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改革
人们通常读完《资本论》第一卷就望洋兴叹了。第一卷的开端:商品的价值是什么?一般劳动时间?这是古典经济学的回答。马克思恰恰对之进行了批判。在马克思的年代,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小生产小私有制的肯定和保持的基础上的。它排斥大生产,也排斥资本和金融的作用。马克思并不反对资本。他所主张的是,劳动者阶级必须打破国家,即资本家支配的,建立在战争国债基础上的政治形式,而以劳动者的联合体代替之。在马克思那里,问题在于,劳动者如何保证联合起来的生产资料,能够为劳动者所用,而不被代理人(官僚集团)所用?劳动者如何保证联合起来的生产资料,能够为劳动者所用,而不被国际资本所用?归根结底这只是一个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这是为什么晚年毛多次强调要读马克思原著的一个原因。毛的矛头所向,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法权。而后世的实践者,因为对此认识不足,或者是出于本部门、本阶层的利益的考虑,而把企业家等同于金融资本家,把私有财产等同于资本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把商品经济等于同资本主义,把民族资产阶级等同于买办资产阶级,从而犯了很大的错误。
为了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除了对私人资本的发展加以严格限制,避免为少数人所垄断之外,毛还特别重视教育。毛泽东希望通过教育和劳动者合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改造自私的人,不断在劳动者之间形成宝贵的信任与团结,而这离开了联合起来的劳动支配以金融的方式联合起来的资本是办不到的。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新统治者上台伊始都会立即搬出旧的礼教,以教育规范新的顺民,唯有毛泽东是一个例外,在他执政的27年里。一直鼓动人们向执政党和新官僚机器进攻。身兼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的毛泽东,当然要把他的教育主张纳入其明确的政治目的中,他把继续革命以实现革命理想的期望寄予他自信能再一次发动起来、经过新的教育的革命群众,寄予新教育、新社会应该培育出的一代又一代“革命接班人”。如果劳动者不能学会掌握人类一切先进的知识,如果不能学会管理金融、土地等生产资料,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对经济各部门进行改造,如果不能支配生产资料,而是被资本和金融所支配,那么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
毛泽东反感新老传统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生机的束缚、压抑,他也同样厌恶历代相袭的维护少数人统治的英才教育。在毛泽东看来,有史以来文化总是为极少数剥削阶级所霸占,劳动阶级没有文化。共产党在打天下时,就努力让参加革命的劳动阶级出身的人学习文化。解放后,学校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手里,但是国家还是努力为劳动阶级的子弟学习文化创造条件。先是劳动阶级出身的可以减免学费、分期付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学费大幅度地降了下去。同时还招收了一些工农兵学员。解放后虽然给工农子弟学文化敞开了大门,但是进入大学的还是以出身不好的为多。工农出身的在学校里受歧视。上海一些资本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提出要办私立大学,让他们考不进大学的笨儿女懒儿女有读大学的机会。这就是现在贵族学校的雏形。
如果谁要问当时工农子弟究竟要受什么样的歧视,那实在是说不出的,本来感情的事从来就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其实大家只要看看现在的学校就可以知道那时的工农子弟是不是受歧视了。比如,上课时老师提问只提那些大款和大官的子女,工农子女就当你不存在,从来不会问到你--这你能说吗?你说了老师可以一口咬定也曾问了你的,你能说得清吗?你和大官和大款的子弟有纠纷,老师不问情由总说你不对,你能说清吗?就是你花了很大的力气举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也显得琐碎,显得你自己凡事斤斤计较小心眼。就是证明了,老师还可以说只是对你个人不够关心,谈不上阶级路线问题。甚至还可以编派你许多不是,表明他不喜欢你还是有理由的。甚至,有的时候大官和大款的子女丢失了东西就毫无根据地怀疑是你偷,你受了污辱也没法归结为阶级路线问题。充其量他们会说在处置这件事上有失当之处。再有,看看不少学校的三好学生,大官和大款的子女占了多少比例?你能说为什么不评我为三好吗?
