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的“大象有形”一词不成立
重庆大学的“大象有形”一词不成立
徐云松
我是重大92届汽车系毕业生。刚刚分享母校90华诞校庆的喜悦与荣光。接着就见到了《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一文,才知道母校建了一座博物馆,10月7日开馆,并举办了“大象有形--中国古典造型艺术展”。《老子》第四十一章里出现了“大象无形”一句,并无“大象有形”,母校的“大象有形”并无前后文关联,因而,当做一个独立的词语理解,那么,“大象有形”是否成立?,“大象无形”如何理解就是关键。
大 今天一般解释为与“小”相对的概念,或者指成年男子,其他解释都是引申义,总之,“大”是作为一个相对概念出现,而且,属于社会学解读或者进一步的修辞学解读。这种解读是按照西方哲学解读中国,构成概念的对立性,其根源是西方的哲学原点是分析理性,而分析理性形成逻辑的绝对,因此,这里的相对性本质是对立性,而中国的哲学原点是辨证理性,辨证理性形成形成逻辑的辨证性,也就是中国哲学不能产生绝对的认知,因此,这里的相对性本质是辨证性。分析理性只有一种逻辑:思辨性;辨证理性含有多种逻辑:既有一种逻辑的思辨性,又有多种逻辑之间的思证性。至于分析理性和辨证理性的定义。推导过程由于涉及太多逻辑和定义尤其是先天八卦图的科学原理(简单的几何学知识),文章很长,另有写就的原点性的专文,这里省略。
“大”字依据中国哲学解读,自身就构成辨证理性,是成年男子和“道”之间的辨证性关系,一种释义是:成年男子应当依据“道”行事,另一种释义是:成年男子应当对“道”进行探索,其相对的文字是“人”,“人”的释义是:从事劳作的(人)。“大”是和抽象的概念“道”相关,“人”是和具象的概念“物”相关,因而,“大”是指有智慧的“道”的认知者和践行者,“人”是指没有智慧的劳动者,这样,依据智慧构成“大”和“人”的相对性,即辨证性,从而形成哲学伦理学化的差异,简单而言就是中国是智慧伦理学,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是智慧人属性,西方是逻辑伦理学,属于社会人属性。“大”和“人”的相对性在魏晋时期被利用,造假为一个词语“民主”,“民主”一词的中文释义是:劳动者的智慧来自于皇帝。西方的民主政治存在逻辑漏洞。
“大象无形”里的“大”,因为“道”代表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是随着人的规则化认知逐步深入的,因而释义为:成年男子应当对“道”逐步探索,换种方式表述: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是不断深入的。
由于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是不断深入的,也就是“道”不能被人绝对认知,总有超越人的认知极限的“道”存在,所以,“大”做修饰性词语即形容词时表示超越,与“小”相对,可以释读为:超越某一标准(已知的定义,逻辑,规则,物体)的存在。
象 一般释读为“形象”,或者修辞学解读成“比喻”,这是用概念的外延或者引申义来解释概念本身,和没解释一样,这是中文最大的弊端。
“象”字首先是指一种动物,无需解读。“象”字的甲骨文,鼻子的形状近似于北斗七星,象鼻是以象头为原点做圆周运动,类似北斗七星以北极星为原点做圆周运动,因此,“象”字的原点释义是:北斗七星以北极星为原点做圆周运动,一圈是一年,而“北斗七星以北极星为原点做圆周运动”是自然规律,是已经被认知的,同时又是动态的,因此,“象”不仅仅是指自然规律,更强调动态性。“象”的准确释义是:已经被认知的自然规律是动态的。而形成被认知的自然规律背后的未被认知的自然规律是“道”,也就是:“象”是“道”的显性。这就是西方的现象哲学,探索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由于自然规律的动态性,可以依据思维能力给出阶段性定义,就是规则,多种规则以因果关系线性关联,就是逻辑,那么,“阶段性定义”相对于自然规律而言就是“象位”,逻辑就是“象”,“象位”是为了认识“象”而人为分割的,目的是建构相对完整的“象”,从而去探索“道”。这样,“象位”相对于“象”就可以看做是静态的,当然本质还是动态的。
无 今天释读为“没有”。
没见到《老子》的篆文版本,因此不确定篆文版本中是“无”还是“無”,二字都解读一下。
“無”字与“舞”字同源,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或者是一个人在舞动火把,那么,时间一定是夜间,没有太阳光,但是有火把的火光,而火光相对于太阳光是微光,如此,“無”字与“舞”字各自独立成字之后,“無”字是指相对于太阳光显得微弱的火光,因此,“無”在哲学上才可以释义为“隐微状态”,更进一步解读为“没有”,否则,语义上没办法形成逻辑性的过度。
“无”字一般认为与“無”字是同一字,我不认同。我认为“无”字是根据“元”字造出的对应的文字。“元”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一个人侧身面西而立或者面东而立,但是,不论先天八卦图还是后天八卦图,方位是上南下北左西右东,而不是今天的上北下南左东右西,那么,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面西而立”实际是“面东而立”,而“面东而立”实际是“面西而立”,因此,“面西而立”的甲骨文“元”字就是今天的“元”,“面东而立”的甲骨文“元”字就是今天的“无”。具体解读需要上下文的支持。“元”字的本义是:日出而作,引申出开始,首先,原点,根本。“无”字的本意是:日落而息,引申出结束,消失,死亡,不见,进一步解读为“没有”。“元”和“无”都和太阳光有关,“无”是太阳逐渐落山,进入黑夜,这样哲学上才可以释义为“隐微状态”。
“無”和“无”的引申义基本一致,后世才会混用,我认为《老子》的篆文版本应该使用的“无”,成为自然哲学。“隐微状态”只是观察不到,不等于不存在,即未知的存在,做修饰性词语时释义为:不存在绝对的认知。
