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出身是否影响大学生毕业10年后的职业成就?

500

编者按

本期推送的是Marita Jacob等学者于2019年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上发表的Social origin, field of study and graduates’ career progression: does social inequality vary across fields?一文。这篇研究将视角扩展到动态的生命历程,考察了英国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10年间,社会出身是否影响毕业生长期职业发展,以及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这种社会不平等的变化有何不同。研究表明:尽管在不同专业学科背景下,父母阶层地位对毕业生职业发展过程的影响有不同表现,但从长期结果来看,社会出身对大学生的职业成就没有直接的影响。

这是社论前沿第S1580次推送

微信号:shelunqianyan

引言

大量的研究证据已经说明社会出身和教育成就是个人职业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布劳-邓肯模型(1967)就已经提出职业成就在生命周期的变化,但直到最近,学者们才使用动态建模的方法研究职业生涯中的代际不平等。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人们会问,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和专业教育背景的个人在职业成就方面的初始差距,是否会在人生过程中保持或扩大,亦或在职业发展中会有弥补这种差距的潜力。

500

文献回顾

500

对于社会出身、专业学科背景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研究,现有的不足之处:

(1)对英国大学毕业生仅有为数不多的横截面研究,缺乏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轨迹进行深入而持续的实证测量,也没有充分回答社会出身导致的社会不平等是如何在职业发展中变化的。

(2)许多研究已经注意到某些专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工资和收入表现,但没有考虑到特定专业背景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职业发展可能存在差异。

(3)只有少数研究从不同专业背景的角度,考察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结果上的由社会出身导致的社会不平等。但即便如此,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职业成就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

500

理论考虑与研究假设

500

1.社会出身与职业发展

为了解释受教育程度相同的个体之间劳动力市场结果差异,以往关于代际流动的文献通常涉及父母传给子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Bourdieu,1986;Coleman,1988)。父母的经济资源将对子女的劳动力市场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有利于找工作或变换居住地。父母的社会网络可以提供有关职位空缺或潜在雇主的信息。文化资本也被认为在招聘过程中是有益的(参见2016年Bernardi和Ballarino的几项贡献)。

研究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时,需要对这两点进行区分:(1)毕业后刚劳动力市场时的职业成就起点,也就是截距的不同;(2)随着时间推移的职业发展,即斜率的不同。研究者认为,求职者第一次应聘时,父母的资源和支持对其进入劳动力市场有极大的帮助,但这时关于求职者发展潜力的信号是有限的。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雇主可以直接观察到员工的生产效率,也可以评估求职者的积累的工作经验。因此,出身较低阶层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弥补最初的劣势,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赶上出身较高阶层的同龄人。

假设1:大学毕业生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初始职业成就,因社会出身的不同存在差异。但是,出身于弱势阶层的求职者有着更陡峭的职业发展曲线,这种职业成就上的阶层出身差异会逐渐消失。

2.不同专业背景下,社会出身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关于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回报的差异的经典解释就是,不同的学科专业所培养的技能类型不同。例如,Van de Werfhorst和Kraaykamp(2001)区分了四种类型的能力禀赋:文化素质、经济素质、沟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有着高水平经济素质(如工商管理、法律)和专业技术能力(如技术性专业、数学、科学)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富有回报的职业位置,而与培养文化能力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如人文艺术、教育)有着最低的劳动力市场回报。然而,这些观点仅就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回报而言,没有预期到职业发展的动态过程。

其次,Klein(2011)认为,雇主对劳动力市场进入者的生产力和培训成本并不完全了解,因此,来自提供“软技能”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缺乏职业对口性,他们的文凭只有微弱的信号价值。随着工作任期和工作经验的增长,雇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雇员的生产能力,因此,非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可以纠正开始时回报与能力的不匹配,在职业生涯中取得进展,获得晋升。而对于来自“专业-职业”对口性强的劳动力市场进入者而言,他们更少可能接受非专业必要性的教育,后期工作回报的纠偏也不可能发生。

最后,关于不同专业背景毕业生职业发展差异的解释,就是他们进入的工作具有不同的特征。这这种思路是将劳动力市场区分为高管制的劳动力市场和高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前者的职业流动性更低(流动的必要性也更低),后者短暂性就业的比率更高。专业与职业的对口性强,有助于毕业生进入高地位的职业,且职业具有长期稳定性。总而言之,研究者预期,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学科的毕业生相比,有职业对口性强的专业的毕业生(如STEM)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会获得合适的高地位职业,且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流动性也会降低。

纳入对社会出身的考虑,研究者认为,父母资源有助于弥补非专业性技能的信号缺乏,同时父母资源对进入劳动力市场也有关键影响。因此,对于人文艺术学科的毕业生而言,研究者预估,最初的劳动力市场分配存在显著的由社会出身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然而,目前还不清楚这种不平等是否存在于人文艺术学科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中,以及如何演变的。

假设2a:对于人文艺术学科的毕业生而言,出身于较低阶层的学生可能会弥补他们初始的劣势,随着他们的真实生产力在职业过程中逐渐显现,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回报就会追上来自较高阶层的同辈;

假设2b:如果在与人文艺术学科相关的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晋升仍然需要社会和文化资源,那么来自较高阶层家庭的毕业生会保持其优势甚至由于累积优势而更加突显。

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STEM专业的毕业生拥有硬技能和资格认证。因此,在专业-职业匹配度高的劳动力市场中,STEM专业毕业生的父母对求职程序的介入和影响要小于其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的父母。此外,研究者认为,STEM专业的毕业生所进入的职业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性门槛,因此,生产力的发挥更依赖于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而不是父母传递的在上大学时就己掌握的技能或家庭的资源支持。

