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肯尼亚的帕泰岛土著居民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传说,他们是龙的传人
2005年,一位非洲叫谢里夫的女孩子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她此次来中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寻根问祖”。有人会疑问,非洲人怎么会来到中国认亲,这也不靠边呀。谢里夫是非洲肯尼亚人,她的家位于海上一个岛屿,叫做拉穆群岛,目前岛上有四百多人,谢里夫称自己就是中国人,而且岛上居民都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位于非洲肯尼亚的帕泰岛的土著居民,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传说,六百多年以前,拉穆群岛附近有一艘大船触礁。
十几名水手经过努力游到了岸边,拉穆群岛的居民经过交流得知船上的人来自明朝的船队,后来他们一直等待中国的船队来接应,谁知等待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只好在当地生活了下来,时间长了娶了当地的土著居民,繁衍下来。 这仅仅是个美丽的传说,在史册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仔细想来也符合历史情况,当年郑和下西洋也就是六百多年前,郑和七次下西洋,带领的船只也应该有几十艘,遇到恶略天气沉没一艘船也是很正常的。
齐里亚马是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驻蒙巴萨的滨海考古部主任,专门负责关于“中国人在东非海岸”项目的考古研究。他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首先,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上仍居住着中国人的后裔。
拉穆群岛位于肯尼亚北部海域,该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即与东方联系密切。据中国史料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曾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达马林迪、蒙巴萨等东非沿岸城市。这是中国人到达东非的最早记录。而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东非沿岸城市的必经之路。
目前,拉穆群岛上仍生活着一些中国人的后裔。名叫夏瑞福的“中国女孩”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和一些中国记者前往调查采访后发现,她和她的母亲长得最像中国人。
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附近海域触礁沉没,中国水手在该岛南端的上加村登陆,后来迁至西尤村,并繁衍至今。虽然没有文字记载或直接物证来证明这些人的祖先是中国人,但他们仍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因为这是世代相传的家训。
齐里亚马说,该岛的中国人后裔约有50人左右,整个肯尼亚滨海地区也可能只有近200人,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来此旅游考察的中国人日益增多,当地自称是中国人后裔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由于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对数百年前的事情根本没有文字记载,有关研究只能依靠当地人口头相传的历史。这些中国人后裔家中有历代相传的古瓷器,多数人的面目特征与当地人有较大差别,其中有些人颇像中国人。
其次,拉穆地区是中国古瓷器的储仓。
齐里亚马指出,在肯尼亚发现的中国古瓷的遗址共有40多处,拉穆地区是最重要的一个。这里曾出土中国9—10世纪的瓷器,这是迄今整个东非海岸发现的最早的中国瓷器。此外,这里还曾发掘出大量16世纪、特别是17、18世纪的中国古瓷,其中绝大部分是青花瓷。当地自古以来也有在居室墙壁、墓穴四周饰以中国瓷器的风俗,用以表明主人的身份或地位。拉穆博物馆也展览有自12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中国古瓷。
第三,肯尼亚拉穆群岛的帕泰岛附近海域可能有中国沉船。
近几年来,当地渔民多次从该海域打捞上来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有些上面刻有汉字,有些印有龙的图案,表明这些东西必定来自中国。肯方专家称,不断有如此完好的古代物件从该海域打捞上岸,说明一定有大型沉船在此。
传说传出后,在当地的很多中国专家来到当地考察,最后真的发现很多和中国元素相关的蛛丝马迹,除了当地许多建筑和中国相似之外,还有人拿出瓷器说这是古代中国的瓷器,后来专家经过碳14元素推算,确确实实是明朝时期的产物,还有一个生活习惯和中国人很一样,现在岛上的人都是吃炒菜的。 据岛上的史料记载,这座岛以前一直叫望明岛,据说是当年流落当地的船员起的名字,因为他们在盼望着有人来接他们回去,所以就“望明岛”。
五百多年前,两艘中国商船在帕泰岛附近海域触礁沉没。水手们纷纷乘小船或游泳死里逃生,来到帕泰岛上的上加村定居下来。后来,岛上发生部族冲突,上加村成了一片废墟,村民迁至附近的西尤村并一直繁衍至今。中国水手当年上岸时带来的瓷器、丝绸等,这些东西后来要么用来与当地人交换生活用品,要么便成了传家之宝。
夏瑞福说,她家的中国古碗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仅存一个,是由她姥姥传给她妈妈的。“小时候,姥姥就常给我讲关于中国沉船的故事,并说我们就是这些中国水手的后裔”。
如今,这只古碗也成了她们是中国人后裔的见证之一。每当有记者前去家中采访,夏瑞福的妈妈便会向人们介绍这只古碗。
