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玩具,孩子更想要的是这个
说到孩子想要的东西,多数人会想到玩具。
确实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具当属他们最爱。不过就我对女儿的观察,发现除了玩具,还有一样东西是她非常想要的,那就是决定权。
她很喜欢自己决定一些事。比如去读书馆选绘本,我和她分别挑选了很多,但最终背回家的绘本多数是她选的。比如去玩,她总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我们参考。还比如买东西,拍板权也要自己来。
前几天晚上,她还拿了一双布鞋硬说是舞蹈鞋,决定以后这双鞋只在跳舞的时候穿,平时就不穿了。我纠正她,说这双外出穿也很舒服。结果被她硬核回答:「这是我的决定」。
一个4岁大小的孩子,能说话这么硬核,坦白说,我还挺高兴的。
01
可能有人会想,这不是「顶嘴」吗?
怎么说呢,有些时候让孩子顶嘴几句,其实也没啥。就拿鞋子来说,好像也没有不能把布鞋当舞鞋一说,从舒适度的角度把布鞋定义为舞蹈鞋,没毛病。
这让我想起有次去天虹商场,遇到的一对母女。
女孩想要一双带跟的凉鞋,妈妈不同意。理由大概是那双凉鞋有跟,不适合平时穿,她想让女孩买一双休闲鞋。
被妈妈拒绝后,女孩坐在鞋铺沙发上一动不动,任由妈妈一个人选,一副“你选你的反正我又不要的”表情。
两人经过一翻较劲后,最后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在披萨店,遇到一家三口在点餐。孩子想单独点一份,她妈妈不允许,理由是吃不完。
孩子就说“我不想吃那个披萨”,妈妈白了眼孩子说:“你这披萨这么小,价格还那么贵,不划算!”
点完餐孩子情绪一直不好,哼哼唧唧。最后被妈妈吼了几句后才安静下来。
我在想,如果那两个孩子当时硬核说“我决定要买带跟的凉鞋”“我决定要吃这份小披萨”,结果会怎么样呢?
不会被打吧。
因为在有些人看来,否定大人的话或者不分是非黑白的顶嘴,都是「不听话」「叛逆」的行为。
02
《孩子顶嘴,父母怎么办》一书的作者在书里说:“顶嘴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它会使孩子失去父母、朋友的尊重。”
应该大多数父母都不太喜欢自己的孩子顶嘴。
其实我也是。
女儿每次和我唱反调,否定我的话时,我也会为之触动,想要驳回来。
为什么孩子否定我们时,会想要反驳呢?
我仔细复盘过自己的内心,发现还是不希望权威被挑衅的成分居多。毕竟我是妈妈,怎么能被一个孩子牵着走呢。因为有这种心理,所以它驱使我要反驳孩子。
不过,我也会反过来复盘孩子的感受,发现他们爱顶嘴是「不满」的表现居多。我留意过女儿,她有一种「长大感」,还常常用“小时候”来回忆自己的过去。对于现在,她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决定一些事。所以我反驳她的话时,她就很生气想要反抗。
有意思的是,复盘完两个人的内心想法,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之间的争议,发现我们之间的矛盾,其实是「权力之争」,各自都在争取自己的决定权利。
我不希望把自己成为控制型妈妈,所以会有意识的退让,允许女儿自己做主。所以才有了前面大家看到“把布鞋做舞蹈鞋”的故事。
03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孩子,我留意过女儿,发现她的决定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思考。
比如暑假爷爷奶奶带她去旅行,她自己准备的行李箱,我检查时看到里面有一沓书,怕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方便拿,就想说服她拿出来。
她却告诉我:“妈妈,不带书,在车上无聊怎么办呀?我想看书了没有书怎么办呢?”
还有前面说舞蹈鞋,她给我的解释是:穿拖鞋跳舞有声音,穿布鞋就没声音而且很舒服,所以她要把布鞋当成舞蹈鞋,而舞蹈鞋只能在跳舞的时候穿,平时是不能穿去外面的。
我们能说孩子幼稚,却不得不在了解他们的想法后,会认同他们的决定。
仔细想想,孩子爱顶嘴,总和我们对着干,终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他的想法和决定,是我们的独断和否定惹怒了孩子,才激发了他们的对抗情绪。
04
对于这点,我总结的应对方式是:
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随她去决定。
所以,她把整颗脑袋都别上发夹,像极了“村姑”我也不反对;衣服红配绿她怎么喜欢就怎么搭;我顶多说一句“这搭配有点特别”。
这么做后,我发现微妙的变化,我们之间的“厮杀”少了,她也变得自主独立很多。用词上出现了“这是我的决定”“或者这样安排”“我想到一个方法”诸如此类的话。
正所谓和平相处又不失锻炼了她自主思考决定的能力,一举两得啊。
所以呢,假如你和你的孩子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厮杀,试试“随他去决定”的方法吧。一定能帮你省去不少口舌。
或者当你的孩子要做出某个选择和决定时,先不要急着否定,请他说出自己的理由,你应该能发现不少有趣的想法。
当然,并不是孩子所有的事都能“随他去决定”,前提是原则不能被触碰。
问我什么是原则性的事?
这个由你来决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