假设3:对于STEM专业的毕业生而言,由家庭出身导致的社会不平等在初职匹配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都很小。

对社会科学专业(包括工商管理、经济学)毕业生而言,由于父辈传递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可能使他们在求职和晋升中获得便利和青睐,从而进入更高的管理性职位(Jackson, Goldthorpe and Mills,2005)。此外,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企业继承和自主创业的代际传承可能在其职业发展中也很关键。

假设4:对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种由社会出身导致的不平等从一开始就存在且随着时间推移还会扩大。

500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500

数据、变量和方法

500

1.数据

1970年英国世代调查,即对1970年某个星期在英国出生的人群进行追踪调查。本次研究涵盖了被访者16-38岁时的信息。研究对象是34岁前毕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且至少有过一份有意义的全职工作。考虑到追踪样本的丢失和变量填答缺失,最终有效样本个案是951个,包括99399条的人-月数据集。

2.变量和操作化

因变量为毕业生的SIOP职业声望测量得分,为时变变量。

自变量:自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后的第一份有意义工作)开始的月数,考虑这10年间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变化,划分为5个样条区间,每个样条区间包含24个月,从而估计每个样条的斜率;被访者10岁时父母中最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所毕业的专业学科,为时变变量。

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兼职就业状态、孩子数量、婚姻状态,均为时变变量;性别、种族;10岁的认知能力水平。

500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3.分析策略

    研究使用增长曲线模型

500

    增长曲线模型会报告组内相关系数(ICT):

500

ICT反映的是职业声望的总变化有多少来自个体之间的差异,有多少来自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差异。组内相关系数越大,因毕业生之间差异导致的职业声望差异越大,而个体内职业声望的变动也越小。

为了验证假设1,在模型中纳入社会出身与时间样条的交互项。为验证不同专业背景下,社会出身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变化,根据专业学科背景,依次纳入社会出身与时间样条的交互项。

500

研究结果

500

500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在M0中,模型ICT的结果表明,所有差异的70%来自毕业生之间职业声望的差异。所以,毕业生之间职业声望的差异来自于刚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较小的职业流动,从而改变毕业生之间职业声望的差异。从M1可以看到,在前两年毕业生的在职业发展中都有所提升,此后几年,职业声望提升幅度减小了。总的来看,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前10年,其SIOP分值平均提升5.6分。M2纳入了阶层出身的变量。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中层阶层出身的毕业生其SIOP平均比工薪阶层出身的毕业生高0.018,工人阶层出身的毕业生其SIOP平均比工薪阶层低0.655分。因此,平均而言,就所有毕业生职业生涯来说,控制了认知能力和横向的教育差异后,社会出身对职业声望的直接效应较小。

500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刚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出身于工人阶层的毕业生的职业声望与来自中间阶层和工薪阶层的毕业生存在微小差异。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头两年,这种差异稍微强烈,因为来自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曲线比出身与工人阶层的毕业生更加陡峭。经历头两年后,相较于出身于工人阶层的毕业生,来自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的毕业生在职业声望SIOPS量表上有1分左右的优势。在接下来的两年,出身于工人阶层的毕业生的职业声望以不变的幅度继续增长,但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背景的毕业生职业声望的增长幅度有所减缓。所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4年后,来自工人阶层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追赶上了出身于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的占有更多优势的同辈。

500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对于人文学科而言,不同社会出身之间的毕业生的职业声望差异很小。仔细看的话,出身于工人阶层的毕业生在获得第一份有意义的工作的头两年里,在职业发展上倾向处于劣势,但随后他们也会赶上在出身背景上更占有优势的同辈。同样地,研究也没有发现STEM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社会不平等。来自工人阶层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有略高的职业声望分数表现。相反,在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来自工人阶层的毕业生的平均职业声望得分,比来自更优越背景的毕业生高5个分值。进入劳动力市场8年后,出身于工人阶层的毕业生能够克服初始的劣势,追赶上来自更优越家庭背景的同辈。

500

结论与讨论

500

1.结论:

(1)父母阶层地位对毕业生这10年间的平均职业成就的影响,没有超越教育成就的效应。

(2)分学科专业背景来看,对STEM专业和人文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而言,阶层出身对初始的职业声望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有在社会科学专业,工人阶层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开始职业声望较低,但随后也很快追上出身于更高阶层的同辈。

(3)总而言之,研究结果表明,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动态的生命历程来看,社会出身对学位拥有者的职业成就没有直接的影响。

2.研究的局限性:

(1)研究只是描述性的分析,刻画了不同社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轨迹。文章的因果解释建立在一个强有力的假定上:在不同的专业学科背景、职业获得以及职业发展中,没有受社会出身影响的未观测到的因素影响到学位的获得。然而研究考虑了毕业生之间认知能力的差异,可以解决掉一部分的样本选择性。

(2)受限于样本量的大小,在分析不同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社会不平等时,难以用更严谨的统计方法深入验证。因此,要谨慎考虑这些结果,未来需要在更大的样本中进行重复研究。

(3)论文关注的是职业声望,以此考量职业发展的结果,因此,研究只考察了在整个工作生涯中职业之间的转换变化。以收入作为职业发展的结果进行扩展分析,是未来研究有希望的、值得努力的一个方向,因为它不仅考虑到了职业发展的变化,而且受职业天花板效应影响小。

(4)最后,研究只关注了进入劳动力市场后10年的生命历程,这10年之后职业发展中由社会出身导致的社会不平等如何变化是没有被注意到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