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点赞还是挑剔更让人进步?丨心理杂货铺
做一顿饭容易,难的是越做越好,适当的强化就显得很是关键。虽然我们爱被夸奖,但有的时候负反馈(告诉你哪里做的不好、不对)才更能让人进步。
不论奖励(正反馈)还是惩罚(负反馈),其目的都是强化行为、达到希望的结果。正反馈能激励目标,让人更愿意、更持久地坚持做一件事。而负反馈则是当迷失前进方向的时候更有效。从行为学习上来看,在行为塑造的不同阶段适用不同方法。比如在训练动物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奖励(正强化、正反馈)让它对刺激有所反应。但动物可能对很多类似的刺激产生反应,也就是出现泛化。为了让反应更为准确,就需要对行为进行区分,通过惩罚不准确的反应或者撤销对不准确刺激的奖励(负强化、负反馈),最终使得反应变得精准。
正反馈和负反馈不但可以是实际、物质的奖励和惩罚,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表扬和批评。正反馈(你在……方面做得很好)可以增加经验和自信,让人对于工作更加投入。负反馈(你在……方面做得不好)则告诉你更多信息,指出哪里错了、如何进行努力。根据自我调节理论,当我们针对某个目标采取行动,具有两种意义:一是对于目标的承诺,二是达成目标过程中有所进展。对于前者,强调目标的意义、价值都能促进行为,我们目标的前期投入和成果也能加强目标对我们的意义,他人的肯定可以强化我们的信念和信心。而对于后者,人们会对自己的进程进行审视,比如路线是否可行、方法是否高效,目标与进展之间的差距成为前进的动力,这时候负反馈就能帮助发现现有的不足,从而提高行动的动机。在一项工作的前期,确立并坚定目标更重要,这时更应该以表扬为主;而当一项工作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相对成熟,则更应该进行“查漏补缺”,也就是批评的作用更大。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因为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功能不同,因此两者可能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分别更有效果。菜鸟和高手寻求反馈的动机往往不同。比如对于菜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正反馈可以帮他们保持乐观、面对挑战更有自信。但如果是专家,或多或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负反馈可以帮助他们突破自己、达到巅峰。在被问到想要怎样的助教时,初级法语班的学生更希望助教以鼓励为主,而高级法语班的学生则希望更严格、挑剔的助教,可以帮助改进自己的不足。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在问到希望环保顾问提供哪些建议时,资深环保人士希望了解自己哪些行为是无效的、该怎么改进,而刚加入环保组织的人则希望知道自己哪些举措是有效的(正反馈)。
反馈是主动征求还是被动接受,也影响结果。主动寻求意见,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这就像是学生主动找老师答疑解惑一样:只有明确知道自己“哪里不会”的学生才会去询问,哪儿哪儿都不会的人,连问什么问题都无从谈起。主动得来的建议比被动接受的批评,对于行动的促进效果更好。主动寻求反馈时,更多寻求批评意见的人,会花更长的时间进行改正,其改正的效果也更好。来自别人的批评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挑战,相比被动接受批评的“受到侵犯“的感觉,主动寻求意见还是一种保护自我免受威胁的行为:我对于我的目标,甚至是缺点都有掌控权。主动寻求的反馈和被动接受的反馈可能对不同性格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比如更重视人际关系的人会对被动的反馈更花心思,而特别自信的人就更重视主动得到的反馈。比如,对于被动接受到的负反馈,女性比男性花更多时间进行调整和改正。
掌柜的下厨失败案例 之 全面“翻车”的“盐焗鸡”
人们往往更愿意向亲近的人寻求意见,比如家人、朋友,我们也更在乎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看法。如果我们尚不明确目标时,家人朋友的鼓励更能让我们获得支持、坚定信心。当我们明确知晓对方对于我们的行为是支持的,就会更希望对方能提出建议让自己改进,而不是盲目的配合。而对于普通熟人来说,他们对于我们目标和投入的夸奖,更能增加目标的普遍性价值,从而强化行为。也就是说,对不太熟的人要多点赞,而特别熟悉的人则可以在肯定整体的前提下,提出建设性的批评。
那么,考验情商的问题来了: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人展示自己做的菜,你该怎么做呢?
掌柜的“酸菜鱼”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