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出名,我却只想做一个“小透明”
“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 分钟的名人。”
这是 1968 年,安迪 · 沃霍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展出作品时,曾说过的一句经典“预言”。
纵观当下的网络,听听那些宣扬草根也可以成为明星、普通人也值得百万关注的声音,我们正在实现这个预言。
然而,“好想消失啊”——这句与”努力即正义”的社会唱反调的台词,却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比起名声大噪,普通平凡如我们,发现在当下,隐藏自己变成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投简历时被要求附上社交账号、买了一件衣服就会收到N条广告短信、说一句相反的意见就有被人肉信息的可能……
别人忙着出名,我却真的只想做一个小透明。
小时候,我们几乎都沉迷过一个幼稚的游戏——捉迷藏。
回想一下,我们最开心的片刻,并不是真正的“完美隐藏”,而是在藏起来后,还忍不住制造出现一些动静,仿佛向大人故意宣告“我就在这里!”
被找到、被看见,是我们从小的渴望。
那为什么长大了,我们反而害怕被“曝光”了?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亏心事吗?不,而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无处隐身,我们时刻都在被迫着表达、被迫着曝光自己。
记得前几年有一个有些好笑的新闻,网友怀疑Facebook会偷偷打开用户的摄像头,窃取用户的信息,而Facebook方面则坚决否认了这一猜测。然而,在一段扎克伯格办公室的照片里,眼尖的网友发现,这位Facebook创始人的电脑摄像头,也贴着一块小小的胶带。
此刻,看看你的电脑,是不是也有一块胶带?这小小一块贴纸,仿佛在嘲笑我们,身在数字时代,却用这样愚蠢而老掉牙的方式,试图让自己隐身。
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短暂火热过的换脸游戏ZAO、初次使用会要求访问你通讯录的菜谱APP……
哪怕你并不是一个热衷于分享生活的人,也会发现自己的信息散落四处。我们用上了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迫以分享自己的信息为交换条件。
渴望消失,是因为我们已经无处可以消失。渴望隐身,是因为我们在被迫表达、被迫交出自己的生活。
再次回到开头提到的捉迷藏游戏,小时候的我们还有另一种亲身游戏体验——一直到游戏结束如果你还没被找到,你八成会感到难过。
有精神分析专家认为,在这种主动消失和主动被发现的游戏里,我们其实已经在探寻“自我”了。
既如此,我们为什么又渴望消失、渴望成为不受关注的小透明了呢?
因为在信息洪流中,我们的“自我”是被外界定义的、被周遭改写的,而非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里,28岁单身的大岛凪,就是这样一个被定义、又无处藏身、找不到自我的人。
为了保持同事眼中的形象,烫直了自己的自然卷;为了成为职场中“会做事”的人,而为别人的事物“背锅”;还有在社交网络上,保持自己“与朋友相处融洽”的形象,而去一一点赞互动……
面对这样负累重重的人生,谁都会喊出一句:“好想消失啊!”
故事的走向,当然是凪注销社交账号、辞掉工作、甩掉男友、退掉租房,找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人生。
这样的故事,让渴望消失、渴望做回自己的小透明们心驰神往,大概是因为我们真的很难做到“消失”。甚至有的时候,在朋友圈里,我们都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凹人设”。
在美国摄影师Alec Soth的社交账号上,他上传了一系列“不见脸的自拍照”。照片中他本人的脸被各种各样不易长久留存的事物遮住 :水、雾、水蒸汽、装着水的玻璃杯、狗狗的耳朵、被抛向空中的球或者躺在湖面上的睡莲。
在因为“面部识别”而无处消失的当下,他表达出一种声音:我不想被外界观看、被定义,你们并不了解真正的我。
再回想一下你贴着胶布的摄像头、为了让朋友点赞而苦心经营的朋友圈,不如内心对自己大喊一句:好累啊,停一停吧!
解释了这么多我们为什么渴望消失,你或许会想反问,消失真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吗?难道不就是丧和逃避吗?
有时候,选择主动隐身,是寻找自我的另一种方式。远离一点你的社交账号,转换一种生活的状态,并不会让人意志消沉。
就像最近,身边的朋友都几乎都玩《动物森友会》,在游戏中,只是砍树、做衣服、摘果子钓鱼捅马蜂窝,也让人沉迷。大概是因为,在游戏里的时光,我们达成了另一种“消失”,没有人会窥视我们的隐私,我们也无需为了他人的目光而“刻意表演”。
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会想逃离关注,那些已经名声大噪的人,“不被看见”也是他们的追求目标。
5次夺得NBA总冠军的篮球运动员蒂姆
· 邓肯,也达成了自己的“消失”。2016年退役时,他只是用手机发布了消息,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退役庆祝派对。而短短几天后,人们就在
Twitter 上看到了他在商店里排队结账的照片。从万众瞩目的竞技场,到商店里的结账台,邓肯有意选择了一条低调的路。但这或许正是“不被看见”的关键所在 :它可以高深莫测,也可以像日常生活一样简单。
△ 不幸的是,渴望消失的他仍旧被偷拍了
而在当今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我们的确可以试图寻找一些避免持续曝光的方法,并重新审视“不被看见”“不被发现”的价值所在。
“不被看见”并非简单地等同于“逃避现实”,其本身就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主动选择“不被看见”或许标志着一种从容不迫,昭示着源于内心的安全感。避免成为瞩目焦点的渴望,并非充满自负意味的自我孤立,也不是毫无意义的随波逐流,而是为了能维持自我身份、保护自我所有物所做出的努力。
海明威曾说:“冰山移动的尊严,在于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了水面。”
如果你内心的某个声音,常常说着想要消失,说着想在一个无人的地方独自排解自我怀疑、自我忧虑和许多胡思乱想,那不妨就听从自己的想法吧:偶尔消失在人海,做个小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