毛泽东提出,坚持不懈地开展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是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重要一环。毛在文革后期的重要指示:
“过去那些学校学的没有多少用,课程都忘记了,用处就那么大点,有点文化,能看书写字,有的能写点文章。很多书我也是以后看的,很多自然知识也不是课堂上学的,如天文学、地质学、土壤学。真正的本事不是在学校学的,孔夫子没有上过大学,还有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曹操、朱元璋,都没有上过什么大学。可不要迷信那个大学,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小学,恩格斯只上过中学,列宁大学未毕业就被开除了。”
“上了大学,不想和工人划等号了,要作工人贵族。就是普通的工人农民每天也在进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却是幼稚可笑的,包括我。往往是下级水平高于上级,群众高于领导,领导不及普通劳动者,因为他们脱离群众,没有实践经验。不是有人说大学生不等于劳动者吗,我说我自己不及一个劳动者。有些人站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反对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就不用改造了?谁都要改造,包括我,包括你们。工人阶级也要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不然有些人也要变坏呢。英国工党就是反动的,美国产联、劳联也是反动的。”
毛泽东有关教育问题的谈话不但在中国,也在西方不胫而走,在那里的校园里激起了回响。
时至今日,我们当然有了更为客观的看法。但是,这场教育革命,至今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一些具体经验,如以克服三脱离为目标的探索;清华提出的“打破过去把基础科和专业科截然分开的界线”;同济等校提出的教学、设计、施工“三结合”统一体;农大回农,分散到农、社来社去;医院可以办学,办试点班;“文科不一定非要高中生不可”;教师、科研人员和社会(工厂、农村)对流;请进来,走出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开门办学,教学开放;贯彻毛主席十大教学法,现场教学,课堂讨论,民主评议;校办工厂、厂(场)校挂钩,勤俭办校;高中后期的分流和实用教学;“四个面向”中一些设想和尝试;对知识青年下乡的函授教育等。有些是需要我们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继续探索的。这场教革的模式从简单的“指示--执行”“典型--学习”到“讨论--共识”、“互学--相长”,应该说比较全面,尽管粗糙些,这也是几千年传统教育从来不可能有的场面和民主性。
更使传统教育难以接受的是,这场教育革命鲜明的提出:学校向90%以上的工农开门,提出普通教育十年学制(农村九年),“上小学不出村,上初中不出队,上高中不出社”等,使就学率迅速提高,也如梅斯纳所说的:“毛泽东主义时代大量增加了教学设施和受教育的机会,扫除了大量的文盲,并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保健制度,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官方也至今认为:“这是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此后,毛抓了一系列典型,指导这场战斗。在《上海工人技术人员在斗争中成长》的调查报告中,毛指出:“从根本上说来,走从工、农、兵及其后代中选拔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路,是已经确定的了。”在《从上海机械学院两条路线的斗争看理工科大学的教育革命》中,毛指出:“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过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校毕业生早已从事工作及现在正从事工作的人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其中必有结合得好的并有所发明创造的,应予以报道,以资鼓励。实在不行的,即所谓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及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民愤很大需要打倒的,只是极少数。就是对于这些人,也要给出路,不给出路的政策,不是无产阶级的政策。上述各项政策,无论对于文科、理科新旧知识分子,都应是如此。”毛提出对新旧知识分子再教育的问题,就是创造条件让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安庆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上层建筑走出了一条新路。毛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于是,“五七”干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祖国大地,成为机关干部革命化的场所。甘肃省会宁县部分长期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喊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到农村安家落户,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毛在这篇报道里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来由。尽管亲历的人们对这一运动有不同的评价,但是,谁也不能否定它对整整一代知识青年的教育和锻炼。
