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硬刚BBC,它是国产之光
作者| 香蕉姐
来源| 影探
中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万公里。
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上,星罗棋布着11000多座海岛。
从北到南,从海岸到海底,生灵富饶茂盛,海洋辽阔多变。
守着如此瑰宝,我们竟从未拥有一部自己独立拍摄,全面、系统拍摄海洋的记录片。
现在,它来了,带着满满的诚意。
这等9.3分的好片不推,还写什么公众号!
《蔚蓝之境》
2020.1.24
每次中国拍的自然纪录片,总免不了被人拿来和BBC比上一番。
蕉姐要诚实地告诉你,《蔚蓝之境》在拍摄技术和叙事水平上依然比不过BBC。
不少人夸赞它媲美BBC,其实是超出期待后,掩饰不住激动的过度反应。
大概是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太壮美了,哭了……
什么?央视拍的?不是BBC?
卧槽!吹爆!!
《蔚蓝之境》以中国近海为舞台,讲述海洋生物的故事。
从海面冰封的渤海湾,到四季分明的黄海、东海,再到长夏无冬的南海,呈现一片神秘、壮阔、活力的蔚蓝之境。
01.它们就在你家门口
本土纪录片,要的就是那份家门口的亲切。
拍美食,能让人想起楼底下好吃的美食店,看老板刷料口水直冒,唤醒人的贪欲。
拍动物,在保持神秘感的同时,让人感到他们与我们休戚与共。
他们就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你相邻,你从未留意过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如何生、如何死。
但你知道他们与你命运相连,呼吸相关,每一天都在极尽所能地存活着,绽放着。
中国海域最北端,渤海辽东湾。
世界上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域,也是斑海豹在全球最南端的繁殖地。
动物依靠身体,感知环境和季节的变化。
吃奶的小海豹,刚拱上妈妈的乳房,妈妈就扑通一声,破冰落水了。
“诶,妈妈呢?”
小海豹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一脸懵逼。
妈妈知道,气温升高,该带小海豹去学游泳了。
夏季。
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达到顶峰,也意味着更激烈的食物链争夺。
身在深海,必须要有自保的本能。
没有速度和力量,没有坚硬的外壳,也该有鲜艳的颜色。
提醒天敌:我有毒,吃我你就死定了。
东南沿海的海蛞蝓。
色泽艳丽,看似柔弱可爱,其实并不好惹。
还有一种叫六腮海牛的海蛞蝓,擅长逃生术,逃起来活像一种火锅食材——“肥牛卷”。
深圳福田红树林滩涂上。
生活着大量的大弹涂鱼,它们是极少数可以用腮和皮肤呼吸的鱼类。
对于喜欢独居的大弹涂鱼来说,领地寸土必争。
犯它领地者,虽远必诛。
天津大港湿地。
一只雄性凤头䴙䴘,正在与雌性进行一场高难度的仪式。
彼时这头雄性刚打败情敌,意气风发。
他们努力挺直身体,站立在水面上,扑腾双脚,用同样的节奏摆头,在湖面上舞蹈。
接下来,他们共赴鱼水之欢,像极了人类醉酒跳舞后,颠鸾倒凤的样子。
02.不炫耀你都不知道
我算看透了,这部历时4年拍摄的海洋生物故事,醉翁之意真不在动物,
而在不遗余力,使尽浑身解数地炫耀。
炫耀什么?
炫耀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绵长,生物种类繁多。
从解冻后的鸭绿江口滩涂,到中国南海最大的群岛西沙七连屿。
一个为迁徙的斑尾塍鹬,提供唯一停留地;
一个是绿海龟在中国海域,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
秋季辽宁盘锦,壮美的火红滩涂;
南海深处,围绕着珊瑚礁生长的生命争奇斗艳;
从辽东湾浮冰上的斑海豹,到鄂尔多斯湖上的遗鸥;
从山东荣成的白天鹅,到广东大亚湾的抹香鲸;
从崇明岛芦苇种建巢的震旦鸦雀,到盐城海滩越冬的丹顶鹤;
从广西北部湾浮游的布氏鲸,到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的石沪。
无不显示着生物繁衍不息的奥秘。
石沪,玄武岩堆砌而成的捕鱼陷阱。
图腾一般的巨大图案,从近海延伸至海洋。
缔造他们的是古代的智慧。
石沪遵从潮汐的节律。
每逢涨潮,鱼儿跟随潮水流进石沪;
退潮后,来不及逃走的鱼类被困入其中,成为潮汐送给人类的礼物。
石沪并不捕获大鱼,跟现代海洋捕捞手段比,石沪对海洋更加友好克制。
它的存在时刻提醒我们,智力并不是凌驾一切之上的理由,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受到永久的庇护。
《蔚蓝之境》摄制组奔波四年,拍摄生活在中国领土内的近120种生物。
后期声音设计花了一年半时间,由配音演员刘琮担任解说。
号称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为全面的海洋拍摄行动。
我想,尽管别人可以还原中国大自然的奇观,可以用技术捕捉生命的惊喜与脆弱。
但是有一样东西别人是拍不出来的——
中国人对生活的这方土地,这片海域的热爱。
最让蕉姐感动的,不是摄影机呈现出的壮美景观,而是隐藏在这壮美之后的家园意识。
它让摄影机前的景物,与荧幕前的我们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共情。
那种共情,只有共同深爱这片土地的人,才能彼此领会,心意相通。
辽宁盘锦。
入秋后的滩涂,被染成火红一片,壮美异常。
随着镜头拉伸,晚归的夕阳,将这片火红添上透亮的色泽,天、地、枝桠与生命达到共融。
这奇异又质朴的景象,让人想起夕阳垂落马路,将人的脸染成金黄的某个平凡普通的傍晚。
纪录片也解释不清,这片滩涂为何变成火红。
它就是存在着,像我们在这片土地,看到过的很多解释不清又美妙的事物一样。
遗鸥,全球仅存不到3万只,有近一半生活在中国境内。
翱翔在渤海湾的遗鸥,或许是这个种群在世界上的最后遗存。
镜头还跟随遗鸥,来到陕西红碱淖,担忧他们的生态环境和饮食状况。
自家门口的故事,总有一种亲切感。
它亲近到动物的每一点改变,都跟我们呼吸相关,我们与他们共患难。
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叫《美丽中国》的纪录片,BBC与CCTV合拍。
很多人赞美纪录片呈现出的祖国大好河山,震颤心灵。
当时还纳闷,为什么“美丽中国”,要由别国呈现给我们呢?