后来的几百年里,岛上曾发生过内部争斗,多数人都搬走了,唯独有中国血统的居民一直坚守在这里。现在岛上这些人肤色多数是黑色人种。专家在岛上考察后还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帕泰岛上所有的墓地朝向东北方向,这个方向恰好是中国所在地的方向,他们的墓碑上也没有刻阿拉伯铭文,而是刻着中国的瓷器图像。 帕泰岛上诸多的现象和说法,是不是可以证明他们就是中国人的后代,这很难确定,虽没有明确记载。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市举行“郑和航海日”大型纪念活动,并盛情邀请这个肯尼亚女孩作为特邀嘉宾之一到太仓参加有关活动。更为可喜的是,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夏瑞福已经获得中国教育部特批的公费留学名额,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到中国读大学。
谈起寻根之旅和求学良机,夏瑞福无法掩饰内心的兴奋,“我非常高兴,朋友们和家人也都为我感到自豪,我期待着到中国去”。
这个幸运的“中国女孩”在2002年12月初第一次见到了前往她家探访的中国人,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得知拉穆群岛有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遗存及海滨一带的部分肯尼亚人自称是中国古代水手的后裔后,便派外交官前往拉穆群岛,就有关中国与东非沿岸早期交往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希望直接找到古代中国水手的后裔。两名外交官在后来的考察报告中写道:
“在村长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几名自称是古代中国水手后裔的人。他们虽然无法拿出证明其祖先是中国人的直接物证,也无法确定祖先何时乘船到此,但仍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因为这是其世代相传的家训。当地村民称他们为‘瓦上加人’,意思是自上加村而来的人,借指他们的祖先是从上加登陆的中国水手。
“‘瓦上加人’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社会,目前共有4户,约四五十人。在我们接触的几名‘瓦上加人’中,多数肤色较当地人浅,面目特征亦与当地人不同,但与中国人已有很大差别。只有一对母女的五官及头发颇像中国人。母亲今年60岁,有5个子女。当日在家的女儿17岁,在邻岛上中学。”
夏瑞福是幸运的,但她也很有志气,有着远大的理想。在第一次遇到中国大使馆的两名外交官时,她便表达了自己想到中国求学的愿望,并表示自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以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面貌。
不久前,夏瑞福在接受采访时,拿出了使馆以及一些中国记者给她写的信让记者看。她说:“他们在信中都鼓励我好好学习,这些信给了我莫大鼓舞。”
2004年12月19日—22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在拉穆群岛考察途中,专门会见了夏瑞福。返回使馆后,郭大使要求主管教育的官员积极与中国教育部联系,为夏瑞福争取公费留学的名额,并得到了积极回应。2005年3月19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正式向新闻界宣布,只要夏瑞福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及应有的推荐信,中国教育部将特批给她一个公费留学名额,她将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到中国读大学。作为中国人后裔,可以到中国留学。
夏瑞福成了新闻人物,她家所在的西尤村如今也以仍有中国人后裔存在而备受关注。该村位于帕泰岛腹地,交通闭塞,几乎可以说与世隔绝。那么,是谁发现了这里有“中国人后裔”呢?
这一问题至今尚没有定论。据说,早在十多年前,一个西方国家的记者到拉穆旅游度假,在饭店就餐时偶然听一个服务员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职业的敏感使其随即进行了调查采访,并报道了东非海滨生活着中国人后裔这一消息。
1994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Louise Levathes,李露晔是她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出版了她为郑和撰写的传记《当中国称霸海上》,书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她,自己是肯尼亚帕泰岛中国商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
李露晔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长达10年,1988年时访问过英国汉学大师、《中国科技史》总编李约瑟博士,后者当时请她协助修订《中国科技史》中的航海技艺部分,从那时开始,李露晔对研究郑和产生了浓厚兴趣。
1999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沿着李露晔指引的方向探访了肯尼亚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并撰文介绍了他在帕泰岛上采访中国人后裔的经过。他还提出一个大胆推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
纪思道当时是《纽约时报》东京分社的社长,精通中文,并且也对研究郑和有着极大兴趣。但是,他为什么会想起到帕泰岛去探寻中国人后裔呢?他在文章中说,一是因为曾在一些学术性刊物看到过介绍东非与中国历史渊源的文章,二是数年前曾听一个肯尼亚人谈起过拉穆群岛上的中国文物与中国人后裔,三便是李露晔的书中给了他启发,促使他下决定前去偏远的帕泰岛采访。
这么多的证据和专家考察,有专家也表示:很有可能他们和中国人有一定关系,但六百多年的繁衍,即便是有中国血统,也只能说有一半中国血统,血统已经很淡了。 因为帕泰岛远在非洲,和中国相隔万里,而且当地生活条件一般,他们还是黑色人种,来中国认亲难度很大,但他们的坚称没有错,如果条件允许,他们可以到中国来认祖归宗,不过目前中国并未完全接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