一九六八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后,李讷也到江西中办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一九七0年六月,她给毛写信说,她在那里劳动受教育不大。为什么呢?因为好多人都认识她,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对她总是照顾得多,锻炼不大。她说她愿意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看信后很高兴,就派谢静宜去帮她,对谢说:“我非常同意她的这个想法,现在我叫你来到江西去帮助李讷上山下乡,跟知识青年一样。”临走时主席写了一封信,并交待工作人员不要封口,让谢带着。谢深知毛主席这样做既是对她的信任,也是让他的女儿知道这种信任。所以,李讷接信之后,开玩笑地说:“爸爸派来了钦差大臣了。”后来李讷病了,主席第二次派谢去看望。谢到知青家里一看,只有一个轮流做饭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诉她,李讷跟着老乡去砍甘蔗去了,发烧还劳动。待会儿李讷回来了,还是挺高兴的样子。但是,李讷的病老是不好,老是发烧,老是不退。谢回到北京,向主席作了汇报,问是不是让李讷回北京治疗一下再回去。主席说:“不,她在哪里就在哪里治,她在乡下就在乡下治疗,乡下治不好,到县里去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就是不能回北京,难道江西人民病了,都要来北京治病吗?”一次,谢问起李讷的婚事,李讷说:“我根本不急,我母亲倒是挺急的,我倒是想听听爸爸的意见。”谢转告给毛主席,毛主席说:“你转告她,她的婚姻由她自己作主,爸爸妈妈不能管。是工人也行,是农民也行,这是第一。第二,是党员也行,不是党员也行,不是党员就不革命了?不是党员也是要革命的。第三,比她大也行,比她小也行,只要他们两个愿意就可以了,就行了。”后来,李讷生了孩子,雇了保姆,钱不够用了,谢说跟主席要一点吧,李讷没有吭声。谢回到北京,问主席身边的人:“李讷要点钱,得跟主席提多少合适?”回答说至少要八千。谢给主席报告了,主席说:“给那么多啊,我那个钱是供应农民队伍的。”后来一想,“那好吧,给她八千吧。她走的时候,你再给她五千,现在给她三千,不要一次都给。”有人说毛泽东的女儿是红色贵族,是红墙之内的公主,但很少有人能够想象,作为一国领袖毛泽东的子女也会有如此艰难的窘境。毛泽东始终认为,他的子女也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可言。这也许就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毛泽东先是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里看到,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有一名从城里来的医专毕业生,把训练“赤脚医生”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编写了大量的简易农村医疗卫生教材,介绍了一些优秀的农村通俗医务书籍,组织“赤脚医生”进行广泛的“兵教兵”活动,着重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迅速入门。毛在此后加写了一段话:“这个从城里下到农村的医生证明,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不信,请看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那个医生。”调查报告里也写到另一个医专毕业生“死读书五年,一副近视眼镜从三百度升到了六百二十五度。参加工作四年了,但能力很差,连脑膜炎、胸膜炎也诊断不出。一次为一个死胎早产病人接生,临床时,死背在学校里记熟了的书本知识,急得手足无措。”毛泽东加写道:“对这些人应当进行教育,使他们逐步获得改造。”并且认为这个鲜明对比不只是暴露了旧医学教育制度问题,而是“整个教育制度”问题。接着,毛又从关于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合作医疗制度的一篇报道《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里,提出“关于城市小学及中学是否可以归工厂办和街道联合起来办的问题,也应提出讨论。”他又批示了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革委会、爱辉县革委会、爱辉公社革委会的调查报告《从三个大队教育革命的实践看贫下中农怎样管理学校》的经验。这样,就实践了毛主席的整个教育革命思想。
毛的教育革命思想的集中点是:1)领导权问题。城市的大、中、小学校必须由工人阶级来领导,中、小学由工厂办或联合街道一起办;大学则派工人参加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领导,才能培养出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2)选拔人员的道路问题。走从工农兵及其后代中选拔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路。3)改造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就是必须创造条件让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逐步转变他们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毛泽东提出的“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是走向全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在毛看来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大问题。如果劳动者不善于掌握和利用资本和金融;如果无产者为了手里股票的升值而出卖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那么现代产业经济会在金融海啸中灰飞烟灭。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整个人类社会都将走向野蛮纪元。
毛去世之后改为精英教育:“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必须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学校的建设”“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据此,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78年1月颁发《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80年10月又颁发《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明确规定,由于师资、经费、设备有限,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首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这就当然要为这一小部分人提供不同内容、条件的教育,也实际上为他们提供了走向将来社会优越地位的途径。这种“天才”“英才”教育,无论如何,也是以伤害多数人为代价的。有多少适龄青少年被“改革”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力。随着资本的发展,又进一步转变为教育产业化,这里就不多讲了。(本文出自百韬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