上,颇为罕见

TT-33手枪,我国生产型称54式,这种源于二战前的自动手枪在东方体系国家中非常常见。其握把设计粗犷,线条很硬,素来以握持手感差、指向性差而闻名。

500

▲有意思的是,越南在近年捣鼓了个K14-VN手枪,是TT-33的改进型,主要改进的是双排13发弹匣,之前对其的详细吐槽,详见:

https://new.qq.com/omn/20180906/20180906A017SA.html

500

▲这款在国际交流事项里没有出现的“新型”手枪,倒是很早就流入美国民间

而从视频中可以感受到,罗宾大校能够夺冠,原因是他非常熟悉TT-33手枪的握持特性,其采取的辅助手反抱式握持姿势,往往运用在转轮手枪上——首先,转轮与枪管之间的缝隙会在射击时泄露出足以切断手指的高速气流,因此如果使用现代自动手枪常见的拇指向前姿势,是危险的。

而且转轮手枪枪管轴线较高,一般还采用较大威力的弹药,这些都导致枪口上跳严重,辅助手反抱不仅可以加强对武器的控制,同时拇指还方便扳动击锤。

500

▲转轮手枪的特性,决定了其射击姿势和自动手枪差别较大,但无论什么姿势,一定要避开枪管与弹轮之间的空隙

当然,如果不是如我军大校武官那样经验丰富、射术精湛,辅助手反抱操作击锤自动手枪,同样是较为危险的——在自动射击循环中,套筒会后坐,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纯粹摆出这个姿势,辅助手拇指很容易被后坐的套筒打伤。正如笔者的朋友们所说,玩透54式手枪可没那么容易,还得看我军。

500

500

▲自动手枪工作循环中,其运动部件速度很高,像1911就有击锤“咬手”的问题,如果不是经验丰富、技巧高超,罗宾大校的射击姿势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相比原汁原味的K54,本文的主角K-50M相比原型则有些不同。不同于近年来出现的K-14,K54和K-50M型号的数字部分,并不代表具体生产年份,而表示其仿制原型:中国生产并援助给越南的54式手枪与50式冲锋枪。

500

▲作为越南游击队的标配武器之一,K-50M的图片自然不少,但是一般难以观察其细节

50式冲锋枪,是我们仿制生产的PPSh-41冲锋枪,与原型PPSh-41差别很小。虽然50式可以使用71发弹鼓,但是因为弹鼓存在容易损坏和一定程度的通用性问题,一般使用35发弹匣;其主要特征是机械瞄具,其L型100米与200米标尺,在常见的苏联后期型PPSh上是缺口照门,而50式则是觇孔式照门。

500

▲PPSh-41原版为缺口照门

500

▲50式冲锋枪(包括朝鲜仿制PPSh的49式冲锋枪后期型)改用觇孔式照门——体现了我军步兵作战思维上与苏/俄的区别

作为发射手枪弹的中近距离自动武器,军用冲锋枪的要义是简单、便于生产、成本低廉。在大规模战争中威名赫赫、 立下不朽之功的冲锋枪们,往往都具备这个特点,其中英国的斯登式、美国的M3A1,苏联的PPS-43都具备这一特点。笔者曾经接触过PPSh与PPS,也在军博里看过诸如MP-34之类的诞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精工细造的冲锋枪。总的来说,笔者并不是特别在意军用冲锋枪的加工工艺。

500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精工细造的冲锋枪,是事倍功半的典型,图为MP-34

而越南人的K-50M,是基于其丛林战实战经验,对50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截短枪管和冷却套,取消制退器,改成伸缩托以缩短总长度、减轻重量,利于在丛林狭窄环境使用;

加装手枪式握把,提高了人机功效;

500

500

500

▲从侧视图对比能看出,越南人基于其法国冲锋枪的使用经验,对PPSh/50式(上)进行了修改,下图为法国MAT-49冲锋枪

可以说,这款外形上相当有特点的“越南波波沙”,兼之曾经用来“打美国鬼子”,在我心目中形象是相当正面的,直到我看到了高清视频下展示的K-50M。

K-50M是在上世纪60年代越南的小作坊里加工出来的……小作坊的武器生产工艺,就比较玄学。诚然,有些小作坊的精工细作精神能让正规兵工厂汗颜;有些小作坊擅长用很糟糕的材料做出很优异的外观(比如菲律宾的地下枪械作坊,能用地条钢加工出光可鉴人的转轮手枪);但是,绝大多数小作坊的工艺都比较糟糕。

500

▲肉眼可见的糟糕.jpg

500

500

▲相比于取自中国援越50式冲锋枪的上机匣,其下机匣的粗糙程度,对比之下清晰可见

表面处理工艺当然只是枪械工艺的一部分,而K-50M加工工艺的粗陋之处也并不难找:

500

500

▲对比原版PPSh,K-50M在尾盖与下机匣之间的这条缝隙堪称巨大

500

▲机匣内部有缝隙倒不难理解,毕竟连接上下机匣的卡榫开口就是斜的,机匣组合如此“粗犷”,内部没点肉眼可见的缝隙反而不正常了

正经的机匣内外都这样了,那么在基本不影响枪械正常射击的伸缩托部分(只有一点,如果有必要使用PPSh的71发弹鼓的话,伸缩托必须完全伸出才行),那自然更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500

▲其伸缩托套管在枪身上的两个焊点也是相当不羁

500

▲钢丝托本身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不知道其焊接部分是否在生产之后被打磨抛光

除了这些服务于“瘦身”战术目标的因陋就简之外,K-50M在沿用50式的优点的同时,也尽量使用成熟设计提升人机工效,只是工艺同样不能指望:

500

▲上机匣的部件基本保持了国产50式的风貌,比如图中的觇孔照门,提升通光量的圆锥结构,磨平铆钉的处理都和50式一致

500

▲由于枪管冷却套的截短,K-50M有个类似AK的准星(PPSh与50式准星在枪管套上)

500

500

▲这个手枪式握把更是56冲(下图)“强行移植”的结果

当然,K-50M在工艺用料上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其复进簧末端的橡胶枪机缓冲垫,就远超过使用皮质或纺织物做缓冲垫的中苏原版,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依然没有碎裂破损,弹性十足。

500

▲拜战略区位优势所赐,越南有条件把优质天然橡胶用在廉价走量的轻武器上

总之如今一番细看之后,K-50M身上体现出的越南人匠心之处还是过去知道的那些,从它的细节里,反倒是看出了越南在长期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军工产品只要保证“打得响”,剩下的能敷衍就敷衍、乃至偷懒的态度;虽然究其成因有情可原,但在至今已经30多年的和平发展时期里,仍然没有完全改掉就是个问题了。

也无怪乎时至今日,越军的最新国产手枪——K14,仍然是一支除了弹容量之外无甚提升的TT-33;而其军队轻武器体系更是仍旧处于“战时援助枪、战争缴获枪、国内仿制枪、近年新购枪”这种类庞杂、新旧混杂的四大门类并存的现状了。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