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每年给非洲学生10万奖金,真不算多……你怎么看?
来源:新浪网
我国的高校为了提高国际化水平,每年都会招收大量来自亚非拉地区的留学生。即使是清华北大这种名校,也不能例外。由于考试的难度低,审核的条件比较松,导致我国很多高校招收的留学生质量都很差,很多留学生不懂中文,依然能够被名校录取,曾引起很多的争议。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研究院长、新兴市场研究院长胡必亮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国和非洲的奖学金标准很低,一个人一年也就十万左右,可能会高一点,也可能会低一点,我大概估计就是十万左右,读一年才奖励十万块钱,并不算多。这些留学生都不是一般人,将来回到自己的国家,也能够促进与中国的交往,为将来的合作种下很重要的种子。
这个采访视频在网络传播以后,在网络引起巨大的争议。很多网友都不认同他的观点,笔者觉得他的说法也是缺乏思考,不了解中国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从这里可以看到,留学生一年所获得的奖学金,是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倍多。一个研究生在我国能够自由支配10万元,可以说是活的相当的滋润,所以很多落后国家的学生,才会想要来中国留学。
而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奖学金一般都是在6000元-10000元之间,即使是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研究生能够拿到的奖学金,应该都不会超过五万。这种强烈的反差,不知道这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是否知道?
同样是中国高校的研究生,为何待遇差别会这么大?这是我们值得反思的问题。留学生的超级待遇问题,在2019年也曾多次出现。比如说山东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都曾因为留学生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高校不仅为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住宿,还会给予生活补贴,学费减免,还会给予高额的奖学金。国内的学生都没有享有这样的待遇,这有很多人感到不公平,也在质疑高校的留学生政策。
我国高校无限降低留学生准入门槛、抬高待遇标准的行为,在短时间里是可以提高国际化水平,但会让很多的国内学生没有归宿感,也会感觉到强烈的不公平,最终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更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高校的录取制度以及奖学金制度,都应该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让大家都信服,才能够让外国人真正尊重中国的高校。如果只是一味地降低标准,以高额的奖学金吸引留学生,没有自己的底线,最终还是会被别人鄙视。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应该有信心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相信中国的高校能够走向世界。我们依靠的是自身的实力,而不是所谓的留学生数量,堆切出来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