形 是指向木模里浇注液态金属(青铜),冷却成型。引申出动态变成静态成为稳定的常态,“稳定的常态”在外界条件或者认知不变的情况下释义为绝对的认知或者永恒不变,,可以理解为“象位”;由于青铜可以二次融化为液态,所以,“稳定的常态”是相对的,再次引申出已经确定并被绝对掌握的常态(规则、逻辑、定义)。因此,“形”释义为绝对,而绝对是真理是“神”。
因此,“大象无形”可以这样释义:
一、从人的角度: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大)是通过自然规律阶段性显现出来的并被人阶段性所感知的状态(象),而人的认知不存在(无)永恒不变的状态(形)。
二、从“道”的角度:自然规律对人的认识的启迪(大)是通过自然规律阶段性显现出来的并被人阶段性所感知的状态(象),而是通过自然规律阶段性显现出来的并被人阶段性所感知的状态(象)不是(无)永恒不变的(形)。
三、从“大”做修饰性词语角度:超越人的认知的自然规律(大)阶段性所显现出来可以被人阶段性所感知的状态(象)不是(无)永恒不变的(形)。
这是我对“大象无形”逐字解读得出的结论。
重庆大学的“大象有形”
有 手里持物,引申为绝对的掌控或者绝对的存在。
因此,“大象有形”可以这样释义:“大象有形”
一、从人的角度: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大)是通过自然规律阶段性显现出来的并被人阶段性所感知的状态(象),而人的认知存在(有)永恒不变的状态(形)。
二、从“道”的角度:自然规律对人的认识的启迪(大)是通过自然规律阶段性显现出来的并被人阶段性所感知的状态(象),而是通过自然规律阶段性显现出来的并被人阶段性所感知的状态(象)是(有)永恒不变的(形)。
三、从“大”做修饰性词语角度:超越人的认知的自然规律(大)阶段性所显现出来可以被人阶段性所感知的状态(象)是(有)永恒不变的(形)。
那么,“阶段性”和“永恒不变”构成逻辑的悖论:彼此否定。因而,“大象有形”一词逻辑上不成立,更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进程。
“大象有形”的错误来源
一、“象”和“道”混为一谈,“象”是具象概念,“道”是抽象概念。
二、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理解错误,这里的“形”是“象位”,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器”是指标准工具,是可以检验“形”的,今天的“大国重器”里的“器”就是如此。“大象有形”是把“相对稳定”理解为“绝对稳定”,“器”理解为“工具”或者“成品”。
三、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理解错误。“形而上学”是“存在与状态定义”之学,存在包括已知和未知,状态包括静态和动态,把产生“形而上学”的未知存在定义为逻辑的绝对,就是“神”,同时把未知的动态在未来可以经科学验证为错误的结论定义为绝对正确,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什么不能定义的,除却这两点,“形而上学”本身就是科学精神。“形而上学”的哲学原点是分析理性,中国的哲学原点是辨证理性,辨证理性本身含有多种分析理性,却被我们忽略了,因而,中国没有产生“形而上学”。“大象有形”是把“形而上学”理解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身“形而上学”的翻译就是错的,又望文生义,这样错上加错。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一文中,提到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那么,改名是否合理就值得探讨。
司 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我的理解是上天赐予的果实和井水,引申为上天赐予的权力,还可以解读为感谢上天赐予之意,可以解读为祭祀。
后 指帝王,表示掌握绝对权力,是“司”的镜像文字。我的理解是大地赐予的果实和井水,引申为大地赐予的万物,还可以解读为感谢大地的赐予。
问题不在于解读是否准确,而是“后”字为什么会出现。
“后”字是夏启时期发明的,是为了表达对夏禹的敬意,与“司”相比表示自降一级的称号。我很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后”字确实是夏启时期发明的,原因是夏禹找到了地理上的“中”,才有理由一改过去的禅让制为世袭制,“司”在夏禹之前,既指上天赐予的权力又指大地赐予的万物,确定了地理上的“中”之后,天地可以明确区分,“司”专指“上天赐予的”权力,对应地发明镜像文字“后”专指“大地赐予的”万物,在地位上“后”与“司”是平等的。周文王依据这样的关系创造了后天八卦图,才会有三皇五帝的传说。
“中”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先天八卦图就是为了寻找“中”而发明的。贾湖遗址中出土的文字符号“一个圆里面含有十字”,我认为就是“中”,也是先天八卦图的雏形,“夏”是指寻找“中”的人。
由于涉及先天八卦图的科学原理,如若全部表达清楚,内容太多,在此略过。总之,我认为司母戊的释义是“上天赐予的母亲戊予我”,而后母戊的释义是“大地赐予的母亲戊予我”,意义完全变了。因此,不认同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
重庆大学的“大象有形”一词不成立,属于充满想象力的臆造,不知道母校论证过吗?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半月了,藏品是否为赝品似乎还没有结论,也不知道是否会有结论,是否有能力给出结论。
那篇文章刚出现,就确定“大象有形”一词不成立,等到年底,耗时两天写了此文。在重大学习四年,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毕业就还给他们了,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是:思维的正直,或许这就是重大的气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