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看到真实的武汉 | 战“疫”故事

500

武汉发生了什么,武汉人民经历了什么,在看不见硝烟的现代大都市写下怎样的悲壮笔墨?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同事丁志鹏同时请缨前往武汉一线,通过镜头记录武汉防疫抗疫一线的真实故事。

2月27日 周四  我们志愿报名

500

△  解读中国工作室成员丁志鹏(图左)和杨琛

在疫情爆发初期,中国报道社解读中国工作室迅速成立抗疫项目组,开展了纪录片《我们的“战疫”》(50分钟×2集)和系列短视频《中国抗疫志》(6分钟×5集)筹备工作,并且迅速和美国探索频道、奈飞电视网达成节目制作和播出合作。

经向有关权威部门汇报批准后,解读中国工作室立即委派我和丁志鹏担任制片人,带领30人摄制团队前往武汉一线开展两部节目的拍摄工作。

出发前,无论是我还是其他要去的武汉同事,在与身边的朋友沟通时,很多人都劝我们不要冲动,前方疫情严峻,很多医护人员都感染了。但在心里,我们清楚这并不是冲动,而是使命感,是我们作为纪录片人的使命所在。

此前就看到了很多各地医疗工作者争相前往抗疫一线的报道。作为医疗人员,他们比任何人都要了解新冠肺炎极强的传染性,但仍毅然前往武汉,投入到确诊患者救治过程之中。对他们而言,救死扶伤是他们的使命,那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故事,看到这座城市此刻的状态和情绪。

3月8日 周日 踏上“那班车”

500

△  武汉空无一人的光谷广场和街道

出发前一晚,我才敢与家里坦白我志愿去武汉的决定。晚上九点,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家里电话,怕的不是前线的艰险,而是父母的态度。在我说决定后,父亲只说了一句,“响应国家号召,注意自身防护,等你凯旋”。简简单单一句话,让我瞬间平静了。这不仅仅是父母的认识,也是中国所有老百姓面对疫情的共同信念:国家有需要时,自己怎么能当逃兵呢?

在国家铁路局的协助下,我们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3月8日下午18点12分,列车抵达武汉站。以往行人穿梭的候车大厅一片寂静,站台上只有几位工作人员。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扑面而来的“静”还是让我们不知所措。猛然间,电影《流浪地球》的旁白涌入脑海: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大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出站口,三四名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到达感到惊讶,随后为我们进行了全身消毒、测量体温、登记等等。扑鼻的酒精味在当时的环境下居然让我们感觉增加了一丝安心。每道检查线都有两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把关,有如一道道战壕的战士。

前往酒店宽阔的马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在雨中行驶,偶有几辆运送物资的货车驶过,反而更显道路冷清。路两边的店铺大门紧锁,这让我们不禁好奇:这座城市到底经历了什么?

3月16日 周一  从无力到希望

500

△  多闻社区的群众有序排队购买平价菜。

早上9:30,我们在江汉区民意街多闻社区见到了社区党委书记田霖。田书记早上7:30就已经到社区开展防控工作了。自武汉封城起,每天工作14~20个小时,让他看起来有些疲惫。回顾封城初期,田书记坦言他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仿佛是一帮学生突然接到通知要参加高考一样,面对史无前例的疫情和疾风骤雨般下达的防控任务,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下手。

尤其在疫情初期,武汉医疗资源紧张,社区里很多疑似患者无法送医确诊,让田书记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当然不能投降。田书记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成立了社区防疫工作小组,围绕社区防控、人员排查和物资保障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同时与上层指挥部也建立更加顺畅的沟通机制。

为确保人员排查无一遗漏,田书记和社区工作人员只能挨家挨户拜访。9位工作人员专职负责上千户社区住户的沟通工作,实时统计居民身体健康状况,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随着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进入武汉,扩展了当地医疗资源,加大了治疗力度,社区内的疑似患者和其它疾病患者均接受到了妥善的诊疗。田书记这时心中的一块石头才放下了。

