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吹哨”、“吹狗哨”及“吹萧”

“吹哨”成了热门词,而且带有强烈的倾向,大批二五仔“吹着哨子”,在网络上狂吠。哪么什么是”吹哨“?“吹狗哨”又是什么意思?

一、“吹哨”的意义

“吹哨”据说源于英国:警察发现犯罪行为,吹响哨子,以提醒民众。该词引申到法律层面,就成了“内幕揭发”的代名词。美国在水门事件后通过了《吹哨人法案》,以保护水门事件中的揭密者。在该法案的保护下,这个揭密者活到了90多岁。

但是,当斯诺登发现美国政府违法窃取信息的行径后,他选择逃亡,没有接受这一法律可能提供的保护。当阿桑奇在维基百科上公布美军炸死平民的视频后,他成了很多势力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

显然,在西方环境中,“吹哨”是一项风险极大的事情,保护法案并不能赢得内部“吹哨者”的信任。

任何一个制度,好坏不是取决于字面上的表述,而是它的实际执行。

在中国,公民有检举的法定权利。检举制度从属于整个政治氛围,氛围好,检举制度就能发挥良好功能;氛围不好,那也会成为虚设之物。幸运的是,目前的氛围不错,老虎苍蝇一起打,很多问题通过网络曝光就获得了解决。

二、“吹狗哨”的意义

“吹狗哨”也是个泊来物。据说起源于澳洲的牧场:牧羊人吹起超声波哨子,这声音在人类听觉之外,却是牧羊犬能够听到的。通过这种“狗哨”,人与狗建立了第三方不能感知的联系。

“吹狗哨”也具有政治方面的意义:某些势力集团,通过普通民众不明白的信息,互相联络,指挥爪牙,统一行动。

三、“吹哨”有过"前科"

当一夜之间,“吹哨”刷屏,人们感到奇怪。怎么会莫名其妙出来这么一个概念?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来指称知晓内情者?

事实上,“吹哨”这一泊来概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中文网络中。比如,2013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出现“吹哨”人的说法。鼓吹者是个台湾“媒体经济学家”。在那时,食品安全成为国内热点,网上情绪极为激烈。“吹哨”这一概念居然已经潜伏并发作了一次。只不过,那时没有引起热议——莫名其妙的“吹哨”与严肃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在中文语境中引起联想。

如今,这一概念卷土重来,声势极为浩大。但我相信,很多人看着这个概念,即使对它的确切含义的一定了解,也会觉得拗口。在浩大的中文词库中,用来表达类似情况的词语太多的。如果人们在闲聊说某某人在“吹哨”,肯定会弄个笑话。

那么,这么一个不接地所的概念,怎么会一时间流行起来呢?

四、话语权

这是个话语权的问题。“吹哨”这一说法,什么人知道,什么人就会传播;什么人得利,什么人就会传播。所以,传播要带来两方面好处,一是内心的愉悦感,二是物质的收益。后者起主要作用——当一些人可以一边传播,一边享受大笔收入时,其战斗力就十分惊人。一千个“自干五”,也打不过他一个。

幸运的是,国内智者很多。最近一句话在流传“对内吹哨,对外吹萧”。这句话真是入木三分,令亲者快,仇者痛!这句话抵得上千万美元,抵得上百枚导弹!

“上兵用智,下兵花钱”。在这次话语权之争中,完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