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局面分析
一、美国打贸易战的基础
1、工业基础
美国打贸易战的基础是它本身实体经济造血能力,金政委再一次湾湾综艺节目调戏当时参加活动的名嘴,说过这么一句话:“美国每次收拾世界老二,都是在其工业产值达到自己60%的时候动手,但是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工业产值已经超过美国,在这个竞赛中,我们已经赢了。”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工业产值应该是超过美日之和;需要注意的是,美国人口3.5亿,日本人口1.25亿,中国人口14亿左右,也就是说,美日国家的人口规模也就是中国的零头。
以中国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与中国相当的工业产值,可以说,从工业总规模角度,配合欧盟和日本的协作,美国客观上可以不靠中国自己玩,就是会有很大经济损失;
2、民意基础
内务法家拂士,外部地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想要兴盛持续,是需要一个和自己相当的敌人的,否则容易从内部崩溃。中国近代以来,历经屈辱涅槃而起,以崭新的姿态谋求复兴的历史逻辑就是,尽管近代以来中国作为亚洲主体文明,被工业化的欧风美雨,坚船利炮蹂躏洗刷,但因为其规模和制度上和列强总和相当,总归是靠着自己的血性和祖宗的遗泽发展到今天并凝聚了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复兴。中国人喊出复兴,中国的复兴上限是世界第一,以前喊这个口号美帝会以为也就是个口号,现在喊这个口号美帝开始觉得是个实质性威胁。于是对美帝而言,一个毛熊死掉之后,能够全方位威胁他的国家出现了,我们成了美帝的敌国外患,帮助美帝凝聚了国家共识——阻止中国复兴,正如上个世纪阻止苏联“把你们埋葬”(赫玉米语)一样。
二、对抗的内容
1、对抗的本质
世界发展的领导权和解释权。中美贸易战,如果中国人本身没有和美国争夺世界发展的领导权和解释权的觉悟,就一定会失败。因为美国就是以此为目标进行计划的,这个目标是当今世界国家在世界体系竞争中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理论上比其他目标,诸如技术竞赛,贸易竞争之类的能够更加全面彻底的动员一个国家的全部资源。中国如果没有相同的目标,就不可能有相同的动员能力和战略规划,拿出来进行对抗的资源就会比美国少,就更容易失败;
2、对抗的领域
(1)意识形态
1)自由贸易对美国优先
贸易壁垒和开放贸易孰优孰劣?如果按照教科书所言,后者是优于前者的。但对于美国而言,贸易壁垒是保护国内市场和制造业回流的必经之路,中国和美国贸易战一旦开打,中短期内,中美必然互相失去对方市场(双方带路党),而竞争的层面从国际贸易角度,是争夺对方之外的其他市场。欧日市场因为技术、军事和政治上和美国的一致性,中国尽管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美国至少在中短期不会落下风。
2)自由民主对发展优先
现阶段的颜色革命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一样,给美国自由民主意识形态蒙上阴影。对已经被颜色革命血淋淋的下场吓得心惊胆战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发展优先是他们政治合法性新的出路。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政治理念都需要可靠的执行者落实,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失败或者很失败的国家,他们的统治者的区别是烂或者更烂,贪婪或者更贪婪,中国的发展经验能否经得起这些人的验证是一个大问题。对中国而言,选对支持对象,树立成功样板是非常重要的。
(2)地缘对抗
1)一带一路和重返亚太
一个路权一个海权,中国通过工业能力和基础设施输出在欧亚大陆逐步培育自己的跨国生产力协作系统和区域市场,美国则是继续发挥二战以来的海军基地对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支撑作用。美国地缘上,是陆地海洋双进攻(颜色革命和重返亚太),中国处于积极防守态势:陆地上向西,稳定中国西部边陲,耕作中亚,海洋上大力发展海军,进攻性防御西太和印度洋中国经济利益。
2)上合组织和北约组织
这两个组织分别为承载双方地缘对抗政治目的的跨国军事组织。中国带着一票发展中国家,里面一堆“潜力股”老二和老铁还是世仇;美国则是带着梦之队,基本都是西方列强。这个基础上,中国整体守势是必然的。
(3)科技对抗
1)研发体系对抗
中国是有完整的科研系统的,但握着全球化的双刃剑,应用技术发展的很快,因为全球贸易必然是以终端产品交易为为核心的,如何整合技术,做好系统架构,生产出有竞争力的终端产品是赢得全球贸易竞争的关键,中国凭借着吃苦耐劳的人民和公立教育系统的馈赠,在全球贸易环境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核心科技和基础科技其实是排斥全球化的,因为基础科技和核心科技研发对追赶者而言是市场不敏感或者说是逆市场的。核心科技买不来,对应的就是核心科技不会卖。中国发展到今天,科研系统缺的已经不是全球市场,缺的是一个市场封闭却存在竞争压力的大环境——冷战时期是人类科技发展最快的时期,贸易战其实也是让中国科研根本性追赶看到了曙光;
2)竞争策略对抗
从科技角度,中国不怕美国搞大对抗,搞鲸吞,就怕美国打一派拉一派,搞蚕食。以中兴事件为例,美国现在这样的处理,对中国而言,比彻底把中兴弄死要坏,弄死中兴,甚至全面打击华为,打击一切中国科技企业,停止半导体和中国的贸易,对中国而言,就是逼着中国全部自己重新搞,等于是美国以自己重大损失(大量半导体产能失去市场)为代价,帮中国下决心搞相关核心产业。
但是现在不同,中美斗而不破,中国科研体系就会有幻想,就必然在美国的框架下继续搞科研,搞独立研发的反而会被这些美国养的(技术或者金钱上)伪军弄得很难受,因为伪军技术来源先进,自主研发的团队一开始肯定会被压着打。导致民间资本完全放弃这块,只能靠国有资本通过行政命令高突破,等于分散了我们的力量,而且分散出去的这部分力量还被美国吸收了。
三、对抗的领域
1、共识对抗
美国是否能凝聚共识看中期选举,如果川普胜利,美国人就算是通过选举程序凝聚了政治共识;中国能否能聚共识,就看中国后续会不会主动找美国谈,找了,共识就还没凝聚,还想继续拖,不找,也不一定是凝聚了共识。但至少证明中国不惧一战;
2、体系对抗
1)风险防控能力
一旦贸易战全面开打,中美体系对抗第一关口是对国内风险防控能力的竞争。相当于互捅一刀,看谁被破防,失血。失血点,中国房市,美国股市。中国房产行业是中国最大的资金蓄水池,美国则是股市。这两个市场的共同点就是,市场内货币都仅发挥了价值尺度功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流通起来,一旦出现折现需求(抛售),就是市场大失血(危机)来临的时候。中美贸易战两国各自承压最大的就是这两个集聚几十年的风险点。
2)生产抗压能力
各自生产力体系在切除中国供给之后能否满足国内需求以及自己国际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中国需要美国的半导体,这是中国生产系统的刚需,美国需要中国的什么呢?貌似什么都不需要。对中国而言,如何在一定时间内把国内半导体生产系统建立起来,满足国内生产力系统需求后满足国内市场,进而返回国际市场,和美国竞争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对美国而言,则要面对失去中国产品后,手持宪法和枪支的底层因生活成本提高而产生的对抗情绪以及可能引发的政治风险。
3)军事拒止能力
国内出现压力,贸易这个压舱石又被搬走的情况下,双方还要有防止对方出现问题后选择最终解决方案的能力。
未来如何,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