田书记说,民以食为天,吃也是大事。为了保障居民物资供应,社区第一时间就与周边6家商铺签订了供货协议,建立了初步的物资供应链,解决了居民吃饭的问题。面对严峻的疫情和严格的管控,居民难免会有所抱怨和焦虑,只有保障了居民物资供应,他们的情绪才会稳定,才能保证防控工作的有序进行。

采访当天,我们正巧碰上多闻社区从超市进货回来。据了解,社区每次进菜约200袋,每袋菜平常都要15~20元,现在有了国家补助,每袋均以10元的平价售卖给居民。在购买平价菜的时候,每位居民都间隔半米左右有序排队,很多年纪较大的居民买到菜后纷纷向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道谢。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称。从最开始的不了解乃至不理解,到现在的和谐关系,社区工作人员付出的远比我们一两天采访看到的要多得多。当问到面对不理解是否委屈时,田书记说:“党员嘛,这是我的责任。”

在这场武汉保卫战中,党员的身影无处不在。采访结束后,我和丁志鹏回到酒店分别写下了入党申请书,郑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317日 周二 他们都是逆行者

500

△  民族街综治网格中心负责人王敏艳正在检查出入人员证件。

武汉市民族街综治网格中心负责人王敏艳,在采访前一天为居民发放物资时伤到了手腕。我们在社区旁一家药店里见到了她,面对镜头,她悄悄受伤的胳膊往身后放。

王敏艳的工作不仅是负责街道的卡口防控,作为平安社区的第一书记,她同时还要负责居民疫情期间的物资保障和排查工作。每天,王敏艳都要走访近百户社区居民,实时掌握居民健康状态。在她看来,街道是保障社区居民安全的关键防线。对于上级防疫指挥部提出的一系列工作要求,王敏艳和社区工作人员时常会有自己的思考,只有确保政策准确“落地”,将人民的诉求及时反映给指导部门,才算是做好了防疫工作。

王敏艳说在当前形势下,居民心中有抱怨和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聆听,及时反馈和落实。

当我们问到如何照顾家里人时,王敏艳犹豫了一下,话语有一丝哽咽。她的母亲在过年前刚做了手术,疫情暴发后她赶赴社区一线,母亲由家人照顾。为了保护家人她选择自我隔离,只能偶尔买点生活必需品和菜放到家门口就离开。

这样的故事,武汉每天都在发生,故事的主人公是志愿者,是医务人员,是基层党员干部……但在疫情来临时他们都是逆行者。采访回去的路上,一辆车也没遇到,十分安静。是的,我们在无声的武汉,看到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强。

3月18日 周二  这里是雷神山医院

500

△  雷神山医院副院长袁玉峰接受节目组采访。

今天,我们来到了雷神山医院。

5万平方米、7.5万平方米、7.99万平方米,面对不断发展的疫情,6天之内,雷神山医院的总建筑面积三次增加。

800人、1000人、5000人、8000人……现场施工人数也不断增加。在6000多万“云监工”的注视下,雷神山医院短短10天就建成了。

让人感叹的不仅是中国速度,还有雷神山医院在抗疫中发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截至3月16日,雷神山医院累计收治病人1961人,累计治愈出院患者970人,在院治疗942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发挥巨大作为的医院,却受到一些西方媒体的各种诋毁。我们也曾就雷神山医院对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马丁·雅克进行过专访。他的观点客观、理性,代表了真正愿意了解中国的西方知识分子。

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短期内建成雷神山医院?

马丁·雅克: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成新医院,我认为任何一个稍稍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对此感到特别惊讶。中国治理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及时修复短板,及时调整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做到你本来以为中国做不到的事。

问:你如何评价中国应对疫情的过程?

马丁·雅克:疫情初期,武汉发生的事情确实暴露出了一些错误和问题。但是最终你能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那就是中国的治理体系在应对疫情方面做得很好,尽管的确存在一些失误。但是大家都会犯错。越是严重的危机就有可能出现越多的错误。为什么?因为你得摸索,你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但是,在我看来,西方正在犯的一些错误就不是那么情有可原了,因为他们本可以借鉴中国已经获取的经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