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不务正业”的火箭军总工程师,为何仍被授予三等功?

新华社7月19日报道,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通令,给3名个人记功。

给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所长、教授肖飞记一等功。

给原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热带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潘卫庆,火箭军原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研究员肖龙旭记三等功。

不出意料,今儿很多媒体都把报道火力集中到了年轻有为的肖飞教授头上。作为海工大马伟明院士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年仅41岁的肖飞已经是一名副师职专业技术军官,足见上级对其技术能力的肯定;这次由军委主席亲自签署通令授予一等功,分量就更重了。

尽管没多少人关注一同被记功的另外两位专家的事迹,但还是有人对报道本身产生了疑问:授予三等功不是旅团级单位就可以吗?咋还要麻烦中央军委主席呢?

咱们拿肖龙旭总工的一张照片说明问题:

500

500

显然肖总工已经达到了专业技术三级

从最简单的道理上说,专业技术三级对应的是正军职,那么旅团级单位显然没法给比自己级别高的首长记功。而根据我军相关规定,专业技术三级以上军官或文职干部,嘉奖由战区级机关批准,三等功以上奖励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所以肖总工的三等功,由军委主席亲自签发也就顺理成章了。

500

值得注意的是,肖龙旭被记功时的身份是“火箭军原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研究员”,军改后,各军种(包括武警在内)下属的装备研究院均已改组为军种研究院,而此次记功时却仍以军改前的旧单位职务称之(潘卫庆教授所在的第二军医大学也已改称海军军医大学),说明他们很可能已经退出国防科研一线了。

对这些军队现代化建设奉献了大半生的老专家,在这时候给他们再记一功,并不是因为具体的科研事项——他们所获的奖项已经很多很多,比如肖龙旭总工这辈子拿过的大奖,就有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国际发明专利、发明金奖。所以最后的这记三等功,更多是对其漫长而光辉的军旅生涯的肯定。

500

年轻时的肖总工

那么为什么是一个三等功呢?咱们还得从肖总工当年的事迹说起。2000年秋,在一个有总部机关的领导、有第二炮兵的首长在场的情况下,轮到肖龙旭介绍情况时,刚说了没几句,电话机嘟嘟响了。肖龙旭居然拿起电话“喂喂……”两声,接听了!

当时有人急得跺脚:“还不快挂断电话!”可是,肖龙旭却说完该说的话,再言归正传介绍情况。事后,大家都认为肖龙旭接电话不对。肖龙旭也后悔:“脑子一热,确实忘了那么多领导在场!”不过,他也觉得到了科研的节骨眼上,随时都需要传递一些信息,不接电话就像战斗指挥员漏掉了一个情报。

500

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调研(右一)

当年评上中级技术职务不久、30岁出头的肖龙旭因科研成果突出,所里为他上报了“政府特殊津贴”。当时,全军中级技术职务中能被上报“特贴”的寥寥无几。所领导找他谈话,他不但没说“感谢组织培养”的客气话,反而认为:“这是我应该得的!”结果,连朋友都埋怨他:“龙旭,就算是这么回事,你心里可以想,可是嘴上别说啊!”肖龙旭说:“为啥不说,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嘛!”

另外肖总工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前些年是出了名的。到了科研的关键节点,他常常头发乱蓬蓬,胡子也不刮。最离奇的是有一次,两双不同样式的皮鞋,他一只脚上穿一只,别人见了直发笑,他却浑然不知。

有一段时间,研究所抓正规化办公秩序,实施考勤登记,肖总迟到次数多了点,拖了研究室的后腿。领导提醒他按时上班,他说我不是故意迟到,我晚上整宿加班,早晨就多睡了一会儿。有一回研究室领导不点名批评他,说再迟到就扣你60元的考勤奖。他满不在乎:“扣就扣,我就是不要这60块钱了!”

500

还当过火炬手

可是他有一次居然让研究所一位同事说服了:“肖工,个人仪表可不是光给别人看的,它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像你这样不修边幅,给人一种颓废的印象,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第二天,他就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当然,这些事儿并没耽误他结合多年来的观察,以及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对,你没看错)使用“飞毛腿”导弹快速发射,尽可能躲避美军追杀的经验,总结并科学优化了战术导弹发射程序,应用到部队值班的东风-11/15的快速发射当中,使得齐射准备时间缩短到了原来的几分之一。而正是这项成果,使他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500

而就在此前两个月,他又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显然这跟导弹不会有什么关系,而是他研制的一种解决了短路电流限流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的“无触点智能开关装置”。由于这种装置投放市场3年来,产生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所以这个称号也的确实至名归。

在他荣获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也有那么一项看起来充满了“不务正业”的味道。有一回肖龙旭到二炮某部调研,顺便去部队蔬菜大棚看了看,发现蔬菜长势不好,影响了部队伙食供应。回去之后一番调研,他认为需要给部队研制一款便宜实用的二氧化碳发生器。

就是这种每台造价仅300元的“温室气温肥增施装置”,投入使用后,使得大棚蔬菜可增产40%-100%,成熟期提早7-10天,还改善了蔬菜品质。全军推广,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没得说。后来农业大学的教授们在学术交流中得知,肖总工原来是研究导弹的,无不大跌眼镜!

500

华阳礁上的蔬菜大棚,谁TM能想到这套玩意儿的原型,居然是火箭军专家搞出来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曾有五六年时间,肖龙旭在第二炮兵机关直接领导下,负责一项重大科研课题。这期间,他除了关系、福利还在所里,干的活已不是原单位的活了。于是,一度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该不该给肖龙旭立功报奖的问题上,所里挺犯愁,“他干的这些事情我们不太了解呀”!

所以啊,如此“不务正业”的肖总工,也许确实只能以一个三等奖,为其作为火箭军导弹专家的生涯定论了。

500

以他丰富的相关经验,在如今正蓬勃发展的军民融合领域,依旧不乏肖龙旭大展身手的天地

然而我相信这些全部来自于官方报道,没有任何编造野史的故事,也足以让人铭记:他是一个大写的中国军人、一个大写的军队科研工作者。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