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导致经济危机的过程

摘抄自《全球经济体系:流动性冲击是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总结:

流动性成本即资产变现所要付出的等待时间和成本。

中介进货是利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节约了制造商和客户的时间,为交易提供了即时性和流动性,也因此他们可以赚到买卖价差。

股票持股时间越长,越需要更多的买卖价差来弥补库存成本。

买家、卖家越多,证券、ETF的流动性越好,卖出等待期越短。

公司未预期利好只影响证券基本价值,而证券买卖曲线仅受买卖订单数量不平衡的影响。

买卖盘数量变化是流动性冲击,即使证券基本价值没变,但是因为价格波动变大且成交量减少,也会导致证券价格急剧下降。

风险资产有两种风险:

①资产基本价值变动,受市场需求、政策导致公司资产评估降低;

②资产买卖曲线的变动,产生流动性风险溢价(=长期股票收益率—长期国债收益率)。

流动性危机下,越难变现的资产价值下降得越快。

原文:

流动性冲击开始于市场上证券基础价值,这通常是由某种经济事件导致某个特定市场或一批市场上出现了大规模抛售,同时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抛售行为和市场波动性的増强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价格下跌反过来又进一步损害了市场的流动性,促使价格进一步下跌。

紧接着初始的流动性冲击通过金融机构被传导到其他市场上。传导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银行在其持有的遭受了流动性冲击的市场上的证券蒙受了损失;这些损失接着又导致了银行权益资本的减少;随着资本的减少,银行杠杆率变得过高,因此他们不得不出售资产以降低他们的负债权益比。他们出售的并不是那些蒙受了损失的资产,因为其市场已经遭受了流动性冲击,再出售只会使情况更糟。作为替代,银行转而在其他市场上抛售资产。如果初始的流动性冲击影响了足够多的银行,那么资产抛售就会变成系统性的行为;也就是说,一大批银行要被追出售相似的资产,这样导致其他市场上也出现了流动性冲击。就这样,流动性冲击被传导到了其他市场,紧接着,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最初的流动性冲击被传导到了多个市场上。这过程就是人们所知的“金融传染”,它会导致宏观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流动性冲击最终会传导至经济中的非金融部门,因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遭遇了资本缩水,已经无法再开展贷款和其他信贷业务。金融机构因缺乏充足的资本,阻碍了他们进一步在资产负债表上冒险,于是,银行放缓或停止了放贷一尤其是对那些高风险借款人放贷。这引发了经济中非金融部门的信用危机,或信贷紧缩,它又导致了整体经济的收缩。这样,最初的流动性冲击扩散到了实体经济部门。
   理解流动性冲击传播过程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一通过银行对其资产负债表及资金易得性的变化做出正常反应而发生的传导过程。因此减轻流动性冲击影响的关键就在于要防止这一传导过程的发生。


   传导机制中一个关键的阶段就是银行需要抛售资产,因为他们则刚经历了資本缩水。因此,避免抛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不要确认损失,因为这些损失是使资本减少的根源。但当银行的短期债权人要求赎回债券或拒绝债务展期时,银行还是得抛售资产。

任何引发流动性冲击传导的步骤都是以经济价值或市场价值来衡量的。企业管理者及投资者是基于现实的市场状况,即市场价值,来做决策的。因此损失过后银行必然减少贷款。

     资本減少(以市价为计量基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某些途径给银行增加资本金。一条显而易见的途径是让银行发行股票,发行股票能通过增加股东权益直接增加银行的资本金。如果银行发行了足够多的股份,资本金增加就足以冲销流动性冲击导致的资本减少。这样,銀行就不会再有任何抛售资产或减少信贷的压力。
   当然,问题在于,流动性冲击下鲜有投资者愿意入市购买银行股票,尤其是当发行量很大的时候,而现实中,银行常常需要这么大的发行量。更重要的是,冲击中银行发行股票会给市场传递负面信号,告诉投资者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遭受了巨大的负面击。这一信号或许会导致市场恐慌以及随之而来的挤兑浪潮,这只会加大他们面对的流动性压力。
 另一种替代解决方案是对政府机构发行权益,或者对某种主权债务基金发行权益,也就是让其成为银行股东。或者银行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向央行贷款来偿还那些要求赎回资金导致挤兑潮的的短期债务,从而使得银行不必急于贱抛资产。但是这么做仍然无法避免资产抛售和信贷缩水,因为资产基础价值下降导致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减少,决策者仍然会因为减少而出售降低损失。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