别人既不会了解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有多深沉,也不会饱含深情地拍我们挚爱的家园。
不是狭隘,是十分想鼓励一下本土纪录片。
在门口架起摄影机,把祖国的美镌刻在录像带上的诚意与进步。
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为生物多样的富足之地而骄傲。
03.抹香鲸的最后凝视
只有唤醒对家园的爱,才能对生活在这片热土的动物们有所挂牵。
抹香鲸。
动物王国的潜水冠军,鲸类中的旅行家,一般以5到20头的数量结群游荡。
广东大亚湾。
一头雌性抹香鲸,怀着身孕却和族群走散,孤零零迷失于浅海。
近岸浅海,巨鲸的“鬼门关”。
遍布的渔网是致命陷阱,过低的水位随时会让她搁浅,
目睹此情此景,救援船只赶到,向抹香鲸附近制造声响,驱使它离开海湾,回归深海。
抹香鲸似乎感应到什么,扭头向深海游去。
但抵不过连日来的疲惫不堪,与形只影单的孤立无援,
她生命的旅程至此到达终点,带着未出生宝宝的遗憾长眠于此。
三年前。
同样在广东大亚湾,同样是一头怀有身孕的抹香鲸。
2017年3月,她被渔网缠住,搁浅在近海。
潜水俱乐部的志愿者,海洋动物专家纷纷赶来,营救了三天,最终无果。
为了纪念这头将生命的最后三天留在大亚湾,
与救援人员与很多民众共患难的抹香鲸,人们给她取名叫“浪花”。
当时很多摄影记者拍摄到“浪花”的最后凝视。
浪花死后,眼睛露出水面,她的眼睛黑乎乎的,没有光泽,好像死不瞑目。
纪录片对抹香鲸的逝去,发出一声喟叹:人类可以做得很有限。
不!
人类其实可以做得更多。
“浪花”去世了,她带来的正向能量仍在发酵。
黄晨迪,是当年参与救援的潜水员之一。
尽管现在工作繁多,他每个月都会以潜水俱乐部的名义,做与珊瑚礁监测和修复以及海洋垃圾相关的公益活动。
因为当年导致“浪花”死亡的渔网,有可能是渔民随手丢下海的。
黄晨迪说,“自从浪花事件以后,人们才开始真正去关注海洋垃圾的问题。”
而像他这样参与“打击海洋垃圾”的潜水员,并不在少数。
我们所听、所见太多人类自私自私的故事,却缺乏对真正参与生态保护者的关注。
这是为什么?
谩骂固然爽,善举的传递效果,毫无疑问更有意义。
如果我们所知尽是这些晦暗的故事,那该有多悲哀。
很多人在孤独、努力地坚守着。
他们竭尽全力呵护一片沙滩,一方海域,绝不仅仅是为自己,还为呼唤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呼吁更多人的行动。
图源人民日报,海南三亚志愿者在清理沙滩垃圾
图源人民日报,“潜爱大鹏”志愿者在海底收集珊瑚残枝
《蔚蓝之境》不少篇幅传递出对生物栖息地的关注。
鸭绿河口滩涂。
每年至少五万只斑尾塍鹬在此歇脚,这里是他们从新西兰到阿拉斯加,一万四千多公里的迁徙路上,唯一一次停留。
漫长的旅途中,这片滩涂异常珍贵。
明年只要这片滩涂还在,他们就会回来。
不需要煽情,不需要展示苦难。
用最质朴的情感,唤起记忆中家乡的样子,碧蓝的湖,富饶的滩涂,与结队的鸟群。
这是我们休戚与共的家园,愿意尽其所能保护她,这是本能。
胡歌,除了演员身份,他还作为三江源保护站的志愿者,达十几年之久。
胡歌表示,高原上有一群不图回报,甘心在蛮荒之地驻扎的志愿者,他们默默坚守默默付出,工作平凡而又琐碎,没有盛名却做着功在千秋的事情——
守护母亲河,及这片美丽的栖息地。
我们从未得知过他们的姓名,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为什么不计酬劳地坚守。
这些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脚下这方热土的人,才值得传递。
因为他们竭尽所能想要留住的不过是,这个世界最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