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主演的《安家》,真让人失望啊
文章来源丨24楼影院
安建导演的热播剧《安家》到了收尾阶段了,之所以等了这么久再来谈这部剧,是因为我对它抱有期待,期待它虽然低开但能高走。可惜,真是让人失望啊。
主演孙俪、罗晋是兼具实力和流量的双能型演员,还有韩童生、丁嘉丽、奚美娟、郭涛等一系列老戏骨绿叶做陪衬,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分明的角色,房似锦外柔内刚,徐文昌温润如玉,配角王子健、朱闪闪也都有分明的性格特征,再加上小故事一个接一个,无论是凶宅销售、智斗林老板,还是原生家庭的狗血问题,从剧情上说,这部戏都是过瘾的,想不火都难。
但观众的反应显然不买账,豆瓣评分6.2,评论也是贬大于褒。这不禁让人怀念起2009年的《蜗居》。同样是六六编剧,十多年过去了,《安家》的不同在于,导演由滕华涛变成了安建,视角由买房子的人变成了卖房子的人。
《蜗居》虽然假托为“江州”发生的故事,实际上描绘的也是上海。《蜗居》之所以打动观众,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有悬念的、有演技的电视剧,更有一种深刻的社会学眼光去打量“买房为纲”的众生相,对于生活的把握,细致尖锐到让人毛骨悚然。
在《蜗居》中,有很多让人思考的细节,苏淳弄丢了一块钱,海萍大骂他,甚至上纲上线,这看上去不可理喻,却是多少老百姓的生活现实,海萍是因为一块钱骂苏淳么?显然不是,这一块钱的背后,承载的是生活的无力、买房的焦虑、精神的临界点。
一块钱就像导火索,把这一切矛盾都点燃了。
又比如宋思明痛骂陈寺福:“再过几天,你就是身家百亿的港股掌门人了。”富贵人谈论的数字,和穷人简直天壤之别,生活不同,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也就不同,穷苦人因为一块钱吵架,富人或许已经失去了对一块钱的概念。
就像《寄生虫》里所描绘的那一场暴雨,对于有钱人来说,一场暴雨洗干净了天,让空气变得清新起来,而对住在地下室的寄生者来说,这场暴雨简直是灭顶之灾。
这些作品之所以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因为无论好的、坏的、温馨的、残酷的、它们都原原本本呈现给观众。话说到这很明确了,《安家》之所以不被观众买账,在于创作者已经用一层薄纱去过滤掉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显得那么虚假。
虚假的事物,是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
首先,是演员假。
作为当今小银幕的黑桃王后,孙俪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自我重复的境地,在大量古装剧中,孙俪一而再再而三地扮演着从清纯到腹黑的角色转换。观众爱看,也的确有号召力,但平心而论,孙俪在现代剧里,却存在气场薄弱、缺少表演细节的问题。
我再怎么喜欢孙俪,她饰演的房似锦和我印象中楼下做房产中介的女性还是差别太大,这很大程度上未必全是表演的问题,而是选演员的时候就没有找对人,如果换成姚晨,是不是就合理多了?至少在观众的期待视野上看,孙俪的出演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她的扮相过于中性,性格塑造上也缺少那种把握住观众的灵气。这样的一个房似锦,很难让人有深刻的代入感。
作为男主演的罗晋,表演要稍好一些,多少还是传达出来了那些接地气的特点。但这俩人配在一起,又不对了,怎么看怎么不协调,演员的“假”就体现在这里,总让人出戏。
其次,是剧情假。
我虽然很理解主创团队塑造角色、叙事剧情的努力,但剧情上确实还是漏洞太多,难不成做中介的,每做一单,都要给客户装修房子?客户不接电话,就拼命打?卖房子也就罢了,但安家天下的员工似乎不仅仅干的是卖房子的活,更是社区的工作人员,是居委会的干部,大事小事,公事私事都要管,客户卖房子,还能帮客户的孩子入学,接送客户小孩上学放学,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从角色的动机上看,这样推动故事叙述是缺少理由的。看上去办公室里热热闹闹,好不快活,但咱客观地说一句,这是我们平日里感受到的中介吗?
最后,是情怀假。
《安家》的英文名是《I will find you a better home》,但这个you,显然不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也不是精打细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安家一族们,尤其是在这疫情期间,大家腰包受限,正是愁苦的时候,看到电视剧里的花园老洋房,哪会有感同身受的滋味呢,只会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去打量剧情罢了。
本质上说,《安家》是一部披着现代剧、问题剧外衣的“情景喜剧”兼“城市宣传剧”。在这部剧的骨子里,没有真正意义的百姓大众。中介们销售的房子里,也没有出现真正百姓大众会住的房子,那种白天不开灯就无法生活的房子。
在《安家》里,所有的房子都是敞亮的、所有人的脸都像马桶面板一样干干净净,所有的光线都是饱和的、所有的色彩都是饱满的,但这是真实的生活吗?
当一部电视剧的眼里,没了真正意义上的观众,那这部剧该拍给谁看呢?这部剧又能怎样去谈一些所谓的社会问题呢?无论是买房子的人,还是卖房子的人,最基础的一点,他们至少得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人,而不是被臆想出来的产物。
在《蜗居》里,海萍和海藻共穿一件大衣,这个细节是那么不起眼,却很难不让人动容,可《安家》里卖包子的老严夫妇、单亲妈妈宁馨,看到中介简直像看到亲人一样亲切信任,这不是社会中的常态,或许现实生活里有这样的个案,但把所有的个案都挖出来堆到一部剧里,也是一种失真。
从买房子的《蜗居》再到卖房子的《安家》,一个深层的变化是中国电视创作人堕落了,赚得盆满钵满之后,他们的内心再也不是住在城中村爬格子的穷编剧了,再也不是海萍和海藻了,而是已经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去打量众生,浅尝辄止地想象大众生活的样子,这样的电视剧必然只能靠插科打诨去灌水,用生造的矛盾去加料,最后盛给观众的,不过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泔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